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其基本功能仍然属于美育的范畴。因此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发挥音乐鉴赏在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以及唤起相应的情感体验方面的功能,包括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音乐的想象能力。美化心灵陶冶道德情操,激发和诱导情感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音乐感知 审美体验 情感体验
音乐鉴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鉴别,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是的活动,它比之音乐欣赏而言,似乎更多了些理智的元素,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鉴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美国音乐学家默寨尔曾经这样描述说:“音乐鉴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普通高中音乐教育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新课程理念对音乐课标的解释,再结合笔者对日前音乐教育的认识,笔者认为音乐鉴赏教学在普通高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鉴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美育而言是第一位的,连起码的感知能力都没有,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对于听者而言就只能是“无病呻吟”了,这一点正好印证了马克思所提出的观点:“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德国音乐评论家、作曲家舒曼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评价:“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要及早注意各种乐器的声音和性质,把它们的独特音色深深地铭刻在听觉记忆里”。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大量的、系统的欣赏的实践才能提高。
例如舒们特的歌曲《魔王》,音乐一开始便是一连串急促的三连音,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中。加上演唱者音色的变化来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我们很容易把握音乐的音乐内涵。但是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对音乐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样是舒伯特的作品,《鳟鱼》的不同变奏中出现的主奏乐器不同,以及音乐和声织体的变化等都赋予了每个变奏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音乐鉴赏有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
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有所不同。音乐作品里除了提供音乐的语言(音色、音高、力度、速度、和声等)外,并没有其它的任何关于情感和形象的提示,要能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音乐的联想、想象能力又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音乐鉴赏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那些无标题音乐更是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那些与标题一致的器乐作品和有明确词义的歌曲,也可以使人浮想联翩、情意盎然,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形中道出了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因素。钟子期听了俞伯牙的演奏,从琴声中悟出了“高山流水”的情趣,明明是《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却能引发出人们对清新淡驸的、朦胧的、富有诗意的“月光”的联想,《鸭子拌嘴》在学生的想象里面却变成了过节时热闹的场景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联想和想象力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能力在音乐鉴赏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鉴赏有助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和陶冶道德情操
音乐作品可以说一种工具。一种与大师心理沟通的工具,在音乐世界里,存在着作曲家门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思考,能折射出艺术大师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几乎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里都蘊含着作曲家们丰富的精神财富,聆听这样的音乐无疑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敲击和洗礼。无疑是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这种正面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当你聆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无不为大师那颗热情奔放、乐观积极的心所感动。当你听到《革命练习曲》时,没有理由不被肖邦那颗刘祖国炽热的心而感动……学生们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的欣赏。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欣赏,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而这些作用无一不是通过情感体验而获得的。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音乐来表达。一切音乐都可以给人视觉官能上的愉悦感。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音乐情感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要使学生能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要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地储存不同情感与相应音调对应的“情感公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和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情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音乐鉴赏可以激发和诱导情感
音乐能怡情悦心,但是音乐作品本身并不是情感,而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对情感的感知和领悟必须要进行情感体验的激发和诱导。
1 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内心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丰富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歌曲、乐曲的聆听、比较。使他们能辨别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对音乐情感表现力的实践训练。由于音乐所表现的各种情感十分复杂,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因此,对学生听辨的歌曲、乐曲要注意情感的鲜明、直露,避免隐晦、多变,这样才有利于准确的情感表达。随着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从肤浅到深化,由此相应地提高他们对音乐感知、表现的深刻性。几乎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丰富的音乐情感,特别是浪漫乐派后,更多的人文关注已经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音乐本身就是一中情感表现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学生在聆听作品时,除了切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外,也可以借助音乐表达自己此刻的情感,或是联想的情感。当然,在对音乐直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应学习和了将有关的音乐知识,这是一个重要前提,有了比较丰富全面和深刻的音乐知识,才便于更准确、深刻地体验和表达好情感,使学生的对音乐的聆听上升到一个比较理性的层次。
2 音乐可以洗涤和净化学生的情感。
教材上使用的音乐作品,无论从它的艺术价值还是从美学价值方面,都是艺术家门的上层之作,这些音乐作品中不仅融入了艺术的时代特征,更倾注了艺术家门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可以说每一首作品都融入了音乐家们当时的企部情感。而这些丰富的情感随着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和鉴赏,必然会启发和激发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那些能够使人摆脱某些消极情绪或不安状态的音乐,能使心灵得到纯净、快慰和安宁。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就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列宁曾经非常喜欢这首曲子,特别是在自己面临困惑和选择时,《热情》总能给他带去力量。《热情》中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围着、敌对他的力量搏斗……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华了,显示出无比的崇高、悲壮的美!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净化心灵、正确引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强有力的工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认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贝多芬也说过:“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这些都是以说明音乐的魅力使人能沉浸于艺术美的陶冶之中,自由、忘我,从而获得精神的满是。
3 音乐可以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情感。
两年前我的一节《嘎达梅林》欣赏课上,当时在场听课的教师有四十几人,学生有50几人,当他们听到交响诗后面“嘎达梅林”音乐主题再现时,所有的听课者都被音乐打动了,教室里除了音乐声外没有别的一点声音出现,我也很感动,眼睛湿润了,学生中有几个也在不停的擦眼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很简单:音乐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音乐已经把他们慢慢打动,他们的情感受到了音乐的熏陶,音乐的情感影响了他们。他们此时的情感就是音乐要表达的情感。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教学重点应当侧重于“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审美教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属。
关键词:音乐感知 审美体验 情感体验
音乐鉴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鉴别,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是的活动,它比之音乐欣赏而言,似乎更多了些理智的元素,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鉴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美国音乐学家默寨尔曾经这样描述说:“音乐鉴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普通高中音乐教育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新课程理念对音乐课标的解释,再结合笔者对日前音乐教育的认识,笔者认为音乐鉴赏教学在普通高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鉴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美育而言是第一位的,连起码的感知能力都没有,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对于听者而言就只能是“无病呻吟”了,这一点正好印证了马克思所提出的观点:“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德国音乐评论家、作曲家舒曼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评价:“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要及早注意各种乐器的声音和性质,把它们的独特音色深深地铭刻在听觉记忆里”。这种感知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大量的、系统的欣赏的实践才能提高。
例如舒们特的歌曲《魔王》,音乐一开始便是一连串急促的三连音,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中。加上演唱者音色的变化来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我们很容易把握音乐的音乐内涵。但是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对音乐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样是舒伯特的作品,《鳟鱼》的不同变奏中出现的主奏乐器不同,以及音乐和声织体的变化等都赋予了每个变奏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音乐鉴赏有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
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有所不同。音乐作品里除了提供音乐的语言(音色、音高、力度、速度、和声等)外,并没有其它的任何关于情感和形象的提示,要能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音乐的联想、想象能力又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音乐鉴赏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那些无标题音乐更是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那些与标题一致的器乐作品和有明确词义的歌曲,也可以使人浮想联翩、情意盎然,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形中道出了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因素。钟子期听了俞伯牙的演奏,从琴声中悟出了“高山流水”的情趣,明明是《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却能引发出人们对清新淡驸的、朦胧的、富有诗意的“月光”的联想,《鸭子拌嘴》在学生的想象里面却变成了过节时热闹的场景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联想和想象力作用的结果,这样的能力在音乐鉴赏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鉴赏有助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和陶冶道德情操
音乐作品可以说一种工具。一种与大师心理沟通的工具,在音乐世界里,存在着作曲家门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思考,能折射出艺术大师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几乎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里都蘊含着作曲家们丰富的精神财富,聆听这样的音乐无疑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敲击和洗礼。无疑是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这种正面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当你聆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无不为大师那颗热情奔放、乐观积极的心所感动。当你听到《革命练习曲》时,没有理由不被肖邦那颗刘祖国炽热的心而感动……学生们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的欣赏。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欣赏,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而这些作用无一不是通过情感体验而获得的。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找到相应音乐来表达。一切音乐都可以给人视觉官能上的愉悦感。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音乐情感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单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要使学生能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要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地储存不同情感与相应音调对应的“情感公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和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情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音乐鉴赏可以激发和诱导情感
音乐能怡情悦心,但是音乐作品本身并不是情感,而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对情感的感知和领悟必须要进行情感体验的激发和诱导。
1 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内心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丰富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歌曲、乐曲的聆听、比较。使他们能辨别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对音乐情感表现力的实践训练。由于音乐所表现的各种情感十分复杂,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因此,对学生听辨的歌曲、乐曲要注意情感的鲜明、直露,避免隐晦、多变,这样才有利于准确的情感表达。随着学生情感体验逐渐从肤浅到深化,由此相应地提高他们对音乐感知、表现的深刻性。几乎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丰富的音乐情感,特别是浪漫乐派后,更多的人文关注已经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音乐本身就是一中情感表现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学生在聆听作品时,除了切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外,也可以借助音乐表达自己此刻的情感,或是联想的情感。当然,在对音乐直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应学习和了将有关的音乐知识,这是一个重要前提,有了比较丰富全面和深刻的音乐知识,才便于更准确、深刻地体验和表达好情感,使学生的对音乐的聆听上升到一个比较理性的层次。
2 音乐可以洗涤和净化学生的情感。
教材上使用的音乐作品,无论从它的艺术价值还是从美学价值方面,都是艺术家门的上层之作,这些音乐作品中不仅融入了艺术的时代特征,更倾注了艺术家门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可以说每一首作品都融入了音乐家们当时的企部情感。而这些丰富的情感随着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和鉴赏,必然会启发和激发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那些能够使人摆脱某些消极情绪或不安状态的音乐,能使心灵得到纯净、快慰和安宁。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就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列宁曾经非常喜欢这首曲子,特别是在自己面临困惑和选择时,《热情》总能给他带去力量。《热情》中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围着、敌对他的力量搏斗……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华了,显示出无比的崇高、悲壮的美!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净化心灵、正确引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强有力的工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认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贝多芬也说过:“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这些都是以说明音乐的魅力使人能沉浸于艺术美的陶冶之中,自由、忘我,从而获得精神的满是。
3 音乐可以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情感。
两年前我的一节《嘎达梅林》欣赏课上,当时在场听课的教师有四十几人,学生有50几人,当他们听到交响诗后面“嘎达梅林”音乐主题再现时,所有的听课者都被音乐打动了,教室里除了音乐声外没有别的一点声音出现,我也很感动,眼睛湿润了,学生中有几个也在不停的擦眼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很简单:音乐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音乐已经把他们慢慢打动,他们的情感受到了音乐的熏陶,音乐的情感影响了他们。他们此时的情感就是音乐要表达的情感。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教学重点应当侧重于“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审美教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