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强度特性及与开挖矿体的合理匹配

来源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in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合理确定在嗣后充填法中一步骤采空区充填体临界强度及固化时间的范围,以某铁矿尾砂为充填骨料,开展了不同配比参数下尾砂胶结充填体坍落度及抗压强度试验.建立了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增长规律模型,并量化分析了采空区内充填体临界强度及固化时间的合理范围.结果表明:充填体固化强度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呈指数函数递增趋势,且质量浓度越高的充填体强度增长越快;充填料浆坍落度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基本遵循指数函数下降规律,而灰砂比对充填料浆坍落度的影响与质量浓度的范围有密切的联系;构建了能量匹配系数K值表征充填体与开挖矿体间的关系,获得了K值与充填体强度及固化时间的关系.据此定量分析出该矿山一步骤采空区充填体的临界强度为1.9 M Pa,确定了灰砂比1:4、质量浓度66% 的充填体,固化时间26 d后,方可进行二步骤矿体回采,比现场回采时间提前2d.
其他文献
毛坪矿在向深部延伸开采过程中,深部高应力、岩爆等地压问题日益突出.通过PHASE软件对矿山典型地质剖面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到了不同矿体之间的天然隔离矿柱是应力集中最为明显的区域,且岩层移动以上盘上向45°方向的移动变形最大等地压活动规律,为矿山地压监测系统建设提供了参考.基于PHASE模拟分析结果及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开展了地压监测方案设计并建立了地压监测系统,通过地压监测与分析,得到了矿山动态开采过程中围岩的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为后续的地压灾害防控提供了技术依据.
露天开采因其高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等特点,一直是我国非煤矿山首选的,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开采方式.然而,随着我国地表优质矿产资源多年来的粗放型高强度开采,露天矿山的矿岩条件日趋复杂,开采深度逐年增加,边坡高度和倾角日益提高,导致边坡滑移、垮塌等岩土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矿山的开采作业安全,成为限制矿山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基于洛阳富川矿业有限公司上房沟钼矿开采过程中的边坡安全管控实践,系统分析了露天矿山的边坡稳定性并制定了针对性的边坡在线监测方案,进而建成了具备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高智能性的边坡在线监测系统
数字孪生日趋成为工业界应用热点,被认为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有效的通用技术.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数字孪生的应用空间正在不断地从先进制造业向其他行业扩展.本文介绍了数字孪生及其在矿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数字孪生矿山的创新性应用内容,其中包括矿山三维可视化、数字采矿、矿山测绘云服务、车辆定位调度、生产配矿、边坡监测、环境监测等.数字孪生矿山帮助技术人员和专家为矿山提供更好的远程服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优化矿山运营,保证矿山生产高效、安
地下铲运机作为地下金属矿山采矿中的重要作业设备,其铲装工作状态严重影响其作业效率,并且当地下铲运机处于不同的铲装工作状态时,其动力消耗变化也很大.为此需要研究铲运机在不同铲装状态下的作业效率以及能耗等来寻求一种切实高效的铲装方式.地下铲运机铲装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一次铲装法、配合铲装法、分段铲装法.本文通过离散元软件EDEM以满斗率、阻力峰值、单位时间内的铲装量为指标对不同铲装方式进行仿真,得出结果:分段铲装法单次铲装满斗率相比一次铲装法和配合铲装法都要高,但其铲装耗时长,单位时间满斗率较低且其铲装阻
为提高无线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增强系统维护的便利性和系统改造的灵活性,结合晋银尾矿库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基于无线通信的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确定七项在线监测指标及其对应各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图;基于无线数传电台和无线网桥,构建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和各监测子系统的硬件拓扑结构;根据数据采集的控制要求,设计采集器的硬件电路;最后给出系统数据采集的实现流程.本方案简单易行、维护方便,对尾矿库的高效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为解决铜渣活性差、利用率低的问题,经过前期探索性实验研究,选择生石灰和活性矿物掺和料,在复合碱性激发剂作用下与铜渣制备一种无水泥熟料的新型改性铜渣胶凝材料,利用正交试验进行配比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水胶比为0.3,球磨时间为120 min(5.24 m2/g)、碱含量为8%、矿物掺和料(L)为30%、生石灰为8% 时,无水泥熟料的改性铜渣胶凝材料3 d、28 d的最优配比的抗压强度分别为57.7、70.7 MPa.通过XRD、SEM的分析显示,铜渣在碱—矿物掺和料的协同作用后,产生大量的无定形凝胶C-S-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是两步骤开采,采场结构参数主要是指一步骤矿柱与二步骤矿房的结构尺寸.针对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地下开采遇到高地压释放致采场结构不稳定问题,采用RHINO-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矿区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研究.对落凼矿矿体厚度在30 m以上的倾斜及急倾斜矿体采用两种不同的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进行对比,用FL AC3D模拟开挖,对采区内的塑性区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深的加大,针对该矿矿体厚度在30 m以上的倾斜及急倾斜矿体,一步骤矿柱采用50 m×11 m,二步骤矿房采用50 m×
为探究矿山膏体料浆管道输送的阶段性,探明管输起始阶段料浆流变参数的变化规律,对某磷矿废石尾砂充填膏体拌合物进行应力松弛试验.结果表明:膏体料浆是存在触变性的,属于触变性流体,且在峰值剪切速率及剪切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体积浓度越高,触变性越强;膏体料浆屈服应力随着触变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呈现出负指数函数的增长趋势,并构建了屈服应力触变模型;估算了屈服应力的触变平衡时间.研究成果为矿山膏体料浆管道输送阶段的划分提供理论依据,并使得管输沿程阻力损失的计算更为准确.
针对常规生物脱氮工艺脱氮效率低的问题,赣州稀土矿业公司采取两级AO生化工艺处理离子型稀土矿山小流域氨氮尾水,进水水质氨氮100~150 mg/L,总氮150~200 mg/L,出水水质氨氮<10 mg/L,总氮<30 mg/L,达到GB 26451—2011排放标准,氨氮脱除率可达94.1% 以上,总氮脱除率可达85.9%,大大提高了脱氮效率,实现了氨氮废水达标排放.工程实践表明,本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和运行稳定,具有较好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下向采矿的重要前提就是使用较稳固的人工假顶代替较破碎的原岩顶板,因此人工假顶合理的强度及配筋参数对下向采矿安全、高效的回采至关重要.以三山岛金矿西山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工假顶所受载荷进行计算,结合薄板理论、弹性力学理论及西山矿区下向进路采矿工艺参数,分析人工假顶强度与厚度之间的关系,并对人工假顶强度及配筋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假顶厚0.8 m,强度为1.5 MPa,使用 Φ12 mm钢筋网片时配筋率为0.08%,网度150 m m×150 m m时满足下向进路采矿工艺要求,对下向采矿人工假顶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