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岁的少女要自杀
“这孩子行为有些不正常,我们怀疑她精神上有问题。”妈妈絮絮叨叨地讲述着女儿的不正常行为。我看了一下来访者登记簿:熊璇,女,15岁,初三学生,任性,娇气,脾气古怪,不想上学。一个月前,割脉自杀,被父母发现……
“她以前很乖,很懂事,可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已经有两个月没去学校了,也不肯吃东西。”妈妈忧心忡忡地说。“你能不能少说两句?我们今天不是来听你唠叨的!”爸爸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我不将情况说清楚怎么行?你这人就这样,别人做事你看不顺眼,你自己又什么也不做!”“璇璇的问题就是你唠叨出来的。”“你老是当甩手掌柜,我辛辛苦苦地抚养她,心思全都放在她身上,难道有什么错?”妈妈气咻咻地说。爸爸反唇相讥:“你这是‘鸟笼教育’。怎么样?现在算是初见成效了吧,璇璇害怕走出去,离不开家了……”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起了嘴仗。
突然,女儿哭了起来。女儿这一哭,爸爸妈妈的争吵立刻戛然而止。妈妈搂住女儿,轻拍她的背,爸爸忙着给女儿倒水,递纸巾。妈妈埋怨爸爸:“医生说过,自杀的孩子心理很脆弱,不能受刺激,你的嗓门怎么那么大?”“我天生就是这样的大嗓门,是你火气大,嘴一张就火星四溅。”“我火气大是因为你处处和我作对!”“我才没那份心思和你作对呢,你是庸人自扰!”……
夫妻俩的嗓门越来越大。女儿突然站起身,捂着脸哭着向门外跑。妈妈大喊:“抓住她!快抓住她!别让她又干傻事!”爸爸“腾”地起身向门外冲去,妈妈也跟上去。夫妻二人又是拖又是哄,这才将女儿拉了回来。女儿在妈妈的怀里嘤嘤地哭。妈妈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爸爸一个劲儿地摇头、叹气。
这真是有趣的一幕:夫妻俩吵,女儿闹;女儿闹,夫妻俩停;夫妻俩为女儿的事而吵,女儿被夫妻俩的情绪所牵制。这的确是一个有孝心、懂事的女儿,她用她的行为来分散父母的注意力,维持父母表面上的和睦。企盼父母幸福和睦是每一个儿女的心愿,这是人之常情。可是,熊璇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脾气古怪、逃学、厌食、要自杀的“问题少女”呢?
孩子是代父母“生病”
我问熊璇:“爸爸妈妈争吵,你为什么这样伤心呢?”熊璇不吱声,只是摇头。妈妈忙说:“她就是这样,要不怎么说她心理上有问题呢……”我示意妈妈打住,让女儿自己说。熊璇慢慢止住了哭声,低声说:“我恨自己。”“你为什么要恨自己呢?”“爸爸妈妈都是因为我而争吵,如果我非常优秀,他们就不会这样了。我觉得是我让一家人过得不幸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不幸福了呢?”妈妈抢着说:“她很小的时候,我和她爸就有很多矛盾。我们两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话不投机,三言两语就吵起来。后来,他索性不理我了,也不顾家,家里都是我一个人操持。回过头来,他又怨我这没做好那没做好。虽然璇璇是孩子,但她也看得清楚,是吧,璇璇?”女儿马上回应:“就是,我爸是大男子主义,很少做家务。我妈既要上班又要管我,还要做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太累了。”“我上班是三班倒,经常半夜回家或者半夜去上班,他从来没有接过我、送过我,我出门进门他连问都不问一句。”妈妈说着,竟然哭起来。熊璇去拉妈妈的手,也嘤嘤地哭起来。爸爸无助地摇头:“两个女人一台戏,这一哭一闹,我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惹不起我就躲呗。”
显然,这对夫妻的矛盾很深,他们无法解决,却将女儿拉进来。女儿支持母亲,和母亲相依相怜,爸爸却像没事儿似的。爸爸解脱了,妈妈得到了女儿的安慰,可是女儿呢?她瘦弱的肩膀能承受得了妈妈的精神重托吗?她单纯的心灵能明辨两个成人的情感是非吗?
我问熊璇:“爸爸妈妈好像都非常担心你,可是你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我觉得你很正常,也很健康啊!”“就是,我也没觉得我有什么大的问题,我的同学都这样嘛,喜欢睡懒觉,喜欢上网,不敢多吃饭,害怕长胖,不愿意上学,这不很正常吗?可我爸妈却喜欢小题大做,整天揪着我这些问题不放,他们越唠叨,我越要这样做……”“这得怪你妈!”爸爸抢过话头,“她老是抱怨你待在家里太闷,要你出去多交朋友。可是你刚一出门,她又会给你打电话,催你早点回家……”“我这是关心她!一个女孩子,当然不能玩得太晚。”妈妈立即辩解。璇璇低下头,很顺从的样子。
女儿作为妈妈的精神依托是要付出代价的。妈妈舍不得女儿走出去,女儿也放心不下孤单的妈妈。妈妈是矛盾的,女儿也是矛盾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妈妈“胜利”了,女儿不肯出门了。有矛盾的夫妻很容易陷入冷战状态,可是这对夫妻的情绪却很高昂,只是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对方,而是他们的女儿。他们将对对方的不满都发泄在女儿身上。女儿像一个皮球,被他们频繁地拍来拍去,来填充他们夫妻的冷漠空间,活跃家庭气氛。他们不孤独了,也不空虚了,可是他们的女儿呢?
我小心翼翼地问熊璇:“你为什么要自杀呢?”熊璇的回答却很轻松:“那天晚上,他们又吵起来了,还说要离婚。我突然感觉世界末日到了,就顺手拿起了桌上的小刀……可是我又不想死,我死了,他们怎么办?所以我就大声喊……”原来,她只是将自杀当做和今天哭、向外跑类似的行为,其目的不过是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妈妈忙说:“傻孩子,我们这是说着玩儿呢!你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怎能放心?”爸爸也说:“我们就是因为你的事才吵架,如果你干傻事,那我们的良苦用心又有什么意义?”夫妻俩夫唱妇随地给女儿做思想工作。而刚才还口若悬河的熊璇突然低下头,不吱声了。
女儿再一次被父母灌输了这样的思想:父母吵架是因为我,是我让我们一家不幸福!难怪女儿心理上会出现问题。她内心有太多的矛盾:她渴望自由,可是母亲需要她,她走不开。她希望自己能正常,可是她又如此享受自己的不正常给父母带来的和睦。这些矛盾捆绑着她,她无法活动,只好以非正常的言行来抗议。这些矛盾是谁“赐予”她的呢?正是口口声声说爱她、为她好的父母。一方面,母亲将她拉入夫妻矛盾中,让她成为自己的情感寄托。另一方面,父母用女儿的“问题”来填充他们夫妻之间的情感空虚。他们津津乐道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有着正常的青春期叛逆性格的女儿,向有心理障碍方面的恶化。显然,女儿做了父母婚姻危机的一个替代品,其实女儿是在代替父母的婚姻“生病”。 解放“家囚”孩子
“你们的女儿是个‘家囚’,她在忠心守护你们这个家,她是代你们‘生病’。”我直言不讳地对这对焦虑不安的父母说。爸爸很敏感,马上反驳道:“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都是为她的事伤神。”很多父母都不愿正视自己的婚姻,他们将孩子作为替代品,往往都是无意识的,而正是这种无意识,使得孩子受到的伤害越来越深。
妈妈沉吟了一会儿,说:“他不喜欢和我说话,我俩在很多方面都不一致。”我说:“不一致是正常的,因为你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不管你们夫妻之间有多大的矛盾,那都是你们两个人的事,你们自己可以协商解决,不需要女儿来帮忙。”妈妈忙解释道:“没有。我们现在没想过要怎么解决,我们心思全都用在女儿身上。”
我讲起我老家祖母的故事:老祖母生气了,会骂家里的小猫小狗不讲卫生,骂母鸡不生蛋,公鸡不打鸣。骂了一通之后,她心里的气消了,说话也温和了。“可是孩子是有思想的生命,她不仅会接受你们指责的信息,还会小心地关注你们的情绪。她宁愿自己变‘坏’一点,只希望你们能消消气,和睦一些。”爸爸妈妈面面相觑,不再表示异议。我继续说:“其实你们的女儿是个健康的孩子,她只是太爱你们了,她被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捆住了,无法动弹,希望你们能为她松绑,还她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时,熊璇又低声啜泣起来。我问她:“你很担心父母的关系,是吗?”熊璇点了点头。“他们争吵并不是因为你的事,他们是两个成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些误会和矛盾。但是你要相信,他们一定能够通过沟通解决好这些问题的。他们不需要你来维持他们的和睦,他们需要的是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是这样吧?”我抬头问熊璇的爸爸妈妈。他们互望了一下,点了点头。
“你看,爸爸妈妈已经有了一致意见,他们愿意通过沟通来解决他们的矛盾,那你也应该回到你做女儿的位置上,努力成长,去做你这个年龄该做的事。”熊璇抬起头看看我,又看看爸爸妈妈,像在征求他们的意见。妈妈说:“我希望你走出去,发展你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不会再阻拦你。”爸爸说:“我们相信你会有自我约束能力,不会再整天唠叨你。”听爸爸妈妈这样说,熊璇露出了一丝甜甜的笑。
当然,让一个“家囚”孩子重新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还需要很多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但是摆正家庭结构,将孩子从父母矛盾中解救出来,让父母和孩子各就各位,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对夫妻都能做到心心相印,志同道合,亲密融洽,毕竟感情上的事外人无法介入,但是,既为父母,就应该努力做一对有效的父母。
首先,不要将孩子拉入夫妻矛盾中。孩子的任务是成长,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来辨别成人世界的是非,孩子瘦弱的肩膀也无力承受一个成人的精神依托。请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精神负担,也不要拖住他成长的脚步。其次,不要肆意侵犯孩子的空间。孩子不是木偶,不是玩具,他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请尊重孩子的行为。孩子可以是夫妻关系的纽带,但是,他却不是夫妻关系的平衡木。当婚姻关系失衡的时候,需要做出改变的是父母,而不是打破和谐的家庭结构,让成长中的孩子做出牺牲。
【编辑:刘波】
“这孩子行为有些不正常,我们怀疑她精神上有问题。”妈妈絮絮叨叨地讲述着女儿的不正常行为。我看了一下来访者登记簿:熊璇,女,15岁,初三学生,任性,娇气,脾气古怪,不想上学。一个月前,割脉自杀,被父母发现……
“她以前很乖,很懂事,可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已经有两个月没去学校了,也不肯吃东西。”妈妈忧心忡忡地说。“你能不能少说两句?我们今天不是来听你唠叨的!”爸爸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我不将情况说清楚怎么行?你这人就这样,别人做事你看不顺眼,你自己又什么也不做!”“璇璇的问题就是你唠叨出来的。”“你老是当甩手掌柜,我辛辛苦苦地抚养她,心思全都放在她身上,难道有什么错?”妈妈气咻咻地说。爸爸反唇相讥:“你这是‘鸟笼教育’。怎么样?现在算是初见成效了吧,璇璇害怕走出去,离不开家了……”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起了嘴仗。
突然,女儿哭了起来。女儿这一哭,爸爸妈妈的争吵立刻戛然而止。妈妈搂住女儿,轻拍她的背,爸爸忙着给女儿倒水,递纸巾。妈妈埋怨爸爸:“医生说过,自杀的孩子心理很脆弱,不能受刺激,你的嗓门怎么那么大?”“我天生就是这样的大嗓门,是你火气大,嘴一张就火星四溅。”“我火气大是因为你处处和我作对!”“我才没那份心思和你作对呢,你是庸人自扰!”……
夫妻俩的嗓门越来越大。女儿突然站起身,捂着脸哭着向门外跑。妈妈大喊:“抓住她!快抓住她!别让她又干傻事!”爸爸“腾”地起身向门外冲去,妈妈也跟上去。夫妻二人又是拖又是哄,这才将女儿拉了回来。女儿在妈妈的怀里嘤嘤地哭。妈妈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爸爸一个劲儿地摇头、叹气。
这真是有趣的一幕:夫妻俩吵,女儿闹;女儿闹,夫妻俩停;夫妻俩为女儿的事而吵,女儿被夫妻俩的情绪所牵制。这的确是一个有孝心、懂事的女儿,她用她的行为来分散父母的注意力,维持父母表面上的和睦。企盼父母幸福和睦是每一个儿女的心愿,这是人之常情。可是,熊璇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脾气古怪、逃学、厌食、要自杀的“问题少女”呢?
孩子是代父母“生病”
我问熊璇:“爸爸妈妈争吵,你为什么这样伤心呢?”熊璇不吱声,只是摇头。妈妈忙说:“她就是这样,要不怎么说她心理上有问题呢……”我示意妈妈打住,让女儿自己说。熊璇慢慢止住了哭声,低声说:“我恨自己。”“你为什么要恨自己呢?”“爸爸妈妈都是因为我而争吵,如果我非常优秀,他们就不会这样了。我觉得是我让一家人过得不幸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不幸福了呢?”妈妈抢着说:“她很小的时候,我和她爸就有很多矛盾。我们两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话不投机,三言两语就吵起来。后来,他索性不理我了,也不顾家,家里都是我一个人操持。回过头来,他又怨我这没做好那没做好。虽然璇璇是孩子,但她也看得清楚,是吧,璇璇?”女儿马上回应:“就是,我爸是大男子主义,很少做家务。我妈既要上班又要管我,还要做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太累了。”“我上班是三班倒,经常半夜回家或者半夜去上班,他从来没有接过我、送过我,我出门进门他连问都不问一句。”妈妈说着,竟然哭起来。熊璇去拉妈妈的手,也嘤嘤地哭起来。爸爸无助地摇头:“两个女人一台戏,这一哭一闹,我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惹不起我就躲呗。”
显然,这对夫妻的矛盾很深,他们无法解决,却将女儿拉进来。女儿支持母亲,和母亲相依相怜,爸爸却像没事儿似的。爸爸解脱了,妈妈得到了女儿的安慰,可是女儿呢?她瘦弱的肩膀能承受得了妈妈的精神重托吗?她单纯的心灵能明辨两个成人的情感是非吗?
我问熊璇:“爸爸妈妈好像都非常担心你,可是你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我觉得你很正常,也很健康啊!”“就是,我也没觉得我有什么大的问题,我的同学都这样嘛,喜欢睡懒觉,喜欢上网,不敢多吃饭,害怕长胖,不愿意上学,这不很正常吗?可我爸妈却喜欢小题大做,整天揪着我这些问题不放,他们越唠叨,我越要这样做……”“这得怪你妈!”爸爸抢过话头,“她老是抱怨你待在家里太闷,要你出去多交朋友。可是你刚一出门,她又会给你打电话,催你早点回家……”“我这是关心她!一个女孩子,当然不能玩得太晚。”妈妈立即辩解。璇璇低下头,很顺从的样子。
女儿作为妈妈的精神依托是要付出代价的。妈妈舍不得女儿走出去,女儿也放心不下孤单的妈妈。妈妈是矛盾的,女儿也是矛盾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妈妈“胜利”了,女儿不肯出门了。有矛盾的夫妻很容易陷入冷战状态,可是这对夫妻的情绪却很高昂,只是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对方,而是他们的女儿。他们将对对方的不满都发泄在女儿身上。女儿像一个皮球,被他们频繁地拍来拍去,来填充他们夫妻的冷漠空间,活跃家庭气氛。他们不孤独了,也不空虚了,可是他们的女儿呢?
我小心翼翼地问熊璇:“你为什么要自杀呢?”熊璇的回答却很轻松:“那天晚上,他们又吵起来了,还说要离婚。我突然感觉世界末日到了,就顺手拿起了桌上的小刀……可是我又不想死,我死了,他们怎么办?所以我就大声喊……”原来,她只是将自杀当做和今天哭、向外跑类似的行为,其目的不过是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妈妈忙说:“傻孩子,我们这是说着玩儿呢!你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怎能放心?”爸爸也说:“我们就是因为你的事才吵架,如果你干傻事,那我们的良苦用心又有什么意义?”夫妻俩夫唱妇随地给女儿做思想工作。而刚才还口若悬河的熊璇突然低下头,不吱声了。
女儿再一次被父母灌输了这样的思想:父母吵架是因为我,是我让我们一家不幸福!难怪女儿心理上会出现问题。她内心有太多的矛盾:她渴望自由,可是母亲需要她,她走不开。她希望自己能正常,可是她又如此享受自己的不正常给父母带来的和睦。这些矛盾捆绑着她,她无法活动,只好以非正常的言行来抗议。这些矛盾是谁“赐予”她的呢?正是口口声声说爱她、为她好的父母。一方面,母亲将她拉入夫妻矛盾中,让她成为自己的情感寄托。另一方面,父母用女儿的“问题”来填充他们夫妻之间的情感空虚。他们津津乐道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有着正常的青春期叛逆性格的女儿,向有心理障碍方面的恶化。显然,女儿做了父母婚姻危机的一个替代品,其实女儿是在代替父母的婚姻“生病”。 解放“家囚”孩子
“你们的女儿是个‘家囚’,她在忠心守护你们这个家,她是代你们‘生病’。”我直言不讳地对这对焦虑不安的父母说。爸爸很敏感,马上反驳道:“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都是为她的事伤神。”很多父母都不愿正视自己的婚姻,他们将孩子作为替代品,往往都是无意识的,而正是这种无意识,使得孩子受到的伤害越来越深。
妈妈沉吟了一会儿,说:“他不喜欢和我说话,我俩在很多方面都不一致。”我说:“不一致是正常的,因为你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是不管你们夫妻之间有多大的矛盾,那都是你们两个人的事,你们自己可以协商解决,不需要女儿来帮忙。”妈妈忙解释道:“没有。我们现在没想过要怎么解决,我们心思全都用在女儿身上。”
我讲起我老家祖母的故事:老祖母生气了,会骂家里的小猫小狗不讲卫生,骂母鸡不生蛋,公鸡不打鸣。骂了一通之后,她心里的气消了,说话也温和了。“可是孩子是有思想的生命,她不仅会接受你们指责的信息,还会小心地关注你们的情绪。她宁愿自己变‘坏’一点,只希望你们能消消气,和睦一些。”爸爸妈妈面面相觑,不再表示异议。我继续说:“其实你们的女儿是个健康的孩子,她只是太爱你们了,她被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捆住了,无法动弹,希望你们能为她松绑,还她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时,熊璇又低声啜泣起来。我问她:“你很担心父母的关系,是吗?”熊璇点了点头。“他们争吵并不是因为你的事,他们是两个成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些误会和矛盾。但是你要相信,他们一定能够通过沟通解决好这些问题的。他们不需要你来维持他们的和睦,他们需要的是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是这样吧?”我抬头问熊璇的爸爸妈妈。他们互望了一下,点了点头。
“你看,爸爸妈妈已经有了一致意见,他们愿意通过沟通来解决他们的矛盾,那你也应该回到你做女儿的位置上,努力成长,去做你这个年龄该做的事。”熊璇抬起头看看我,又看看爸爸妈妈,像在征求他们的意见。妈妈说:“我希望你走出去,发展你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不会再阻拦你。”爸爸说:“我们相信你会有自我约束能力,不会再整天唠叨你。”听爸爸妈妈这样说,熊璇露出了一丝甜甜的笑。
当然,让一个“家囚”孩子重新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还需要很多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但是摆正家庭结构,将孩子从父母矛盾中解救出来,让父母和孩子各就各位,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对夫妻都能做到心心相印,志同道合,亲密融洽,毕竟感情上的事外人无法介入,但是,既为父母,就应该努力做一对有效的父母。
首先,不要将孩子拉入夫妻矛盾中。孩子的任务是成长,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来辨别成人世界的是非,孩子瘦弱的肩膀也无力承受一个成人的精神依托。请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精神负担,也不要拖住他成长的脚步。其次,不要肆意侵犯孩子的空间。孩子不是木偶,不是玩具,他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请尊重孩子的行为。孩子可以是夫妻关系的纽带,但是,他却不是夫妻关系的平衡木。当婚姻关系失衡的时候,需要做出改变的是父母,而不是打破和谐的家庭结构,让成长中的孩子做出牺牲。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