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职业教育界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一片喜气洋洋,大家既感受到现实政策的支撑力度,又预见到蓬勃发展的光辉前景,群情振奋,信心倍增。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任务,是党的十七大发出的庄严号召。大力发展,当然首先是教育规模的拓展,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就是指职业教育应当为所有进入劳动岗位的人提供必要的学历教育或者培训。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的情况下,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需要进一步突破三个关键环节的制约。
一是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体制。顺畅的体制是实现理念与目标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需要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减少职业教育机构因为多头领导、重复管理带来的困惑。加强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体制的沟通与互动,以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理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以便统一认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标准。
二是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模式。符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从普通学历教育脱胎而出的职业教育传统模式尚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当前,如何解決好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分离的教学形式,如何以整合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为目标来培养双师型教师,避免简单的将取得双证书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等等,仍是十分紧迫的任务。职业教育只有真正像职业教育的样子,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三是建立良好的职业教育文化。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受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党和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尊重职业教育和尊重技能型人才。但是,尊重职业教育首先要从教育部门自身做起,更要从职业教育部门自身做起。学术类教育与职业类教育是教育类别的差异而不是教育层次的差异,学术类人才和职业类人才都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不应有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歧视;而职业学校更应当大力创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文化,以高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榜样。
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豪迈的跨入了新的一年。如果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党和国家确定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那么以质量赢得社会信任,以水平促进持续发展,应当是我们对党和政府号召的有力回应。
(本文作者系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任务,是党的十七大发出的庄严号召。大力发展,当然首先是教育规模的拓展,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就是指职业教育应当为所有进入劳动岗位的人提供必要的学历教育或者培训。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的情况下,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需要进一步突破三个关键环节的制约。
一是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体制。顺畅的体制是实现理念与目标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需要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减少职业教育机构因为多头领导、重复管理带来的困惑。加强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体制的沟通与互动,以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理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以便统一认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标准。
二是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模式。符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从普通学历教育脱胎而出的职业教育传统模式尚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当前,如何解決好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分离的教学形式,如何以整合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为目标来培养双师型教师,避免简单的将取得双证书作为衡量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等等,仍是十分紧迫的任务。职业教育只有真正像职业教育的样子,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三是建立良好的职业教育文化。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受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党和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尊重职业教育和尊重技能型人才。但是,尊重职业教育首先要从教育部门自身做起,更要从职业教育部门自身做起。学术类教育与职业类教育是教育类别的差异而不是教育层次的差异,学术类人才和职业类人才都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不应有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歧视;而职业学校更应当大力创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校文化,以高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榜样。
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豪迈的跨入了新的一年。如果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党和国家确定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那么以质量赢得社会信任,以水平促进持续发展,应当是我们对党和政府号召的有力回应。
(本文作者系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总督学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