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109例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ftongyu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AIH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生化特征和组织学变化,以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6月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确诊的AILD患者共109例,其中AIH 27例、PBC 67例、PSC 4例、AIH-PSC重叠综合征1例和AIH-PBC重叠综合征10例,对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ILD患者多发于中年女性(73.3%,80/109),常见症状为黄疸、乏力、纳差和皮肤瘙痒.AIH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为肝炎样异常,丙种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高于正常值,62.9%的患者(17/27)抗核抗体(ANA)阳性.肝组织病理变化以界面性肝炎为主(77.7%),在重度患者则出现重度界面件肝炎、桥样坏死等.PBC患者主要表现为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明显升高,伴免疫球蛋白M升高,74.6%的患者(50/67)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亚型阳性.所有PBC患者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早期(Ⅰ、Ⅱ)占28.3%,晚期(Ⅲ、Ⅳ)占71.7%,肝组织病理变化以小胆管减少甚至消失为主(62.6 0A).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肝组织病理学具有AlH和PBC的双重特征,其中有3例患者同时检测到ANA和AMA/AMA-M2阳性.结论 AILD在中国人中并非少见,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和组织学变化。

其他文献
患者男,19岁,间断出现腹水和下肢浮肿4年.患者发病以来食欲、排尿、排便均正常,体重无减轻,无明显乏力.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显露,腹部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min,双下肢无浮肿。
期刊
目的 研究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中核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AP)-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以探索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7~8周龄的健康昆明小鼠24只,体重25~30 g,均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采用3%恶唑酮皮肤致敏5 d后,以0.5%恶唑酮(溶解于50%乙醇中)0.15 ml一次性灌肠造模方式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3 d后处死所有小鼠,分别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克罗恩病(CD)是一种以慢性肉芽肿性炎性病变为表现的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肠炎.CD可累及全消化道,约70%的CD可累及小肠.超过30%单独局限于回肠.CD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有一定难度,误诊率较高.目前可采用临床症状、内镜诊断、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结果的综合判断作为诊断CD的标准。
期刊
阿兰·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中记述了他于18世纪末游览当时的苏州城,被丝绸深深吸引的经历,他说“丝绸在中国一直是国家秘密,也是整个民族的秘密”,生产的过程相互隔绝,“种桑树的人不管养蚕”,所有的树苗和蚕都不允许外人接触或带走。或许他曾试图寻找有关丝绸的秘密,然而终究无功而返。  对阿兰·佩雷菲特而言的“秘密”,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在东西方交流的多条丝路轨迹上留下了向外传播的痕迹。丝绸之路这条无形的
目的 探讨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在胃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获得12例纯化的胃腺癌细胞(GAC)及其癌旁(〉5cm)胃黏膜上皮细胞(NGEC),应用^18O/^16O分别标记两种细胞样本酶切后的多肽混合物。结合纳升级液相色谱定量鉴定GAC和NGEC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验证差异蛋白RKIP在胃癌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RKIP蛋白在胃癌组织(11
期刊
大肠癌是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多因素、多阶段和多途径.目前,大肠癌的"正常上皮一增生上皮一腺瘤一癌一转移癌"的序列发病路径已广为接受.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是目前大肠癌在光镜下可见的最小、最早的黏膜损伤,其在遗传、表观遗传、免疫组化和组织病理等方面的改变都影响着肿瘤发生,可以说是其癌前病变.了解ACF的特征性变化及其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对进一步
期刊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在体内与外部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并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这种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便形成肠道菌群失调(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ID),其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改变[1-4].临床上,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和疾病很多,常互为因果.主要表现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肠道菌群失调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
期刊
患者男,61岁,2006年6月因肛周疼痛流脓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肛瘘",行"肛瘘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中分化腺癌.患者当时拒绝进一步检查治疗,肛瘘切口术后5周愈合.2007年10月,因便血伴大便次数增多半年来我院.大便每天7~8次,呈糊状,有时伴少量鲜红血便;无里急后重.无肛周红肿流液.体检:肛门左前陈旧质软手术疤痕,直肠指检示:距肛6 cm内未及肿块,指套无染血。
期刊
患者男,73岁,2005年8月出现柏油样黑便或暗红色血便,伴头晕、乏力,无腹痛、呕血、发热、消瘦.当地医院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肠镜见结肠多发小息肉,予保护胃黏膜和结肠息肉摘除治疗后仍有黑便,粪隐血阳性.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每2~3个月1次。
期刊
一、诊断和分类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诊断至少应该满足以下3项中的2项:①上腹疼痛、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3倍以上;②X线断层成像(CT)或磁共振(MR)有急性胰腺炎的变化,同时有胰周广泛渗出和(或)胰腺坏死、和(或)胰腺脓肿等改变;③器官功能衰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