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日全食能否催生我们的2061计划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a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2日8时左右,我国将迎来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很多国民将“天涯共此时”,亲历这5个世纪一遇的天文奇观。“看不到日全食,你还会爽吗?”我们看到,对于这一天文奇观,公众的热情已经越来越高,看日全食,已经成为一句问候语和时尚。网络、电视等媒体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现场直播”,平面媒体也图文并茂,专家解读形成原因,善意提醒慎走高速路、开车灯、不宜戴墨镜等。而公共管理部门更是下发了妥善做好应对日全食工作的通知,从加强科普宣传、维护公共安全等角度来为观看日全食护航。日全食已经从一个自然天文现象,变为一起公共事件。
  通过日全食这样一个自然景观和现象,带动全民谈科学,激发国民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探索和兴趣,这是一件好事,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曾几何时,日全食作为一种罕见的天象,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在民间有许多关于日食的传说和迷信。从“天狗蚀日”到今天坊间的“科学解读”,再到“看不到日全食,你还会爽吗?”的时尚和潮流,说明国民的科学素质在一步步提高。这着实令人欣慰。
  不是故意拔高,也不是胡乱联系,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时下还是未来的竞争,都已经是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最终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虽然从“天狗蚀日”的迷信到今天凡有井水处皆争看日全食,我们的国民科学素养已经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但是从横向和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仍然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的一份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尚不到2%。《2008中国科普报告》则显示,我国人均科普经费仅为1元。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接受科学的现代科普理念,培养和启蒙国民科学精神的因子。
  而要培养和启蒙国民整体的科学精神,对国民进行科学普及,应该是让公众理解并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而不是仅仅向公众宣讲枯燥的科学知识和理念。
  1985年,地球的老朋友哈雷彗星如期而至,美国人在那年认认真真地许下了一个愿:76年后,也就是在2061年哈雷彗星下一次光临地球时,所有能看见这颗彗星的美国人,都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1985年,那些能于2061年再次看到哈雷彗星临近地球的孩子们正准备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涯,因此,美国需要立即着手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美国2061计划的由来。而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为17%。
  500年一遇的日全食转瞬即逝。这次世纪日全食能否也让我们认认真真许下一个愿,能否也催生我们的“2061计划”呢?因此,如何把国民的这份科学热情保留下去,如何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是这次“世纪日全食”“复圆”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命题。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2日)
  
  最完整日食记载在中国
  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有将近4000年的历史。仅从春秋时代算起到清代乾隆年问。我国史书记录的日食就约有近千次,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
  最早有关日食的记载见于《尚书·胤征》,文字记录了日食发生期间,乐官击鼓、啬夫急跑取币、百姓奔走匆忙举行日食救护仪式,而当时的天文官羲和因沉湎酒色,重大天象发生仍无所知,后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职守者这样一件事。据天文学家和史学家考证,这次日食大约发生于夏代仲康时期,为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虽然没有出现“日食”二字,但这则记录被普遍认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这就是著名的“书经日食”,也称“仲康日食”。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被认定的日食记载有五次,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之间的日食。
  到了汉代,人们不仅简单地记载泪食发生的时间,而且对日食发生时太阳的位置、起讫时刻和全部见食时间、日食的食分(即日面被食部分占整个日面的比例)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记录。同时,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用油盆代替了水盆对日食进行观测。
  在元朝,郭守敬已经能够利用小孔成像法准确测量食分。到了明朝末年,天文学家徐光启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日食。
  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最高,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现代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利用这些珍贵的史料探讨地球自转的不均性等重大课题。
  (摘自《新闻晚报》2009年7月20日)
其他文献
8月的最后一天,一条科技新闻引发了舆论场“海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宣布,正在推进结合了超声速飞行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的“高速飞行列车”项目,时速有望高达4000公里。一旦实现,国内超级城市群便能形成1小时经济圈。  被称为“第五种交通方式”的“高速飞行列车”是个什么“鬼”?4000公里的时速,是否考虑过乘车群众“小心脏”的承受力?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有理论与技术基础 尚缺实验数据支撑  “在真
《都市精灵》是一篇散文随笔,文章呼吁人们优化生活质量,启发人们思考该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看似浅显,但要深入领会,还是不容易的。我们不妨从“六可”的角度来理解文本,去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切呼唤之情。  一、可喜。可喜的是在都市北京的现代文学馆中还有一景——喜鹊成双成对地飞来;灰喜鹊成帮成伙,一来就是一大群,它们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非常活跃。碰巧了还能看见一只小松鼠,那简直是文学馆的
主持人:吴月春  吴月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盐都区兼职教研员。多次参加中考语文命题工作。有多篇论文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之友》《语数外学习》等杂志发表。另有多篇散文在《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发表。  步入中年,过年的热情越发淡漠,希望这“年”来得再晚一些,甚至想忘掉“年”,让这一年无限地继续下去。事实上,空气里到处飘散的酒肉香味,小区里放寒假的孩子迎接新年的欢快笑语,大
从小就是“好奇宝宝”  朱文鹏五六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好奇心:爸爸看科学杂志,他在一旁凑热闹,喜欢看杂志里五颜六色的图片,特别对各种有趣的发明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别人家的小孩玩玩具,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怕弄坏了,而朱文鹏总喜欢“搞破坏”,把小闹钟、小汽车等玩具“解剖”得支离破碎,想弄明白小鬧钟为什么会自己转动指针,小汽车为什么会自己跑……  看到朱文鹏如此爱折腾,他的父母并不责怪,反而鼓励支持
注意: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应为你第一印象的答案,把相应答案的分值加在一起即为你的得分。  1.别人容易吸引你的品质是——A.有才气2分 B.依赖你3分 C.优雅5分 D.善良10分 E.性情豪放15分  2.你希望自己成为哪种动物——A.猫2分 B.马 3分 C.大象 5分 D.猴子 10分 E.狗15分 F.狮子 20分  3.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A.游泳 5分 B.喝冷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国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无论你身在都市,还是远居乡村,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你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票证就是命根子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连年的战乱,田园荒废,技术落后,农业生产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连清朝中叶都不如。资料显示,1949年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只有209公斤,远低于36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解决世界第一
【原文】  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释】  清平乐: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清平乐令》《忆萝花》《醉东风》等。  蛩(qióng):蟋蟀。  练:素白未染之熟绢。  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愁损:愁杀。  兰成:庾信的小字。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诗人、文
今年85岁的屠呦呦出生于宁波鄞州,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
据国际田联官网消息,在当地时间6月30日进行的2018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巴黎站的男子100米比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再次跑出9秒91的个人最好成绩,获得本站第三名。这是苏炳添在9天之内第二次跑出平亚洲纪录的成绩。  当日男子100米比赛在顺风0.8米/秒的风速条件下进行。排在第六道的苏炳添起跑反应时为0.127秒,在全部8位选手中并列第二。起跑之后他和美国名将贝克、法国本土选手维科几乎并驾齐驱处
开篇点题,设下悬念。  用传闻凸显性格特点,埋下伏笔。  外貌描写,刻画严肃,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但是情节在推动方面显得动力不足,可以在原来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让“爆头哥”的形象呼之欲出。  对比表现,从前文情节的紧张度来看,情节的张力越强烈,放松以后的反差也就越鲜明,表达的效果就越好。  “爆头哥”是谁?他是令整个九年级都为之胆寒的老师。同学们都谈其色变,他就是九(1)班的数学老师。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