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教学,问题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催开思维之花。此外,教学并不单是教师教学生学,更应该是师生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赖基础上的互动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5-0031-0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与以往的教学目标相比,是超越“双基”和“三维目标”的更高层级的跃进。以往的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则是以学科为基点的学科思维培养,利用学科思维甚至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
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理念,下面以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计算机的过去与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为例,系统体现教学目标变化带来的整体性转变,并呈现组织教学任务的研究和实践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各代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部件。
从中小学教材衔接角度分析:学生在小学的信息技术学习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已学过。但在初中阶段今后的学习中,这一部分的内容将不再涉及。本课开篇的导语部分和信息技术概念部分,是让学生从小学习得的相关内容中提取相关知识并总结形成信息意识,知识链接的回归和处理是教材的亮点。
从学生的学习意义角度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局限于单一地了解事物当前的状态,而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史有一个基础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學习计算机技术。
从内容编排上看,本课时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对信息技术的简短介绍。教材首先给出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再由信息技术引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指出它们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属于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恰好这两门技术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最后教材将焦点集中于计算机技术,指明了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第二块内容着重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内容是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教材从人类发明计算机的初衷着手,从计算这个角度出发,简单讲述了手工计算—机械计算—电子计算这一发展过程。在着重介绍电子计算机时,教材以人们所习惯的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划分方法——“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核心部件来划分”为依据,顺着历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课是初一的“开篇课”,所以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利用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距离。本节课的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已有涉及,但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接触这一块内容,因而学生对这一块知识点遗忘率较高。另外,由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感知事物时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兴趣的支配,因此本课时教师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整体构架:本节课将教学内容进行剖析,通过挖掘课本内容并延伸课外相关知识,分割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的概念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历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主要部件。
最终目标:让学生总结归纳信息技术的领域,三个阶段计算工具的主要成就,并了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相关性能。通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和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方法与策略:理论实践化。例如在引入部分通过三个计算工具(石子、绳子、算盘)的实物展示,让学生进行计算工具使用的思考,再让学生进行演示计算,并讨论,激发其深层次思考。视频引入:观看《古人计数方法》视频。任务驱动法:填写Word中的电子表格数据(历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以及年代和性能)。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书本和电子文档中的数据,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对书本和电子文档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为完成文档任务提供参考。
2.让学生逐步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通过电子文本的阅读,掌握相关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在始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规则意识。学生通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受到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了解计算工具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历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主要部件。
相关方法与策略: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激发是一大难点。通过文本剖析,设置多维度的师生交流环节。通过观看视频和设置具体任务,使课堂的教学形式多元化。
六、教学环境
1.多媒体网络教室,师生计算机均安装电子教室软件。
2.学生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分层教学时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粘贴至Word文档。
3.教师课件、学生知识拓展文档。
4.每位学生都有相应教材。
七、教学效率分析
本节课并未使用新的技术,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计算工具和电子元件的实物进行展示。本节课在目标达成上要更多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息素养的培育方面着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式导入
让学生观看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请学生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主要是什么技术?其中最核心的是哪個技术?
(通过启发引导,将话题引入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二)探究认知
1.计算工具发展宏观分析。
(1)让学生观看我国古代人的计算工具发展视频。
(2)师生探讨:通过视频,我们想一想计算工具的发展目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不断地研究新的工具和方法呢?算盘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西方出现了什么新的计算工具?(帕斯卡机械加法机等机械式计算工具)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3)学生进行小结:目前计算工具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手工计算—机械计算—电子计算。
2.机械计算的进一步分析。学生仔细观察帕斯卡机械加法机的俯视图,再观察盘面构造,看看有什么特点,请学生思考帕斯卡机械加法机的工作原理。师生交流后,教师简要讲述帕斯卡机械加法机设计原理及其对之后机械加法机的影响。(莱布尼兹、查尔斯·巴贝奇等)
3.电子计算的深入探讨。要求学生看图片,想一下这台计算机的性能。提示就是书本中的“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请学生参看书本中介绍的这台计算机的性能。
请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视频,引入各代计算机的介绍。
(1)第一代计算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采用一种被称为“电子管”的电子器件。教师简单介绍埃尼阿克,并且述说的同时展示相应图片。请学生谈谈这台计算机的特征和意义。
(2)第二代计算机。教师展示晶体管和晶体管计算机图片。师生一起观察,谈谈主要部件特征有什么变化。
(3)第三代计算机。教师展示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图文,学生进行思考。
(4)第四代计算机。教师展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图文。师生交流:目前家用的电脑是怎么样的?
(三)拓展任务: 为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制作数据表
教师事先根据常用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划分法制作一张表格 (主要根据计算机核心部件将计算机分为四代电子计算机,表格中包括年代、性能、主要元件、软件及应用领域)。
学生观察表格中未完成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根据视频或书本来分别找出历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电子计算机,可周围交流)
1.请学生在下发的Word表格中填入数据。
2.教师展示学生上交的文档内容,并进行点评。
3.教师请学生在桌面上点击自我评测链接,完成评测。
4.教师反馈问卷情况并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5.教师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的领域和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另外理清历代计算机采用的主要部件并划分年代。
九、教学反思
计算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研究计算机的未来离不开对其过去发展规律的了解。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切入,挖掘书中学生最近的知识建构区域,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实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
根据这样的安排,学生可以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进而更了解当前的计算机。他们可以了解到计算机的外形正越来越轻薄化,越来越人性化。根据计算机核心零件的变化规律,学生推测未来计算机会用量子技术或生命技术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教学,使得学生掌握技术的过程变得愉快。上课时问题设计得当就完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催开思维之花,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基于这点,教学并不单是教师教学生学,更应该是师生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赖基础上的互动学习,包括学生间互动和师生间互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去思考,去说,去做。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将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创新之火才能燃烧起来。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5-0031-0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目标与以往的教学目标相比,是超越“双基”和“三维目标”的更高层级的跃进。以往的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则是以学科为基点的学科思维培养,利用学科思维甚至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
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理念,下面以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计算机的过去与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史》为例,系统体现教学目标变化带来的整体性转变,并呈现组织教学任务的研究和实践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各代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部件。
从中小学教材衔接角度分析:学生在小学的信息技术学习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已学过。但在初中阶段今后的学习中,这一部分的内容将不再涉及。本课开篇的导语部分和信息技术概念部分,是让学生从小学习得的相关内容中提取相关知识并总结形成信息意识,知识链接的回归和处理是教材的亮点。
从学生的学习意义角度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不局限于单一地了解事物当前的状态,而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史有一个基础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學习计算机技术。
从内容编排上看,本课时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对信息技术的简短介绍。教材首先给出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再由信息技术引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指出它们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属于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恰好这两门技术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最后教材将焦点集中于计算机技术,指明了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第二块内容着重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内容是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教材从人类发明计算机的初衷着手,从计算这个角度出发,简单讲述了手工计算—机械计算—电子计算这一发展过程。在着重介绍电子计算机时,教材以人们所习惯的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划分方法——“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核心部件来划分”为依据,顺着历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课是初一的“开篇课”,所以教师需要深入浅出,利用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距离。本节课的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已有涉及,但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接触这一块内容,因而学生对这一块知识点遗忘率较高。另外,由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感知事物时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兴趣的支配,因此本课时教师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整体构架:本节课将教学内容进行剖析,通过挖掘课本内容并延伸课外相关知识,分割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的概念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历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主要部件。
最终目标:让学生总结归纳信息技术的领域,三个阶段计算工具的主要成就,并了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相关性能。通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和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方法与策略:理论实践化。例如在引入部分通过三个计算工具(石子、绳子、算盘)的实物展示,让学生进行计算工具使用的思考,再让学生进行演示计算,并讨论,激发其深层次思考。视频引入:观看《古人计数方法》视频。任务驱动法:填写Word中的电子表格数据(历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以及年代和性能)。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书本和电子文档中的数据,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对书本和电子文档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为完成文档任务提供参考。
2.让学生逐步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通过电子文本的阅读,掌握相关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在始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规则意识。学生通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受到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了解计算工具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历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主要部件。
相关方法与策略: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激发是一大难点。通过文本剖析,设置多维度的师生交流环节。通过观看视频和设置具体任务,使课堂的教学形式多元化。
六、教学环境
1.多媒体网络教室,师生计算机均安装电子教室软件。
2.学生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分层教学时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粘贴至Word文档。
3.教师课件、学生知识拓展文档。
4.每位学生都有相应教材。
七、教学效率分析
本节课并未使用新的技术,有条件的话可以准备计算工具和电子元件的实物进行展示。本节课在目标达成上要更多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息素养的培育方面着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式导入
让学生观看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请学生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主要是什么技术?其中最核心的是哪個技术?
(通过启发引导,将话题引入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二)探究认知
1.计算工具发展宏观分析。
(1)让学生观看我国古代人的计算工具发展视频。
(2)师生探讨:通过视频,我们想一想计算工具的发展目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不断地研究新的工具和方法呢?算盘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西方出现了什么新的计算工具?(帕斯卡机械加法机等机械式计算工具)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3)学生进行小结:目前计算工具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手工计算—机械计算—电子计算。
2.机械计算的进一步分析。学生仔细观察帕斯卡机械加法机的俯视图,再观察盘面构造,看看有什么特点,请学生思考帕斯卡机械加法机的工作原理。师生交流后,教师简要讲述帕斯卡机械加法机设计原理及其对之后机械加法机的影响。(莱布尼兹、查尔斯·巴贝奇等)
3.电子计算的深入探讨。要求学生看图片,想一下这台计算机的性能。提示就是书本中的“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请学生参看书本中介绍的这台计算机的性能。
请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视频,引入各代计算机的介绍。
(1)第一代计算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采用一种被称为“电子管”的电子器件。教师简单介绍埃尼阿克,并且述说的同时展示相应图片。请学生谈谈这台计算机的特征和意义。
(2)第二代计算机。教师展示晶体管和晶体管计算机图片。师生一起观察,谈谈主要部件特征有什么变化。
(3)第三代计算机。教师展示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图文,学生进行思考。
(4)第四代计算机。教师展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图文。师生交流:目前家用的电脑是怎么样的?
(三)拓展任务: 为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制作数据表
教师事先根据常用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划分法制作一张表格 (主要根据计算机核心部件将计算机分为四代电子计算机,表格中包括年代、性能、主要元件、软件及应用领域)。
学生观察表格中未完成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根据视频或书本来分别找出历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电子计算机,可周围交流)
1.请学生在下发的Word表格中填入数据。
2.教师展示学生上交的文档内容,并进行点评。
3.教师请学生在桌面上点击自我评测链接,完成评测。
4.教师反馈问卷情况并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5.教师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的领域和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另外理清历代计算机采用的主要部件并划分年代。
九、教学反思
计算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研究计算机的未来离不开对其过去发展规律的了解。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切入,挖掘书中学生最近的知识建构区域,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实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
根据这样的安排,学生可以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进而更了解当前的计算机。他们可以了解到计算机的外形正越来越轻薄化,越来越人性化。根据计算机核心零件的变化规律,学生推测未来计算机会用量子技术或生命技术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教学,使得学生掌握技术的过程变得愉快。上课时问题设计得当就完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催开思维之花,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基于这点,教学并不单是教师教学生学,更应该是师生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赖基础上的互动学习,包括学生间互动和师生间互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去思考,去说,去做。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将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创新之火才能燃烧起来。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