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数据与方法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an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地球大数据对于克服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中传统统计数据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凭借宏观、动态、多样的优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新的动力.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研究与评估实践的基础上,以SDG 11(可持续城市与社区)为核心,兼顾其他SDGs中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充分挖掘地球大数据完备、实时、稳健、客观等优势,选取12个适合运用地球大数据来进行评估的指标.其中,7个直接指标从SDG 11具体标中抽取,依次为SDG 11.1、SDG 11.2、SDG 11.3、SDG 11.6、SDG 11.7、SDG 11.a、SDG 11.b等;另外5个关联指标为不包含在SDG 11中,但与城市可持续评估息息相关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分别为SDG 6.3、SDG 7.2、SDG 8.1、SDG 9c、SDG 15.1等.文章介绍这12个指标在城市可持续评估中可发挥的作用,以及评估的数据、指标与方法.最后,提出基于地球大数据进行可持续指标计算,实现了对多源信息的整合利用,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定量、实时、精细的城市可持续评价.
其他文献
大型硅质火山作用(喷发体积约102~104km3)的岩浆系统是地壳尺度的,经历了复杂的起源、运移、存储、补给和喷发等过程。揭示岩浆从起源到喷发过程中的结晶分异、堆晶、晶体-熔体分离、地壳混染、岩浆补给、晶粥活化等岩浆作用的细节是认识硅质火山岩浆系统演化的关键。锆石中Th、U、Ti、Hf和REE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系统变化反映了锆石结晶熔体的成分、温度、氧逸度和水含量等以及共生的矿物相特征,对示踪火山岩浆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随着岩浆温度降低过程中结晶分异
四川盆地大气层具有湿度高和流通性弱的特征,冬春低温季节易形成雾霾。本文着重构建了低温高湿条件下的石英、方解石纳米颗粒与甲苯、Cr3+共存体系,系统测试了石英、方解石颗粒与甲苯、Cr3+耦合前后Zeta电位值、胶体粒径及团聚形态、亲疏水性的变化趋势,以模拟研究四川盆地低温高湿静稳大气环境中矿物颗粒、有机物、重金属离子之间的耦合作用规律。研究发现:甲苯、Cr3+与石英、方解石之间存在显著的成键耦合作用,甲苯、Cr3+存在时
2017年我国碳酸锂的消费量为12.8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酸锂消费国,并于2019年达到21.9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69%;同年我国的锂盐产量为25.7万吨。我国利用自身锂资源加工的基础锂盐仅为6.5万吨,锂盐生产很大程度依赖于从国外进口的锂辉石,成本较盐湖提锂而言很高,所以我国锂工业的发展必须从硬岩提锂尽快转变到盐湖卤水提锂这个大趋势中来。我国西藏盐湖锂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扎布耶湖、班戈——杜佳里湖、扎仓茶卡等盐湖中,虽然西藏锂资源储量丰富,但供应能力弱,文章从西藏盐湖锂资源分布特征和开发现状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是实现所有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然而,普遍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导致目前SDG 11指标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开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地球大数据作为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文章重点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6个主题,包括城市住房、城市公共交通、城镇化、城市灾害、空气质量、开放公共空间,基于地球大数据技术,针对相应的多个具体指标,在中国尺度上开展进展监测和综合评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SDG 11实现面临的挑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年度系列报告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系统研究,包括从数据获取和产品生产,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指标监测与评估方法的研究,再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实现的解决方案与决策支持等方面.
期刊
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为一重要的金成矿带,目前关于带内金矿形成的时代背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区域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区)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流体来源、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等多方面资料,对带内各主要金矿区的成矿时代逐一进行详细解析,以此为基础重新厘定了区域金矿成矿地质事件及其时代,并探讨了各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初步形成以下认识。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主要发生了加里东期、印支晚期和燕山期等3期金成矿事件。加里东期金矿成矿年代为430~410 Ma(志留纪后期),产于同期雪峰冲断带的中段-西南段和东段东部、湘中-湘东南构造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重要议题。粮食可持续生产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是应对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挑战的有效手段。当前,对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监测与评估存在着数据鸿沟,而地球大数据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文章总结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研究的当前实践,包括对地观测技术在粮食生产系统各要素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多源数据融合在粮食生产系统综合监测及粮食生产可持续性评估中的应用。在上述实践归纳的基础上,依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四大杠杆框架,提出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
联合国2015年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土地退化零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具体目标(SDG 15.3).由于不同地理、气候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土地退化具有不同的表征,土地退化和恢复过程涉及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复杂性,时间和空间尺度的限定性,长期以来缺乏被普遍接受的土地退化评估指标和方法.SDG 15.3的参考基准、进展监测等关键数据,仍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影响了SDG 15.3的实现进程.地球大数据作为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的典型代表,为解决SDG 15.3的数据空缺提
气候变化正在成为未来几十年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如何准确监测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科学支持,成为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命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第13项——“气候行动: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SDG 13),就是要通过各国的实际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威胁,增强人类适应能力.然而,目前SDG 13相关指标都缺少空间数据和信息的支撑.地球大数据具有高度协同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减小研究和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能满足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研究
用MTT法检测了新青蒿素衍生物D-21对7种肿瘤细胞株及正常肝上皮细胞的抗增殖效果,并通过观察癌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Annexin V-FITC and PI染色和线粒体膜电位染色一系列实验,探讨新青蒿素衍生物D-21诱导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初步机制。结果表明:新青蒿素衍生物D-21对所选的肿瘤细胞系均有较好抗增殖作用,特别是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和CCRF-CEM具有显著细胞活性(IC 50分别为2.067±0.494,1.023±0.249,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