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写作+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nm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在为谁写作?”无言的赤壁问苏东坡,因为看他衣袍翩翩,性情之至,乐尽即返。面对贬谪的悲凉凄惨,他却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绝句。
  “你在为谁写作?”混乱的时代问周树人,因为看他夜雨寒照,振臂高呼,应者寥寥。面对这迷蒙的时代,他以笔化剑,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毅不屈。
  “你在为谁写作?”方格规整的作文纸问我。我抿抿唇,掩卷深思。
  写作,是用来记录点滴的片段,是渗透着的林林总总的情感,是每个人心灵的体现。窥视一个人内心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我觉得是阅读他写下的文字。一个内向的人,写作是他打开心门的钥匙;一个快乐的人,写作是他宣告快乐的喇叭。
  不论是谁,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写作。对写作的热爱的伊始,可能是源于小学的第一次看图写话吧。我的作文第一次被夸奖,让我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非要寻出一点理由,可能是为了成绩,小时候总觉得写作只是为了考试和作业。也许因为喜欢?可是当我在荒凉沙漠中寻找灵感时又无比烦躁。最后,我深思得出,不仅是我需要写作,我也热爱写作,这可以是我一生的热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写好文章。阅遍千卷,文章自然辞藻优美。喜欢写作,也必定喜欢阅读,这是亘古不变的。《诗经》《论语》的厚重典雅,毕淑敏散文的质朴高贵,林清玄老师的心灵感悟,张爱玲文章真实而浪漫的凄美,都让我从中受益。我也喜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句子,“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我把这些喜欢的句子用在作文之中,也模仿作家们新奇别致的写法,渐渐发现,我文章的格局已和以前截然不同。
  行万里路的行,可以是洋洋洒洒的旅游行,可以是悠悠闲闲的散步行,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网络行。行的路多了,眼界自然宽阔,文章也会写出层次来。所以我走在路上时,习惯地去记点什么,偶然碰到的一件事或者路边的一朵野花,目光所至,皆是素材。塞万提斯说:“人们不是用白发写作,而是用识见写作。”这里的识见,我认为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写作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过程。小学时,我的写作总是断断续续,一篇文章总要花上两三天时间,偶尔心血来潮再添上几笔,下笔前在词汇与材料的选择上总是捉襟见肘。到了初中,写一篇文章,虽然也会花上一两个钟头,端坐桌前苦思冥想,有时也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写出来的东西,比起小学时的稚嫩,更多了几分思考和坚韧。
  “富于感情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当你的文字折射出一颗灵魂的光华,它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再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可以替代。就像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无不是那些作者跋山涉水、历尽千帆后的呕心沥血之作,每一本书都蕴含作者深沉的情感。对于我,一件家国大事,一个微妙瞬时,都能成为情感的依托。
  谈谈我的写作。我说:“写作,是为了我自己。”
  (指导老师:彭宏云)
  教 师 点 评
  此文开篇发问,“我为谁写作”引人深省;结尾回答“我為自己写作”,让人心灵震颤。从古人历经风雨的肆意旷达、与时代和社会斗争的笔锋化剑,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博览群书、专注写作表达情感的深刻领悟,无一不是写作者生命成长的心灵之语。如果在细节上稍做努力,在记述自己某次创作的实际经历中,穿插累积多年的写作感受,文脉也许会更加清晰和    明朗。
其他文献
会议
俗语有云:“知足者常乐。”这句话常被不思进取之人用以自欺欺人。我认为,知足未必能常乐。  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经历了人猿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是因为不满足,他们才会不断改进现有的生活条件、生活状态。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是因为他们发现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他们不满足于狭隘的视野;搭建居所,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席地而卧的休息方式;探索出钻木取火,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生肉
期刊
果皮往往被认为是保护果肉,防止氧化变质。由于果皮粘附了不少灰尘、细菌等脏东西,所以吃水果往往把它弃掉。然而君不知相当一部分水果的果皮可以入药。下面简介几种: Peel
会议
汉代李陵,面对匈奴高官厚禄的利诱,内心动摇,最终身败名裂;穆时英在发表揭露黑暗的小说后,受十里洋场的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歌颂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来。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确不可忽视。但以此下定论,未免以偏概全,我恰认为近墨者未必黑。  岩竹生于青山,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荷花出于污秽,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们品性高洁,并不随环境而改变。越王勾践在国家岌岌可危时卧薪尝胆,报仇
期刊
我们吉林省全境有105万朝鲜族人,大部分聚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是吉林省水田的开发者。吉林在宋、辽、金、元时代尚无水田,农耕活动也很少。清末,朝鲜六镇地瘠民稠,
暮色将至,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一行人马朝着不远处的村落缓缓行进。  “当真是天不助我!被迫在外漂泊不提,这几日在卫文公处屡屡碰壁,如今竟还落到了这样食不饱、寝不足的地步!”坐在马车上的男子——晋国逃难在外的公子重耳幽幽叹了口气。长期在各国间辗转奔波的逃难生活使众人身心俱是疲累至极,重耳一行人几乎一天都未曾进过半粒粮食。  “咱们已经到五鹿了,前方便是村落了,公子且先忍忍,咱们前
期刊
会议
会议
在大中城市的客车越来越豪华、越来越人性化的今天,在越发重视安全、环保与节能的今天,奔波在中小城市和县城之间的客车是怎样的状况?记者在河北省邢台市及周边几个县城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