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与植被生长:多变环境下的相互作用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x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菌根作为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组成的共生体,影响植物-土壤系统水分吸收、养分运输等过程,进而影响植被生长.伴随着全球环境变化,植被生长面临着多重胁迫.在此背景下,系统理解变化环境下菌根对植被生长的调控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多变环境下菌根和植被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养分亏缺、干旱胁迫、盐胁迫及重金属胁迫等条件下菌根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并对变化环境下菌根作用于植物生长的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简要概括,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系统深入研究菌根生态学,揭示菌根在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及机理,对我国可持续生态恢复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采用生物炭吸附与表面活性剂淋洗联合修复PAHs污染场地土壤,通过外源添加700℃制备的稻壳生物炭,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淋洗PAHs效果的影响;通过老化后的含芘高岭土模拟污染土壤,研究了生物炭吸附与TX-100淋洗联合修复的驱动机制.强化淋洗修复结果显示:TX-100浓度为10 g·L-1,淋洗时间为16h,固液比为1∶10,转速为150 r·min-1,对本研究选取的PAHs浓度为94.97 mg·kg-1的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最好,解吸率达66.2%;添加1%土壤质量的稻壳生物
为探明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基于2000-2015年NPP数据和相应时间序列的气象、DEM、土地利用、NDVI、人口密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2000-2015年云南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表明:云南省植被NPP年际变化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加速率为2.13gC·m-2·a-1;植被NPP年均值空间差异性较大,总体上从东北向西南递增,2000-2015年88.5%的地区NPP保持不变或呈增加趋势;单因子影
为探究温度对蝌蚪变态时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在21、23、25和27℃水温条件下,测定了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37期蝌蚪的变态时长,以及变态后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反应的变化.结果 表明:体重、体长及体重与体长的比值均无组间差异,21、23℃组的变态时长显著高于25和27℃组;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均出现于注射后3h,随温度升高呈递增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21℃组注射后3h显著高于0、9和12 h,23℃组注射后3h显著
为揭示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Oryza sativa)-麦(Triticum aestivum)轮作制麦田杂草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生长的影响,以始于2010年10月的连续10年固定施肥田(不施肥、仅施用化肥、猪粪堆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为对象,通过2019年和2020年小麦季的调查,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蔺草出苗、分蘖和成穗密度以及开花结实期菵草的株高、茎基粗、上部三张功能叶的长度及宽度、地上部生物量、种子产量.结果 表明:仅施用化肥处理的菵草平均出苗、分蘖
非充分或欠灌条件下增加植物密度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棉花节水生产技术,特别是在干旱且生育期很短的中国新疆棉区.增加种植密度能够增加冠层覆盖度,增加总耗水量,改变根区的盐分分布.本研究开展了种植密度(低密度M1,13.5万株·hm-2;中密度M2,18万株·hm-2;高密度M3,22.5万株·hm-2)和灌溉定额[重度亏缺W1(50% ETC,作物需水量),3150 m3·hm-2;轻度亏缺W2(75% ETC),4050 m3·hm-2;充分灌溉W3(100%ETc),4980 m3· hm-2]互作的大田试验
为定量化评估气象条件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贵州、陕西、浙江、湖南和安徽等地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等品质数据,以及日照、气温、降水等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影响猕猴桃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构建了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结果 表明:糖分转化期和果实迅速膨大期是猕猴桃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该时段的温度、光照是影响猕猴桃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影响中华猕猴桃品质的气候指标主要有成熟前13-15旬的气温日较差(TD13-15)、成熟前1-6旬的日照时数(
核桃林下产业发展迅速.为了解核桃凋落叶分解的化感作用机制,为林-药复合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核桃(Juglans regia L.)凋落叶在土壤中分解对滇重楼生理特性及药用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30(H1)、60(H2)、120(H3)、180 g·盆-1(H4)4个凋落叶添加水平,对照(CK)不添加凋落叶.结果 表明,核桃凋落叶对滇重楼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根茎鲜重、干重和折干率的调控效果呈“低促高抑”的规律.与CK相比,H1对滇重楼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凋落叶施用量超过滇重楼的耐受阈值
研究了一类高阶Camassa-Holm方程Cauchy问题,该类方程可以看作是Camassa-Holm方程的推广.讨论了该问题解的长时间行为.证明当|x|趋于无穷大、初始值为代数衰减时,该问题的解u(x,t)在无穷远处代数衰减的指标与初始值衰减指标相同.
为了解安宁河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于2018年6-7月对安宁河干支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河流纵向梯度下的底栖动物空间格局.结果 表明:共检出底栖动物5门34科57种,其中水生昆虫最多(44种);安宁河干流物种丰富度低于支流;干流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四节蜉(Baetis sp.)、纹石蛾(Aethalopsyche sp.)和尖膀胱螺(Physa acuta),支流优势种为短脉纹石蛾(Cheumatopsyche sp.)、弯握蜉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品种,在D1(90×104株·hm-2)、D2(120×104株·hm-2)、D3(150×104株·hm-2)等3个移栽密度下,分别设置N1(0 kg·hm-2)、N2(240 kg·hm-2)、N3(270 kg·hm-2)、N4(300 kg·hm-2)等4个施氮量水平,研究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对移栽密度和氮肥投入量的协同响应.结果 表明:在N2D3处理下,水稻每穗粒数较少,结实率也较低,但N2D3处理有效穗数比N2D1和N2D2平均提高29.3%,较高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