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促红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红斑狼疮肾性贫血患者32例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均予口服琥珀酸亚铁、叶酸等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促红素治疗,每次2000U皮下注射,3次/周,疗程8周;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使用促红素2周、4周和8周,有效率分别为20%(4/20)、50%(10/20)、80%(16/20)、对照组有效率为0、8.3%(1/12)、17%(2/12)。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观察组有效率较高(均为P<0.05);观察组治疗8周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应用促红素治疗狼疮性肾炎肾性贫血疗效明显,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输血次数,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关键词】 红斑狼疮,肾性贫血;促红素
【中图分类号】R59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96-02
1 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常累及多组织器官[1]。肾衰竭是SLE死亡的常见原因[2]。贫血是慢性肾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血液透析可以延长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命,但不能明显改善贫血,许多需要依赖间歇或定期输血来改善贫血状况。但是输血治疗不仅代价昂贵,而且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造成肾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已经10余年,不仅应用于血液净化维持透析治疗的患者,而且也应用于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3]。我院风湿免疫科自2006年3月-2009年4月应用促红素治疗狼疮性肾炎肾性贫血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2.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接受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衰患者32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肾功能不全,合并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5岁,平均31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2例。治疗前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间断血液透析及小剂量激素治疗,维持原发病病情稳定基础上予口服速力菲(琥珀酸亚铁片)一次0.1,一日3次、叶酸片 一次5mg 一日3次,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促红素治疗 2000u,皮下注射,3次/周,疗程4-8周。所有病例治疗期间若血红蛋白低于60g/L则予输血治疗。
2.2.2 观察指标 包括:① 2组在治疗前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与血细胞比容水平,在治疗后第2周、4周、8周比较上述指标变化,抽血当日评价两组疗效;② 8周后比较2组输血治疗情况。
2.3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符合下述条件之一):① 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超过20g/L;② 血红蛋白等于或超过120g/L。无效: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少于20g/L或血红蛋白少于120g/L,依赖输血治疗。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3 结果
3.1 2组的疗效比较2组均完成疗程.
观察组在使用促红素后第2周、4周和8周,有效率分别为20%(4/20)、40%(8/20)和80%(16/20);对照组有效率为0、17%(2/12)、25%(3/12)、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观察组有效率较高(均为p<0.05),2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的变化见表1。观察组中没有因贫血加重而输血治疗的;对照组输血治疗5例,输血2~5(中位数3)次,输入浓缩RBC 4U~16 U,中位数9U。
3.2 2组均未发生过敏、血压升高、血栓形成以及严重不良反应。
4 讨论
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临床表现。LN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贫血是慢性肾衰常见的并发症,目前治疗LN主要以控制狼疮活动、阻止肾脏病变进展为主要目的,贫血主要靠对症输血治疗。输血见效快,但费用高,输血相关并发症较多,随着输血的次数和量增多其危险性越大,故输血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血状态。我们用促红素2000u 皮下注射,3次/周治疗肾性贫血,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均为p<0.01~0.05)。综上所述应用促红素治疗狼疮性肾炎肾性贫血疗效明显,能有效提高其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输血次数,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5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3
3. 中国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中合理应用的专家共[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8,23(8):20
作者简介:王君雅 、女,1973-12-17、石家庄平安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本科、风湿免疫病、石家庄市仓丰路34号平安医院 邮编050051、
(责任审校:杨怡岚)
【关键词】 红斑狼疮,肾性贫血;促红素
【中图分类号】R59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96-02
1 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常累及多组织器官[1]。肾衰竭是SLE死亡的常见原因[2]。贫血是慢性肾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血液透析可以延长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命,但不能明显改善贫血,许多需要依赖间歇或定期输血来改善贫血状况。但是输血治疗不仅代价昂贵,而且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造成肾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已经10余年,不仅应用于血液净化维持透析治疗的患者,而且也应用于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3]。我院风湿免疫科自2006年3月-2009年4月应用促红素治疗狼疮性肾炎肾性贫血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2.1病例选择选择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接受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衰患者32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狼疮性肾炎(LN),肾功能不全,合并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5岁,平均31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2例。治疗前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间断血液透析及小剂量激素治疗,维持原发病病情稳定基础上予口服速力菲(琥珀酸亚铁片)一次0.1,一日3次、叶酸片 一次5mg 一日3次,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促红素治疗 2000u,皮下注射,3次/周,疗程4-8周。所有病例治疗期间若血红蛋白低于60g/L则予输血治疗。
2.2.2 观察指标 包括:① 2组在治疗前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与血细胞比容水平,在治疗后第2周、4周、8周比较上述指标变化,抽血当日评价两组疗效;② 8周后比较2组输血治疗情况。
2.3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符合下述条件之一):① 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超过20g/L;② 血红蛋白等于或超过120g/L。无效: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少于20g/L或血红蛋白少于120g/L,依赖输血治疗。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3 结果
3.1 2组的疗效比较2组均完成疗程.
观察组在使用促红素后第2周、4周和8周,有效率分别为20%(4/20)、40%(8/20)和80%(16/20);对照组有效率为0、17%(2/12)、25%(3/12)、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观察组有效率较高(均为p<0.05),2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细胞比容的变化见表1。观察组中没有因贫血加重而输血治疗的;对照组输血治疗5例,输血2~5(中位数3)次,输入浓缩RBC 4U~16 U,中位数9U。
3.2 2组均未发生过敏、血压升高、血栓形成以及严重不良反应。
4 讨论
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临床表现。LN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贫血是慢性肾衰常见的并发症,目前治疗LN主要以控制狼疮活动、阻止肾脏病变进展为主要目的,贫血主要靠对症输血治疗。输血见效快,但费用高,输血相关并发症较多,随着输血的次数和量增多其危险性越大,故输血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血状态。我们用促红素2000u 皮下注射,3次/周治疗肾性贫血,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均为p<0.01~0.05)。综上所述应用促红素治疗狼疮性肾炎肾性贫血疗效明显,能有效提高其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输血次数,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5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3
3. 中国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中合理应用的专家共[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8,23(8):20
作者简介:王君雅 、女,1973-12-17、石家庄平安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本科、风湿免疫病、石家庄市仓丰路34号平安医院 邮编050051、
(责任审校:杨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