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提问,低段有效提问的路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教师为了引出“天”字的教学,问学生:“你头顶上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头发。”教师又问:“头发上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帽子。”教师再问,学生再答,从电灯到天花板、瓦片、树枝、小鸟、白云,绕了一大圈,就是绕不到教师心里想要的答案。
  这则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无从考证,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所揭示的不正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吗?如今的语文课堂,“问”字当头。“问”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从问开始,以问完结束,问贯穿课堂的始终。而问题基本不外乎三种情况,即问预习、问结果、问水平。我们看到的是一问接一问的满堂问,却缺少学生独立、冷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如此千万次的问,不过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问”,在教学活动中,既普遍又重要。常言道:不学无以知疑,无疑则无以思问。但是如果毫无质量的千万次的问,仅仅是为了问而问的低效问题,能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吗?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吗?那显然只是费时费力的无效劳动,对学生的发展根本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小学低段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为主,逻辑思维逐步形成的阶段。针对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以能促使学生直观思维发展的问题设计为主,设计出有思考价值而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角色提问,正是契合这一特点而提出的,教师将问题直接提向置于文本角色中的学生,学生则以角色对象的身份进行回答。这一角色的转换,省却了学生对问题的转述,省却了对文本的换位思考,不露痕迹地使学生顺利快捷地进入到文本中,主动地对文本进行体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那怎样进行角色提问呢?
  一、关键处问促理解
  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找到关键问题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键的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案例一:《称赞》(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哪位小朋友能找到他们互相称赞的话呢?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出示):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学生汇报交流并朗读。)
  师:小刺猬,你看到的板凳是怎样的?
  生:板凳做得很粗糙。
  师:这么粗糙,你为什么还称赞他呢?
  生:因为我看得出小獾做得很认真,板凳是很难做的,而且一个比一个做得好。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小刺猬,你发现了别人的优点,能真诚地称赞对方,小獾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师:(对学生问)小獾,你听到小刺猬的称赞,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生2:我一要好好学做木工,不辜负小刺猬对我的期望。
  ······
  这是一篇启迪孩子发现真善美的课文。“在什么时候称赞别人”以及“如何真诚地称赞别人”这两点是本文学习的要点。只有把这两个关键问题解决了,才能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故事场景中,去观察、体会、感悟,从而真正理解——只有在发现对方的优点以后,真诚地予以称赞,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细微处问促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进行反思。同时,学生对教师所给的意见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文本内容的细微处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利用这些细微处大做文章,就可能成为学生训练思维的最佳之处。
  案例二:《纸船和风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每天清晨,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的日子幸福又快乐。(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第八、第九段,看看小熊、小松鼠有什么变化,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
  师:松鼠松鼠,你为什么和小熊吵架呀?
  生:我为了一点小事和小熊吵架了。
  师:那你每天都折纸船,为什么还那么难过?
  生1:我每天折纸船是想送给小熊的,可是我觉得不好意思开口。
  生2:没朋友的日子真难过!
  师:小熊小熊,你为什么和松鼠吵架呀?
  生:我为了一点小事和松鼠吵架,现在后悔了。
  师:哦,那你每天都扎风筝,为什么还那么难过呀?
  生1:我很想和松鼠和好。
  生2:现在扎那么多的风筝,也不能送给好朋友了,心里越想越难过。
  ······
  师:是啊,经历了失去朋友的痛苦后,他们才互相谅解,主动和好,终于又迎来了这珍贵的友情,松鼠和小熊怎能不高兴?
  好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是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碰到的事情。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样面对、怎样挽回,也是每个孩子应该学会的。上述案例中,教师抓住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破裂后的心情“难过”一词,设计问题,将学生直接当作文本中的人物提问,使学生能快速置身于文本故事中,并加入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联想,回答得非常精彩。   三、矛盾处问促化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案例三:《小熊住山洞》(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我们一路坐着火车终于来到小熊家了,他们家住在大森林里。你们看,小熊和熊爸爸在门口欢迎我们呢。(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洞看一看。
  师:小熊小熊,山洞里舒服吗?
  生1:住在山洞里一点儿都不舒服。
  生2:山洞里很黑很暗,很不舒服。
  师:小熊爸爸,你们为什么不去砍树造房子呀?外面有那么多、那么高的树!
  生:春天,我们去砍树,可是树上长满了绿叶,我们舍不得砍。
  师:(对另一位学生说)小熊小熊,春天过去了,夏天到了,你们为什么不去砍树造房子啊?
  生:夏天树上开满了花儿,树砍掉,花儿就谢了,我们舍不得砍。
  师:小熊小熊,秋天来了,你们为什么不去砍树呀?
  生:秋天树上结满了果子,砍掉多可惜呀,我们舍不得砍。
  师:小熊小熊,冬天到了,现在你们可以去砍树了吧?
  生:冬天,地上都是雪,树上有许多鸟儿,树砍掉了,鸟儿住哪儿呀?
  ······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过预期的目标。小熊一家很想砍树造房子了,可是又为什么一年又一年还是住在山洞里呢?这是一对矛盾。教师将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提炼,设计了四组问题,问小熊和小熊爸爸,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来立体地感知小熊一家对森林的热爱。学生的疑惑在回答问题中得到了解决。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空白处问促想象
  在文本的空白处提问就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拓展想象的一种提问。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空白处提问能有效突破学习的难点、重点和疑点,生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四:《胖乎乎的小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兰兰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睢瞧,全家人又在夸兰兰了!
  师:爸爸,爸爸,你为什么喜欢兰兰的手啊?
  生:兰兰的这双手能开车,带我出去旅游呢!
  师:妈妈,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兰兰的手啊?
  生:兰兰的这双手能烧饭,做了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呢!
  师:奶奶,奶奶,你为什么喜欢兰兰的手啊?
  生:兰兰的这双手能挣钱,给我买了很多好看的新衣服!
  师:爷爷,爷爷,你为什么喜欢兰兰的手啊?
  生:兰兰的这双手能下棋,天天晚上陪我下棋呢!
  ······
  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胖乎乎的小手》课后有个问题:“兰兰长大后还会帮大人做哪些事?”很多教师会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而学生大多会支吾半天再回答。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学生当成文本中的主人公兰兰,就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从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从中有所悟、有所得了。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看出来。”角色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慧涌动的乐趣。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的效果,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针对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策略,让学生把文本读透,对文本解读得心应手。  [关键词]文本 阅读 解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0  语文教师都知道,对文本进行解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一次评优课活动,具
介绍了目前炭黑增强橡胶的一些理论,如分子链滑动理论、结合胶理论、填料网络理论、炭黑表面结构理论和范德华网络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指出了橡胶增强理论
阅读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子,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哭泣,感受作者的喜怒
作为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中职教育与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相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和形式。那么,在这样特殊教育背景下的第二课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微型活动"实践性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贯通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对活动的描写,则可通过三种方法进行:展示自我法、关注他人法、点面结合法,抓住当时人物的一些动作,并适当
当今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通常,由于移动通信基站BTs天线位于室外且架设的比较高,带电的云层会在天线上产生感应电荷。如果天线与大地之间有直流通路,则电荷可以通过大地泄放,而
教学《詹天佑》的第一步,就是要提炼出詹天佑的形象,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经典,使学生能够自主地立体化地获取信息,升华情感。在教学实践中,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究,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孕不育患者96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给
目的分析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
博鳌的4月,气候宜人,又赶上是阴天,没有了平时的烈日,很是舒适。今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会议的代表很多,是开办8年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在大会主会场和各分论坛都见到了许多前几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