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中:为港人除疾苦为中医育英才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为针灸宗师,其“带气行针”针灸手法,誉满中外,所收藏的中医书籍更让满屋子飘散着或浓或淡的书香,是父亲珍藏的医书的馨香吸引了陈耀中先生,是父亲“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仁者情怀感染了他,是父亲“医唯不施,施必愈疾”的医者精神鼓励了他。
  于是,年轻的时候,原本对艺术满怀兴趣的他继而转向,选择了能解民众疾病之苦的中医。笃定前行数十年,陈耀中先生集百家之长,孜孜以求,着书立说,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延父之医者精髓,传前人之医学经验,活学活用,与众医者共商中医之文化大计,普惠人群,立志“为港人除疾苦,为中医育英才”。
  
  得父真传 中医精髓致力扬
  其父陈应龙先生乃当代名医,早年师承中国精神学催眠大师鲍芳洲,并学得鲍师祖的“灵子术”气功。嗣后陈应龙先生又赴无锡,师承中国针灸专家承淡安大师,面授针灸医术。陈应龙先生四处游学,随后回福建厦门市,并创办厦门市中医院,担任院长。
  自青春年少时,陈耀中先生便对音乐等艺术类的事物情有独锺,常于书中找寻着一些与艺术有关的东西,读书的习惯在自然而然中养成。在家中,他的父亲珍藏许多医书,闲来无事翻阅医书,年轻的陈耀中先生便被医书中记载的千奇百怪的医案所深深吸引了,激起了他对中医的好奇心,加上父亲常年行医济世,使得他平日里接触最多的是病人,看着父亲独创“带气行针”法治愈无数病人,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与神奇,陈耀中先生遂燃起了学习中医的愿望,祈望中医能广为相传,万众受益。
  跟在父亲身边,陈耀中先生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中医临床学习历程,近二十年来,他勤学好问,苦思上进,配以其父的言传身教,尽得真传。“父亲说,学习针灸一定要练习气功及指力,练气功是为了助其针力,练指力可助‘气’行,两者殊途同归,给病人治病时,正气要通过手传递给病人。”“父亲说,学医,一定要达到与病人的精神有所感应。”“精神一到百病消。”“治病救人一定要有一种精神,正所谓医唯不施,施必愈疾,治病不能半途而废,”“对病人说话要果断,告诉病人一定能治好,给病人信心。”其父之言,深深影响着陈耀中先生,以至于许多年过去,他仍感言犹在耳。
  1979年,陈耀中先生被选派至福建省省级针灸师资班,进修一年,同时开始带教中外实习学生的临床工作。1985年,陈耀中先生来港定居,开设香港耀中针灸研究中心,如其父一样利用所学,造福人群。兴趣所在,责任所在,亦是医者的使命所在。正如他的父亲所说:“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医唯不施,施必愈疾”,此等情怀,让人顿生敬意。
  自踏上中医学习历程之日到独立行医至数十年后的今天,陈耀中先生几乎每日参考古义,合以新知,将全部精力用于临床和教学中,教学相长,德医双修。
  教学相长 德医双修心赤诚
  来港后的陈耀中先生服务于香港工联会业余进修中心担任中医班及针灸班导师,给有志学习中医的人一些启蒙,激起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后进入专业的中医学院进修,通过奋斗,成为中医师。
  从事中医业余兴趣班教学近三十年,经由陈耀中先生培训过的人很多,许多人以此为起点走向了中医的行业,为社会致送福音,每次看到这些,陈耀中先生倍感自豪的同时,更增添了一份喜悦和欣慰。
  《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陈耀中先生深谙其理,教学、行医的间隙,遂来到台湾,拜师徐鼎铭教授(徐鼎铭教授曾于其父陈应龙先生一齐跟随中国精神学鼻祖鲍芳洲学习),学成之后,铭记师傅的教诲,于香港办班教学,传播中国精神学,并编述其师徐鼎铭教授之《精神人电催眠疗法》,用来教学。
  2000年,陈耀中先生于旺角开办了自己的诊所,后将诊所搬至北角,在行医过程中解民众疾病之苦,扫去疾病的阴霾,还病人以健康的晴天。对于小孩子的治疗,陈耀中先生采用的是砭石疗法及浅针疗法,如此一来,可减少了小孩子对针的畏惧心理,医者的仁心,浓缩在每一个细节之中。真可谓“心怀病人,一片赤诚。”
  “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讲究辩证论治,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所得之病与个人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的环境有关。如因热气导致皮肤长有红点,红点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可按经络分布所在,治疗也就不一样。”陈耀中先生介绍说,“中医讲究悟性,不只是眼看到,更需要依靠感觉,也就是感悟,就像走进一个房间,你感觉到冷,并不一定要看到制冷器才感觉到冷一样。”
  传统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不尽相同,中药也曾被冠以“不科学”的头衔,然而,中医中药对疾病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却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就拿针灸来说,针灸在治疗奇难怪症上,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最让陈耀中先生难忘的是,“有一次在上针灸课时,有一女学员因腰部扭伤已两天,经治疗未见改善。趁今天上课前,拄着拐杖,几经艰难,硬撑着前来,非要我给她针灸不可,笃信我能治好。”陈耀中先生于其手背上扎了两针,两针下去,只见该女学员大叫一声“触电”,随之疼痛立消,活动自如。顿时全班掌声雷动,该学员也破涕为笑,连声道谢,感叹其神奇!陈耀中先生回忆道。针灸所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亦让针灸名扬中外,近二十年来,针灸疗法已走向世界,被欧美等诸多国家所接受和认可。陈耀中先生说:“由于针灸具有保健治疗的功效,无副作用,加上费用较低,深受欢迎。”如今许多国家成立了针灸科,开设针灸学院或针灸系,一场“针灸热”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这是对中国医学的肯定,亦是陈耀中先生一直期待、乐见的事。
  行医数十年,经验的累积中,陈耀中先生触类旁通,获一身精湛的医术,尤其在使用针灸治疗各种顽疾及疑难病症方面,更是游刃有余,喜用灸法治疗鼻敏感、不孕症等,疗效显着。对于如何用针,转针次数的多少,力度的大小等,把握准确,治愈病人众多。
  或许是受长辈的影响,陈耀中先生的儿子陈英晖先生亦选择了中医行业,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取得中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现为香港注册中医(全科)、仁爱堂暨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临床教研中心针灸科高级医师,并兼任医院管理局针灸操作安全指引专家小组成员及多个中医学会的工作职务。此外,正准备攻读针灸博士学位。陈英晖先生每周工作于仁爱堂及其父开设的诊所坐诊,行医济世,如祖父、父亲一般,怀医者的慈悲情怀,成一名良医。
  
  秉承父志 着书立说情不移
  陈应龙医师悬壶济世半世纪有余,经由其诊治者,数以万计,他的一生溯源《素》、《难》,穷流诸家,详究臓腑经络,曾四方漂泊,所到之处,即大力宣扬祖国的针灸医学。他在年老的时候,曾对陈耀南、陈耀中兄弟等人表述心中愿望,嘱咐门生、陈氏兄弟及儿媳郭玉燕将其毕生悬壶济世的针灸验案墨迹整理成册,与众针灸同好之士共勉之,挽既倒之狂浪于万一。
  陈耀中先生表示:“二十多年来,从师先父案侧,亲领教导,面授精微,聆其疗法,俯学手技,获益匪浅,何敢私专?”秉承父志,有感于父亲一生无私,陈耀中先生将整理其父的医疗学术经验放在了重要位置。他和哥哥陈耀南先生等人一起编着了《陈应龙针灸医案医话》、《陈应龙医疗气功选》,与儿子陈英晖编写《针灸节要》、《针灸讲义》等,普述其父针灸补泻手法,运针技巧,对用药、养生、导引等治疗经验,希望对针灸感兴趣之人及有志学习针灸者能从中提高对针灸的了解和认识,更希望能将中医发扬光大。
  陈耀中先生一生亦致力于针灸的研究,唯恐绝学难昌,每日更是兢兢业业,细细钻研,于各中医杂志及中医学术会上发表中医针灸论文,如《针灸心法初探》等。陈耀中先生身兼诸多社会公职,细看之下,发现几乎每一项社会公职都与中医有关,服务于各个社团之间,他的愿望是与众医者共商中医之文化大计,普惠人群。
  笃定前行,开诊所,诊治病人,着书立说,宣扬中医,责任厚重,尽显医者博大情怀。
  
  【人物简介】
  陈耀中先生,注册中医师,出生于越南,1965年返回厦门随父学医,尽得真传,1985年来港定居,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与教学,并续研中医,博采众长,汇集成辑,出版《陈应龙针灸医案医话》、《陈应龙医疗气功选》、《针灸节要》、《浅针疗法》等书,同时兼任厦门市中医药学会会员、福建省气功协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厦门分会理事、中国福建省针灸学会会员等公职。
其他文献
曾经,商海中,鞠应悌博士以丰富的经验和独具的慧眼,在金融界叱咤风云、在投资行潇洒行走。如今,豁达、洒脱的他“退居幕後”,华丽转身於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他致力儿童教育,帮助儿童培养好习惯、灌输好行为,教授儿童学会分享、懂得包容。他不求锦上添花,只为雪中送炭。  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
期刊
丘志强先生是一位律师事务所合夥人。当年,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放棄政府公务员的工作,毅然选择入行当律师;作为业界精英人士,十餘年来成绩斐然。他还热心公益和乐於奉献,在他的心中,服务社会,既是在付出,也是在收获;正因如此,他素来坚信,任何人,於任何时间、空间里,只要虔诚付出,就一定能奉献社会,从而有所收获。  半路改行,让生命更精彩  当内地的“公务员热”一浪高过一浪时,人们不禁会问,难道只有“仕途”
期刊
蜚声国际的香港重庆大厦,位於繁华的尖沙咀,楼高十七层,有超过120个国籍的人在这座大厦生活,是一个贸易往来密切的外贸中心,亦是一个融合中外文化的多种族生活社区,堪称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联合国”。  林惠龙女士作为该座大厦的业主立案法团主席——“小联合国”的大总管,被称为“重庆大厦的铁娘子”。  她与13位委员一起锐意推行管理改革,重塑“小联合国”的全新形象。经过从治安消防、卫生环境等多方面提升,一扫
期刊
经济崛起,房地产行业亦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港澳杰出的地产商和代理中介人应运而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与耐心并重,智慧与胆略同行,开拓进取,抓住机遇,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造就广厦万千,为居者有其屋而忙碌。  李圣汉先生正是这商海浪潮中,把握了经济发展大好时机而进步的房地产行业的一员。他上世纪80年代来到澳门打拼,90年代进入地产界,并在地产低迷之期,果断前往内地投资发展,大胆而又谨慎地改变投资发展策略
期刊
文国堂先生为文山後裔,一身铮铮铁汉,卻怀款款柔情。这片柔情来自其内心最朴实的善念,驱使着他过重山、涉万水,从香港奔赴江西,於那片祖辈所在的大地,挥散千金,施行善举,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理念落实得淋漓尽致,使众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女孩重拾课本,重回教室,将其原本平常的寻根之旅,化成了百名女孩的冉冉升学路,从而搏得掌声阵阵、讚誉连连!  赤子,是海外归来的深情  1965年,16岁的他远渡重洋,赴英伦
期刊
廖国洲先生23岁背井离乡,凭着勇气、意志和智慧,奋力拼搏;他积极投入社团的各项活动,为同乡会和乡亲们服务、尽心尽力。如果说廖国洲先生的创业人生有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奋执着,敢于尝试,永不放弃,以拼搏为主旋律写就了一曲人生创业之歌。他的勇气,他的勤力,值得年轻一代去借鉴和学习。    勤奋立业创业发展  有人说,经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廖国洲先生的成长历程,饱含着生存的艰辛,也蕴含着顽强的精神
期刊
《老子》云:“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是的,具有博大胸怀的人,都拥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宽容,这是一种高尚豁达的情操、一种乐观坦荡的气度、一种深邃广博的意境。而张光铭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海纳百川胸怀的决策者。於企业,他坚持创质守廉、勤诚进爱;於员工,他关怀有加、爱护不止;於社会,他勤奋进取、守法重言。  近三十年来,在张光铭先生的带领下,全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凭着产品服务上卓越的素质赢得各种奖项与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怀着对祖国的深深向往,高玉莲女士从印度尼西亚回到了祖国,即使在那之前还从未亲眼见过祖国的模样;七十年代中期,满载对未来的企盼,她通过申请来到了香港,尽管在陌生的香港举目无亲两手空空;八十年代末期,因舍不下工作的那份快乐和充实,四十多岁的她选择了保险行业,虽然当时保险行业还未被普遍认可。  如今,走过二十多年的保险行业历程,高玉莲女士从不因艰难而放弃这份工作,从不因年龄而中断奋斗的脚
期刊
2010年10月1日,在国庆61周年纪念日,由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联合会、中国集邮总公司联合发行了“共和国之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纪念邮票”,纪念邮票选取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位具有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蹟的先进代表。香港代表两位,一位是香港特区发勳衔制度中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奖章获得者——曾宪梓先生,另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一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华侨优秀楷模——梁铁夫先生。  梁铁夫先生一
期刊
【本刊讯】香港新界工商业总会日前为新添置的火炭新会所举行揭幕典礼。中联办副主任周俊明,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中联办新界工作部部长陈卓等出席主礼。该会首席会长廖榕就、主席张兴来与各主礼嘉宾主持揭幕,逾200位嘉宾人士共同见证这历史一刻。   出席见证仪式的首长还有王庭聪、江达可、程练传、罗有雄、王春辉、李煌添、潘德明、马庆丰、张水安、彭一庭、杨少伟。嘉宾还包括中联办新界工作部副部长李文,全国政协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