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胆乙素通过抑制小鼠巨噬细胞中AMPK活性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细胞焦亡

来源 :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雪胆乙素对ATP诱导的炎症小体活化和细胞焦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第一信号(LPS)刺激巨噬细胞,再以第二信号(ATP)激活NLRP3炎症小体;采用Westernblot检测caspase-1、GSDMD等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雪胆乙素对LPS+ATP诱导的ASC斑点形成的影响;碘化丙锭(PI)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结果 我们发现雪胆乙素处理能够抑制ATP诱导的巨噬细胞中ASC斑点的形成,并抑制LPS+ATP刺激下巨噬细胞中caspase-1的切割及活化;进一步抑制成熟IL-1β释放至培养液上清中;同时,雪胆乙素也能够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中GSDMD-NT的形成以及细胞焦亡.另外,雪胆乙素能够抑制AMPK的磷酸化,而AMPK的激动剂AICAR促进成熟IL-1β的释放,以及可以明显逆转雪胆乙素对ATP诱导的细胞焦亡的抑制作用.结论 雪胆乙素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AMPK的活性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细胞焦亡.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冬凌草甲素对IgA肾病(IgAN)大鼠肾组织损伤及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IgAN)、低、中、高剂量冬凌草甲素组(5、10、20mg/kg)及阳性对照组(10mg/kg贝那普利),采用BCA法检测24h尿蛋白含量,肌酐酶法检测血清肌酐(Scr)含量,脲酶连续监测法检测尿素氮(BUN)含量,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损伤,生化试剂盒检测肾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7b重组蛋白(rmIL-37b)通过调节CD39/ATP轴抑制树突状细胞(DC)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L)、CIA模型组、rmIL-37b 5 μg/kg组、rmIL-37b 10 μg/kg组,每组各10只.除了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大鼠采用含有卡介苗的完全弗氏佐剂和牛Ⅱ型胶原混合乳液免疫刺激,建立CIA模型.确定建模成功当天(D0),rmIL-37b组分别尾静脉注射5 μg/kg、10μg/kgrmIL-37b;CTL组
利用红外大气探测干涉分光仪NH3柱浓度数据产品耦合化学传输模型和高斯拟合方法反演2008-2016年西北五省区近地表ρ(NH3),对反演结果进行反距离加权插值提高分辨率;使用空间分区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近地表ρ(NH3)时空变化特征和原因.结果 表明,卫星反演结果跟实测数据相比略有偏大,整体比较一致;西北五省区近地表年均ρ(NH3)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最大值6.97 μg/m3;不同区域近地表年均ρ(NH3)存在空间异质性且变化情况不同,高值区域出现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北部的边缘绿洲
结合基因组、转录物组、分子进化和蛋白质结构等分析探讨红尾沙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有鳞类基因组中包含SOD1、SOD2和SOD3 3类基因,其中SOD1基因具有较高的进化速率,且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占优势,是行使清除自由基功能的主导者.与低海拔荒漠沙蜥相比,红尾沙蜥肝脏组织中SOD1基因及脑和心脏组织中SOD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说明不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适应策略不同.分子进化和蛋白质结构分析表明,红尾沙蜥SOD1基因受到强烈的正选择,其中43A-Q突变增强了蛋白质的亲水性,
分析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人为活动减小条件下武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使用随机森林算法(RFA)对武汉、北京等城市的污染物分布进行模拟.结果 表明,疫情前期,京津冀、长三角、关中地区及四川盆地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空气质量指数(AQI)增长趋势明显,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自2月开始颗粒物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AQI减小,表明疫情期间各大城市停工停产使空气质量明显变好.武汉疫情期间ρ(PM2.5)呈降低趋势,RFA对疫情前后的ρ(PM2.5)的模拟效果较好,但对
目的 研究探讨抑制巨噬细胞中钙调蛋白2的表达治疗炎症性关节炎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 取野生型小鼠(wild type,WT)和钙调蛋白2敲除(knock out,KO)小鼠构建胶原诱导炎症性关节炎模型(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检测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6和TGF-β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小鼠足趾肿胀容积变化以及炎症组织细胞大小和增殖变化.进一步在293T细胞中检测钙调蛋白2和CCL3(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
2019年8月20日,汶川县暴发了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经系统收集和整理此次泥石流降雨量数据,分别以汶川县、乡镇、泥石流沟为研究单位,分析了此次泥石流的降雨特征.汶川“8·20”泥石流降雨整体表现出岷江主河降雨量小于两岸泥石流沟道,岷江左岸降雨量大于右岸的趋势;各乡镇、泥石流沟道的降雨指标差别较大.提出了有效降雨的修正方法和新的泥石流启动判定指标,结合汶川“8·20”典型泥石流沟野外考察资料,验证了新指标的准确性.
为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地基土体中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对弱膨胀泥岩地基膨胀上拱量的影响,以实际高速铁路沿线弱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已表现为有膨胀且轨道上拱超限路段为取样段,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自由膨胀率和阳离子交换量试验,结合实际轨道上拱量观测值为因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累计方差解释量>85%的主成分确定其组合权重,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PCR)建立三元预测模型.结果 表明,PCA有效克服了各因子间的共线性和信息重叠性;PCR预测模型将泥岩膨胀量进行定量化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值间的Pe
为探究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特征及机理,以西藏拉萨市尼续村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为例,通过野外调查揭示滑坡碎屑流运动演化特征,利用二维拉格朗日模型重现碎屑流动态运动过程,考虑在frictional (F)、Voellmy (V)和frictional-Voellmy (F-V)3种流变模型控制下的全过程运动规律.结果 表明,尼续村滑坡碎屑流破坏模式为复合式楔形体滑动,可划分为崩塌源区、纵向滑移堆积区和高速碎屑流堆积区,碎屑流堆积体具有颗粒反序结构和流态化运动过程,经历了破碎化-碎屑化-高速流态化3个发育阶段,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无人机测绘以及工程地质勘探,结合降水数据、地面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形变数据和电阻率成像数据,对2019年“7·19”舟曲牙豁口滑坡特征、复活成因、变形模式和机理进行分析.发现本次滑动为大型推移式断裂带堆积层滑坡的复活,滑坡体近年来一直处于蠕滑变形状态;滑坡活动受多因素影响,软弱的岩土体、地质构造、有利的地形等因素是导致此次复活的内部因素;崩塌体的加载、地下水的富集是滑坡复活的外部因素,前期持续的降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原因;滑坡体的变形模式为逐级加载、逐级传递应力、逐级启动的缓变推移式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