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诗人蒲寿宬送别诗探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蒲寿宬是宋元易代之际著名的西域诗人,其送别诗更是别具一格。他的送别诗从感情表达上,有惜别和壮别之分,诗中也展现了其经国济民的性情襟抱。在艺术手法上,其送别诗熔铸了西域诗人的伊斯兰文化因素,在意象使用、环境描写等方面亦有特色,还擅长使事用典。对其送别诗加以研究,自然可以丰富尚显薄弱的蒲氏家族文史研究,同时,也希望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建构添砖加瓦。
  关键词:蒲寿宬;送别诗;内容情感;艺术特色
  蒲寿宬,号心泉,其先西域人,为阿拉伯穆斯林海商,因与其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遂定居于此。其家富有资财,并拥有海船,蒲寿宬因之于咸淳七年(1271)知广州梅州。宋亡后,寿宬着黄冠野服,自称处士,与岭南名士结为“白云诗社”,在诗词创作方面颇有造诣,所作结为《心泉学诗稿》。
  作为一个回回人,蒲寿宬信仰伊斯兰教,即使他早已接受了较深程度的汉化,但这种他者文化色彩还是能够体现出来,这令他的诗与众不同。汉族文化的濡染,使他不仅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诗人。可以说,蒲寿宬是中国回族文学史上的光辉代表,他以汉族写作,其艺术成就,自然也为汉语文学史增光添彩。
  寿宬以诗名世,但“寿宬之名,不见于史”,因其弟蒲寿庚叛宋降元令推崇传统儒家观念的世人所不齿,明代朱元璋甚至下令禁止蒲世子孙读书仕进,故其生平记载,鲜少明文记载,后世对其研究甚少。作为西域人,能将汉诗写到如此境界,实属不易。蒲寿宬的送别诗,对于研究他的思想和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至于让这位颇具才华的诗人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目前,与其弟蒲寿庚相比,蒲寿宬的研究则显得十分单薄。总体上对其研究尚不完善,还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鉴于此,笔者拟对蒲寿宬送别诗加以探析。
  一、蒲寿宬送别诗的内容与情感
  分别之际,不舍眷恋,这是人之常情。惜别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内心深处对朋友的不舍,其二是朋友离去已成事实的哀痛悲伤。这类送别诗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自己的惆怅眷恋。“梅落痴疯寒赑屃,海雁惊春动归思。蹇驴石磴空踌躇,黄犊青山劳梦寐”(《送孙畊山》),蒲寿宬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不舍,但字里行间已经将心意表明。“猿鹤岂敢怨,所期在斯文”(《送远曲别苇航》),“片云何日会,重约在林扃”(《送枯崖悟上人省观三山》),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会,但诗人却与朋友做了约定,虽然沒有将眷恋直抒胸臆,但是这些约定已经足矣,心中的不舍尽管还萦绕心头,但对以后的联系和相见已经做好了准备。
  蒲寿宬的惜别诗,虽达不到李白王维等超一流诗人的艺术高度,但却有其自身特色。他善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波澜,不愤慨悲狂,以景代语,以物展情,把自己的恋情在情景中定格,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与挚友之间,不需多言,将期许放在心中,已经是最好的告别之词。
  相比惜别,蒲寿宬送别诗中的壮别更具特色,诗歌格调变得轻快豪迈,豁达奔放,这与他的民族性情有关,西域民族“多质直端重,才丰而气昌”,[2]71这种醇厚,热诚的民风也影响了蒲寿宬的人格,另外,在外从商的经历让他秉持着四海为家的观念,即使在离别这样的场合,他的豪情也能够展现出来,从他的《送梅峰阮监镇东归》就能体现:“豪气宇宙窄,健笔风雷惊。处褌笑群虱,有酒甘步兵”,在《送庄纠之官蒲阳》也有“荷橐蔼诸孙,英英列戟门”这种豪壮场面的描写。
  蒲寿宬的壮别词,透着一股西域的豪爽之气,对于离别,他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好男儿志在四方,对于朋友来说,这是新的开始,应该为朋友感到高兴。
  在其送别诗中,表达最多的是他对友人的期许勉励。在《送使君给事常东轩先生》中规诫朋友“一食不遑暇,众哺安能忘。时哉异直倪,心乎爱龚黄”,要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以龚黄等政绩清明的人为榜样。在诗的最后又再次提醒“睠怀赤子情,启齿玉帝旁”,希望朋友能够怀着赤子之心,尽心劝谏皇帝,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官。在《送庄纠之官蒲阳》也道出“能声家有谱,清识郡无怨”的诗句,在《送郭济叔分教邵阳》中也以“努力加令名”作结,这些都表达了蒲寿宬对朋友的期望。
  蒲寿宬的送别诗几乎每首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他对朋友的勉励,换个角度来说,这难道不是他本人持操守节的写照吗?他为官清廉,进士杨圭曾在石亭题词:“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他遵循着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观念,以诗明志,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矢志不渝。
  在其送别诗中情感最为复杂的是《送林城山归上饶》:
  平生喜诵城山句,一诵千回起狂慕…男儿岂暇谋温饱,丹心要使辉青素。水潮方仰昌黎韩,日边又起长沙傅…古来离别惟有酒,此别情酸酒如醋…[1]291-292
  前半部分是蒲寿宬对林城山才能的肯定称赞之情,格调奔放。随后话锋一转,鼓励朋友不能满足现状,要做出一番事业,以韩愈、贾谊为榜样,之后情感再次发生变化,“此别情酸酒如醋”,抒发知己离去后的无奈感伤之情。全诗由壮转悲,情感一在变化,把离别的五味杂陈刻画的细腻动人。
  二、蒲寿宬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一)“他者”色彩
  回族在元代逐步形成,由宋入元的蒲寿宬可以说是回族的先民。回回民族常以“清真”自称,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清洁真实,而“水”在伊斯兰教文化中正是清洁真实的代表,《古兰经》中就有安拉降雨,以清洁信徒的描述。蒲寿宬爱泉爱水,字镜泉,号心泉,诗中也多有体现。“皦皦惠山泉,脉脉天上潢”(《送使君右司赵是斋》) “千载木铎寄,一脉濂泉清”(《送郭济叔分教邵阳》),诗人挥毫泼墨,多次写水,对水的喜爱,终其一生,无所不及。这是因为水不仅能够洁净人的身体,也能洁净人的心灵,他笔下的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水,更是一股涓涓流淌的心灵之水。
  前文已述,这种“他者”色彩更深刻体现在蒲寿宬壮别诗中,因为西域广袤无垠的山川平原孕育了蒲氏昂扬劲健的诗风,审美取向与很多汉族诗人大有不同。 蒲寿宬将伊斯兰文化传统入诗,借伊斯兰教教义表明心迹,这是他最大的特色,这种特点不仅仅局限于他的送别诗,在其他诗文中也有所体现,可专文另述。   (二)意象与环境
  自古以来,送别都是诗人赋诗传情的重要场合。一批送别诗中的佳作传诵至今。蒲寿宬深受汉族文化熏陶,他的送別诗也打上了汉文化的烙印。在中国古代的送别诗中,“酒”意象常常出现,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许浑《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等。借酒抒离恨,成为文化传统。蒲寿宬送别诗也善用“酒”的意象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送远曲别苇航》中有“驱车晨出门,薄酒持送君”,以薄酒作别,传达对友人的惦念,酒虽薄,情却深。《送梅峰阮监镇东归》中有“处褌笑群虱,有酒甘步兵”,诗人借酒抒豪情,给离别带来了一些豪壮之气,冲淡了分别的愁绪。
  蒲寿宬的《送林城山归上饶》中“酒”的意象用得更是动人心弦,“古来离别惟有酒,此别情酸酒如醋”,这一句将哀痛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分别之时都要饮酒,可这离别之情让美酒喝来也不是滋味,如同喝醋一般惹得心里发酸,眼睛发酸,酒在这里成为了点睛之笔,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正所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古人写诗,善用环境渲染,大多数送别诗,把秋天作为时间背景,将人与物,情与景深度契合,个体精神与自然氛围交织融合。凄凉悲苦的气氛与离恨之苦和谐统一,将感情抒发到一个新的高度。
  蒲寿宬的送别诗也多以秋天为背景,但是他笔下的秋天却有不同。《送郭济叔分教邵阳》中 “秋山多爽气,南楚登修程”,这里的秋天已经不是悲凉的代名词,抒发的是一种豪情,对朋友的旅途充满信心与期待。《送枯崖悟上人省观三山》也写到“秋江一叶渡,落日数峰青”,在这秋日里,一天就可以乘舟渡过江面,这是诗人对朋友一路顺风的美好祝愿。
  蒲寿宬送别诗中的秋天散发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的豪迈轻快,这种清新爽朗之风在离别之时显得尤为特别。
  (三)使事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3]427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蒲寿宬的送别诗喜好用典,以古人为鉴,与朋友共勉。
  “时哉异直倪,心乎爱龚黄”,“龚黄”是龚遂与黄霸的并称,二人都是政绩卓越,善于劝谏的官员。“水潮方仰昌黎韩,日边又起长沙傅”,昌黎韩,即韩愈,长沙傅,即贾谊,二人的文学造诣都颇深。可以看出,蒲寿宬所举之人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有才有德之人。一方面,蒲寿宬将这些人入诗,作为勉励朋友的榜样,首先就说明了他对这些人物的崇拜,他与这些人志趣相投,并将其视为知己。另一方面,这些人物都属汉族,韩愈、贾谊的文章蒲寿宬认必定真研读过,这也反映了他接受的汉文化之深,他一生与许多汉族文人交往甚为密切,汉文化底蕴得到积淀,陈垣先生论其为元代西域人华化之先导,认为“西域中国诗人,元以前唯蒲氏一家尔”。[4]6更证实了蒲寿宬的文学成就与在中国多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用典这一手法本身也颇有好处,借典以暗示,委婉的表达出自己对友人的期许,显然比直接规诫更为合适。
  三、小结
  杨义先生曾在《重绘中国文化地图》中说:“(传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上是汉族的书面文学史,相当程度地忽略了占国家土地60%以上多民族的文学的存在和它们相互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因为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文学的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互相碰撞、互相融合的结果,不研究这个过程中非常丰富复杂、多姿多彩的相生相克、互动共谋的合力机制,是讲不清楚中国文学的真实品格和精神脉络的。”[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皆有贡献。蒲寿宬的诗作也是这块中国文化地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浓墨重彩,挥毫作别,感情真挚,不仅是友谊的颂歌,也是他“各美其美”捍卫精神家园的宣言。通过蒲寿宬的送别诗研究,我们对他的平生交际、情感信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尚显薄弱的蒲氏家族文史研究自有意义,同时,也希望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建构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干文传.雁门集序[C]//李修生.全元文(第32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刘勰.文心雕龙.王志彬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创造大国文化气象[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7,7,26.
其他文献
李广田的《引力》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抗战小说,在国内被长期忽视却又为国外特别是日本文学界所推重,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这与该作品虽取材于抗战生活、但与一般意义上的“抗战
摘 要:在名家辈出的宋初词坛,晏几道以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典雅风格和 “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的清丽词风冠盖一时。其中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是《小山词》中的名篇,广为流传。本文从作者生平、词义详解、以及表现手法手法的三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词,通过分析《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具体的意境,作者感情,还有它悲欢离合的主题、“妙得于妇人之手”的技巧以及电影蒙太奇手法这几方面来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
骶前囊肿临床中较少见,因发病率低,位置深,容易出现继发感染,其诊断、治疗的误诊率较高.大部分患者被误诊为肛周脓肿,反复手术而术后伤口不愈合,导致肛门功能异常.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需要对这些问题进
观察比较泻下加劳倦的脾气虚证模型、出血因素、两者复合的脾不统血证模型和卵巢摘除各组大鼠卵巢、子宫重量和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 ,以及益气止血中药对卵巢摘
自1949年至1966年,中国影视剧的创作和评价主要以政治话语为主导,其人物形象再现也被高度“刻板成见”化。农民,因其与红色政权性质的一致性,具有先天的政治正确性,成为一个
摘要:近代以来,钢琴音乐通过西方传教士和私人教育者而传入了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西方钢琴音乐逐渐与我国本土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一般而言,创作和表演钢琴音乐都与钢琴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此外,随着音乐人类学的不断发展,其对钢琴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且在高校钢琴教育上则主要表现为其文化性也越来越突出。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钢琴教育;文化性  由于西方音乐人类学理
目的:探讨国内外补偿标准,探究适应中国国情的基本公卫补偿机制,推动基本公卫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方法:通过文献学习法,罗列并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基本公卫服务补偿支付标准的利
rn
期刊
现在,动画电影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中一支迅猛发展的新生力量,而动画电影音乐也在伴随着动画电影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日益成为大众文化一部分.在决定一部动画电影成功的众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