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
德育过程是一个情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呼应、共鸣的过程。交往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热情、尊重、要求和期待汇集成学生对班主任的亲近、信任、依恋和仰慕之情。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德育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道德内的催化剂,是青少年学生完成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品格结构各异,特别是对班主任的认知、情感、态度都不一样,因而在接受班主任的德育信息时有高度的选择性。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倾注真情实感,学生一旦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尊重与爱心,他们对教育者的理解、信赖之情便会油然而生,班主任周围就会形成强有力的“场”,吸引、影响、感染学生。这种爱心感染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进而产生情感迁移,把班主任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升华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种情感迁移是学生把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心理结构,进而迁移到更广泛、更深刻的品格内容上去,形成一种内在的能力。因此,注重德育过程的情感交流要求班主任:一方面要以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缩短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扩大心理相容度,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如果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总以“法官”的面目出现,盛气凌人,挑剔毛病,甚至挖苦讽刺,伤害学生的情感,那么纵然出发点再好,工作再辛苦,讲的道理再精辟,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育结果。另一方面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德育实践已充分证明,要使师生关系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和谐发展的一片绿洲,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能够容纳与自己有异的各种价值观念、信息和看法,而且能够深入学生内心,并理解他们的情绪反应。德育这座桥,只有搭在班主任对学生透彻理解的基石上,才能畅通无阻,产生最大的流通效率。德育过程的成功经验无不证明,没有“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没有“情”,难进入学生的心田。要使学生自觉以“理”而言,按“理”而行,就离不开“情”的中介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巴浦雷什学校,每逢新学期开学,都要对学生进行“爱自己的母亲”的教育,以激发学生潜在的爱的情感,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利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潜在的感情,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见,当学生潜在的情感被激活,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对待班主任的教育,从而使德育实效性得以提高。
一、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的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杠杆”。
1.创设严肃的氛围,培养自制力
一是制度约束。我们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制定了班级管理等各项制度,让班干部和学生轮值并检查考核,既监督别人又约束自己。二是德育考核。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日常行为和卫生值日等方面进行量化,制成图表张贴上墙,每周考评,使学生有了目标追求。三是网络控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家长联络书,请公安司法人员作报告等。在严肃的氛围里学生自我检点、自我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创设迁移环境,锻炼道德意志
迁移是学生认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触类旁通地进行实践活动和道德评价,使学生的道德意志得到延伸和锻炼。但是迁移并不是自动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感之后,并不能保证他们把这些认识和情感在可能运用的时候都加以运用。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创建迁移环境,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来体验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学生在道德规范的调解下,在行为方面,即对人对事对集体对社会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动。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活动中,在劳动实践中,充分运用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行为的意义,掌握调节行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明理导行
明理的过程常常是导行的过程,把明理和导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
2.示范导行
如组织英模报告会,表彰三好学生等,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从而掌握“行”的要领。
3.实践导行
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通过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激起再实践的愿望。
作为班主任应当优化德育过程,使德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稿件编号:100415008)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十中,163413,电邮:zhouchengjie11480@
163.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德育过程是一个情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呼应、共鸣的过程。交往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热情、尊重、要求和期待汇集成学生对班主任的亲近、信任、依恋和仰慕之情。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德育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道德内的催化剂,是青少年学生完成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品格结构各异,特别是对班主任的认知、情感、态度都不一样,因而在接受班主任的德育信息时有高度的选择性。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倾注真情实感,学生一旦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尊重与爱心,他们对教育者的理解、信赖之情便会油然而生,班主任周围就会形成强有力的“场”,吸引、影响、感染学生。这种爱心感染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进而产生情感迁移,把班主任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升华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种情感迁移是学生把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心理结构,进而迁移到更广泛、更深刻的品格内容上去,形成一种内在的能力。因此,注重德育过程的情感交流要求班主任:一方面要以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缩短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扩大心理相容度,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如果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总以“法官”的面目出现,盛气凌人,挑剔毛病,甚至挖苦讽刺,伤害学生的情感,那么纵然出发点再好,工作再辛苦,讲的道理再精辟,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育结果。另一方面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德育实践已充分证明,要使师生关系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和谐发展的一片绿洲,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能够容纳与自己有异的各种价值观念、信息和看法,而且能够深入学生内心,并理解他们的情绪反应。德育这座桥,只有搭在班主任对学生透彻理解的基石上,才能畅通无阻,产生最大的流通效率。德育过程的成功经验无不证明,没有“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没有“情”,难进入学生的心田。要使学生自觉以“理”而言,按“理”而行,就离不开“情”的中介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巴浦雷什学校,每逢新学期开学,都要对学生进行“爱自己的母亲”的教育,以激发学生潜在的爱的情感,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利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潜在的感情,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见,当学生潜在的情感被激活,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对待班主任的教育,从而使德育实效性得以提高。
一、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的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产生道德行为的“杠杆”。
1.创设严肃的氛围,培养自制力
一是制度约束。我们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制定了班级管理等各项制度,让班干部和学生轮值并检查考核,既监督别人又约束自己。二是德育考核。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日常行为和卫生值日等方面进行量化,制成图表张贴上墙,每周考评,使学生有了目标追求。三是网络控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家长联络书,请公安司法人员作报告等。在严肃的氛围里学生自我检点、自我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创设迁移环境,锻炼道德意志
迁移是学生认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触类旁通地进行实践活动和道德评价,使学生的道德意志得到延伸和锻炼。但是迁移并不是自动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感之后,并不能保证他们把这些认识和情感在可能运用的时候都加以运用。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创建迁移环境,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来体验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学生在道德规范的调解下,在行为方面,即对人对事对集体对社会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动。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活动中,在劳动实践中,充分运用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行为的意义,掌握调节行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明理导行
明理的过程常常是导行的过程,把明理和导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
2.示范导行
如组织英模报告会,表彰三好学生等,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从而掌握“行”的要领。
3.实践导行
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通过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激起再实践的愿望。
作为班主任应当优化德育过程,使德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稿件编号:100415008)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十中,163413,电邮:zhouchengjie11480@
163.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