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集智力与体力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近几年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出现下降趋势,出现田径课教学中的枯燥无味、学生锻炼积极性不高等状况。如何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及应变能力,是高校体育教改面临的问题。而在田径教学中增设定向越野运动,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建设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校田径课教学 定向越野运动 作用
课程改革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具有群众性、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和军事意义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它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欢,适宜在大学生中开展。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学生人数的人均体育教学活动面积相对减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这在无形中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如运动场地、器材及体育设施相对紧缺。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已成为学校体育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及应变能力,使之真正地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田径教学中增设定向越野运动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实际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
1.定向越野简介
定向运动起源于瑞典,最初只是一项军事体育活动。“定向”一词在1886年首次使用,意思是在地图和指北针的帮助下,越过不被人所知的地带。定向越野是定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加者必须借助指北针和依靠在地图上用许多检查点表示路线,自己在野外选择道路、寻找目标,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定向越野既能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又能促进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学习,培养和锻炼人勇敢顽强的精神,并且娱乐性和实用性兼备。[1]
参加者要根据图上标明的运动方向,进行地图与实地对照、选择运动路线、寻找检查点,比单纯比赛更能提高兴趣,野外比赛又使其富有旅游色彩,场地和器材的花费不多,参加者可从中得到无限乐趣。而且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运动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困难的能力及在智力和体力受到的压力情况下快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2]。
2.定向越野在国内高校的开展状况
定向越野运动于1983年传入我国以来,全国各地竟相开展各种类型的定向越野培训班和定向越野比赛。而定向越野运动在国内普及化的同时,还努力向国际接轨,逐步走向国际化。在学校体育教育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定向越野运动在发达地区高校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定向越野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积极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条件开展定向越野运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及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定向越野运动在田径教学中的作用
3.1定向越野运动的旅游特点
定向越野运动能够在中长跑课开展,主要是在于它是一项集健身、趣味、竞技于一体的新兴体育活动[2],它对于物质条件要求不高,运动路程可长可短,一般在户外、公园、校园进行,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利用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参加者利用指北针确立方向,选择路线,寻找检查点,比单纯的中长跑练习更具有趣味性,更能自由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调节负荷和强度,同时学生也不会因为枯燥乏味、单纯的技术教学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顺应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势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和增强各种体育知识。定向越野运动所具有的趣味性、实用性、挑战性的特点,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运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磨练自我、锻炼意志,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这项运动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定向越野运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该项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而不存在示范,学生只有主动思考和积极行动,没有模仿。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自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3]。
3.3新课改的实施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培养健康体魄的大学生,要多方面努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要求和新理念。把新兴的、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定向越野运动纳入到体育课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是新世纪学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001年国家教育部主持的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新模式的课题中,正式把定向越野运动、野外生存等新课程模式列为清华等6所重点大学的教改课程,进行可行性实验和研究,深受学生的欢迎,所以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增设定向越野运动是可行的。
3.4定向越野运动的全面性
定向越野运动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具备激烈的竞争性。定向越野运动竞赛规定了一定的距离,路线曲折、复杂多样,这要求参加者要有好的速度和耐力。另外,定向越野运动还规定:参加者借助地图和指北针[4],按照规定的顺序独立完成寻找若干个标绘在地图上的地点检查点,这就要求参加者不但要掌握识用地图和使用指北针的能力,而且要勇敢、机智地确定运动方向,选择正确的路线,更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所以定向越野运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体力、顽强的意志、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建议
总之,在田径教学中增设定向运动,将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和实际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增强国防意识,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定向运动这一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如此多的优越性,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进行,把它纳入田径体育教学是完全可行的。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行需要我们对学校体育课进行创新发展,而定向越野运动的独特功用和价值,正好符合和满足这一需求。积极宣传定向越野运动,努力做好定向越野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以学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人士的参与,真正实现定向运动的普及;健全定向越野运动的组织机构,在各地抓好定向运动的组织和裁判工作及运动员的培养,加快定向器材的研制和开发,降低成本,使每个高校都具有组织定向比赛所必须的器材,以保定向的广泛开展;加强定向越野运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关单位或定向组织协会定期举办定向越野运动培训班和学习班,组织相关人员到定向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充实教师的教学水平,吸取先进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各高校切合本校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训练、比赛、管理体系,促进定向越野运动在该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威.定向越野[M].星球地图出版社,2003.
[2]李汝谦.全国定向越野比赛及地图测制应用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班讲稿.云南丽江,2006,8.
[3]“野外生存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9,(6):86-89.
[4]林立新.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意义及制约因素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7,(2):15.
[5]张启平.定向运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3).
[6]高首领,马国华.西安市高校开展校园定向运动的可行性初探[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2):84.
关键词: 高校田径课教学 定向越野运动 作用
课程改革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具有群众性、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和军事意义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它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欢,适宜在大学生中开展。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学生人数的人均体育教学活动面积相对减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这在无形中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如运动场地、器材及体育设施相对紧缺。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已成为学校体育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及应变能力,使之真正地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田径教学中增设定向越野运动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实际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
1.定向越野简介
定向运动起源于瑞典,最初只是一项军事体育活动。“定向”一词在1886年首次使用,意思是在地图和指北针的帮助下,越过不被人所知的地带。定向越野是定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加者必须借助指北针和依靠在地图上用许多检查点表示路线,自己在野外选择道路、寻找目标,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定向越野既能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又能促进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学习,培养和锻炼人勇敢顽强的精神,并且娱乐性和实用性兼备。[1]
参加者要根据图上标明的运动方向,进行地图与实地对照、选择运动路线、寻找检查点,比单纯比赛更能提高兴趣,野外比赛又使其富有旅游色彩,场地和器材的花费不多,参加者可从中得到无限乐趣。而且定向越野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运动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困难的能力及在智力和体力受到的压力情况下快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2]。
2.定向越野在国内高校的开展状况
定向越野运动于1983年传入我国以来,全国各地竟相开展各种类型的定向越野培训班和定向越野比赛。而定向越野运动在国内普及化的同时,还努力向国际接轨,逐步走向国际化。在学校体育教育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定向越野运动在发达地区高校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定向越野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积极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条件开展定向越野运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及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定向越野运动在田径教学中的作用
3.1定向越野运动的旅游特点
定向越野运动能够在中长跑课开展,主要是在于它是一项集健身、趣味、竞技于一体的新兴体育活动[2],它对于物质条件要求不高,运动路程可长可短,一般在户外、公园、校园进行,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利用阳光、新鲜空气等自然条件进行锻炼,参加者利用指北针确立方向,选择路线,寻找检查点,比单纯的中长跑练习更具有趣味性,更能自由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调节负荷和强度,同时学生也不会因为枯燥乏味、单纯的技术教学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顺应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势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和增强各种体育知识。定向越野运动所具有的趣味性、实用性、挑战性的特点,使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运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磨练自我、锻炼意志,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这项运动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定向越野运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该项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而不存在示范,学生只有主动思考和积极行动,没有模仿。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自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3]。
3.3新课改的实施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培养健康体魄的大学生,要多方面努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要求和新理念。把新兴的、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定向越野运动纳入到体育课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是新世纪学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001年国家教育部主持的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新模式的课题中,正式把定向越野运动、野外生存等新课程模式列为清华等6所重点大学的教改课程,进行可行性实验和研究,深受学生的欢迎,所以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增设定向越野运动是可行的。
3.4定向越野运动的全面性
定向越野运动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具备激烈的竞争性。定向越野运动竞赛规定了一定的距离,路线曲折、复杂多样,这要求参加者要有好的速度和耐力。另外,定向越野运动还规定:参加者借助地图和指北针[4],按照规定的顺序独立完成寻找若干个标绘在地图上的地点检查点,这就要求参加者不但要掌握识用地图和使用指北针的能力,而且要勇敢、机智地确定运动方向,选择正确的路线,更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比赛。所以定向越野运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体力、顽强的意志、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建议
总之,在田径教学中增设定向运动,将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和实际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增强国防意识,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定向运动这一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如此多的优越性,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进行,把它纳入田径体育教学是完全可行的。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行需要我们对学校体育课进行创新发展,而定向越野运动的独特功用和价值,正好符合和满足这一需求。积极宣传定向越野运动,努力做好定向越野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以学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人士的参与,真正实现定向运动的普及;健全定向越野运动的组织机构,在各地抓好定向运动的组织和裁判工作及运动员的培养,加快定向器材的研制和开发,降低成本,使每个高校都具有组织定向比赛所必须的器材,以保定向的广泛开展;加强定向越野运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关单位或定向组织协会定期举办定向越野运动培训班和学习班,组织相关人员到定向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充实教师的教学水平,吸取先进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各高校切合本校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训练、比赛、管理体系,促进定向越野运动在该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威.定向越野[M].星球地图出版社,2003.
[2]李汝谦.全国定向越野比赛及地图测制应用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班讲稿.云南丽江,2006,8.
[3]“野外生存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9,(6):86-89.
[4]林立新.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意义及制约因素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7,(2):15.
[5]张启平.定向运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3).
[6]高首领,马国华.西安市高校开展校园定向运动的可行性初探[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