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成功”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1bb1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自称是由中国团队主导,联合两岸三地演员,携手好莱坞精英制作团队,斥巨资共同打造的,中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时尚动作特工大片。这部扬言要与好莱坞大片叫阵的国产大片,集结了刘德华、林志玲、佟大为、张静初等知名影星,融合了特工、科幻、恐怖、夺宝、动作、情色、伦理等元素,最终“乱炖”出的却是一部让观众直呼上当的超级混搭“烂片”。如果你喜欢巨型奇葩,那么它必定是2013的年度“尤物”。最不可思议的是,这部叙事逻辑混乱糊涂、情节缺乏内在联系、人物关系莫名其妙、后期剪辑乱七八糟、3D效果伪劣,而场景设计、人物服装等则极尽奢华铺排包装的影片,首映日当天劲收4600万元,如今票房冲3亿,破亿速度比《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都快,并将同期上映、深受好评的小成本影片《逆光飞翔》和投资不小的《光辉岁月》远远甩在了身后。借助各种媒体平台,中国首次迎来了全民吐槽“富春山居图”的话语狂欢,集体无意识的跟风炒作行为更助《富春山居图》高票房一臂之力。
  这种“烂片高票房”的现象,其实就是一种事前策划的、可以预料有高回报的商业“阴谋”。电影投资方、制作方和导演,从电影立项的初始阶段就预谋了这场“烂片高票房”的项目,电影制作者将“逆反心理电影学”烂熟于心,将过多的心思花在了如何实现高票房的营销策略上,而不是电影编剧、拍摄、制作的艺术本身。《富春山居图》可谓开启了“逆反心理电影学”和电影“负面营销”的极致运用范例。片方并没有因这部影片在放映初期获得的差评而汗颜而知羞,进而反思艺术的失败。相反,该片在后续宣传上反而“借势”各种恶评打造出“欢乐吐槽”的概念,而继续创造票房奇迹。为了票房,耍尽花样,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及。
  “对电影的尊重与诚意”,在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市场中确实难寻其踪。随着《泰囧》的火爆,“10亿票房俱乐部”时代似乎已经来临。对高票房的追逐,使得整个电影行业全面浮躁、冒进。高票房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行业唯一的“成功”标准,为了追求漂亮的票房数字,一些人不惜以违背电影市场规律的手段来包装、营销电影,甚至以牺牲其他影片的方式让烂片“逆袭”。当然,一部影片的好坏,以票房作为依据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好片也好,烂片也罢,票房反映的仅仅是上座率,却不能真实反映电影的质量,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内涵。影片属于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最终目的在于传递优秀文化理念,满足公众精神需求。从小的方面说,电影属于娱乐产品,是当今娱乐文化工业的产物,具有流行文化、大众艺术的一切特征。从大的方面说,电影还属于高级文化符号,在于为大众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启迪大众思维和智慧。电影的基础,是剧本、是故事。电影人只有诚意十足地讲好故事,才能为电影产业安上“永动机”。如果一个大片只有外包装,没有一个好故事,就是一个烂片。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无论是视觉科技的商业片,还是人文情怀的剧情片,它首先应该是有一定艺术追求的。这样,即使它最终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也值得鼓励。但当导演孙健君说“总比没人看强”这样的话时,是毫不尊重电影的。还记得李安获得奥斯卡奖的获奖感言第一句是:“感谢电影之神!”我们的电影人有这样的谦卑和敬畏吗?
  正如一些电影专家指出的,如今的中国电影遭遇的是“三薄三厚”的问题,即“薄了创作厚了制作”、“薄了艺术厚了技术”、“薄了人文情怀厚了商业利益”。这样的“厚此薄彼”,不断拉低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品位。斩获台湾金马奖的电影《逆光飞翔》,据说自上映以来取得了“零差评”的好口碑,但在《富春山居图》面前,只有扮演票房炮灰的份。据报道,截至6月26日,《逆光飞翔》仅收获541万元票房,而《富春山居图》累计进账近3亿元。在院线的排片选择和观众的审丑好奇驱动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戏,虽屡遭诟病,却频繁上演。打开影院排片表,黄金时间段《富春山居图》几乎成为观众的唯一选择。有数据显示,该片的排片比例高达38.77%,在全国各城市影院排片均居首位。这样的高排片量,让去电影院的观众想“屏蔽”掉都难。难道,电影质量如何、导演水平如何真的已经不再重要,排片才是王道?从《失恋33天》、《画皮2》到《泰囧》、《西游·降魔篇》、《致青春》,一个个票房神话的背后,我们还是应该去看看这些电影选择在了什么档期,这个档期有没有其他竞争对手,还有放映了多少时间、被安排了多少场次。想想看,在电影的排片规律上,在国产电影与引进电影的比率与日期先后上,还有在那些明明具有良好的长线口碑,却莫名其妙就被下线的电影身上,我们似乎窥探到看不见的黑手在操作着我们的电影市场。《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烂片为何能有高票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电影市场不是由观众说了算,观众想看什么电影,还得看他们塞给你看什么电影。当你在众多烂片中无处选择的时候,你只能选择烂片。
  六月份国产电影市场中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烂片,体现了一种无耻到底的娱乐精神。“烂”可以成为一种票房炒作的标准,“烂”也可以作为一种高调的宣传。导演把电影当成了自己的一锤子买卖,只要能够有票房,烂也要烂得彻底。这是一种票房至上的电影成功论。
  《富春山居图》在恶评中“逆生长”的效应,“审丑营销”的范例,危险的“成功”,究竟会给国产电影电影树立一个怎样的典型?这需要深思。如果因《富春山居图》“负面营销”的“成功”,而对艺术创作抱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自轻自贬自贱的心态,这不止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的悲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文化堕落。笔者认为,这部“烂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折射了中国电影行业的畸形发展。《富春山居图》的“成功”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它的“成功”彰显价值观的扭曲——大多数人已经有了“审丑”和“求虐”习惯。一部影片,如果在艺术标准和美学品质上是失败的,却在负面营销炒作上是成功的,实际上已是让电影艺术完全变成了一种技术工具,让它的实际功能、文化意义和美学理想发生了严重的异化。这样的“审丑”所彰显的畸形价值观,很可能引导国产电影的畸形发展,很可能将一些电影人和电影投资者引入歧路,最终进一步拉低国产电影的水准。
  李安说:“内地的电影市场,也许十年以后比美国还要大。但是希望进入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他说的“恶性循环”是“抢钱、抄袭、缺少创意、找明星、相信大牌”。李安进一步说,台湾和香港的电影市场就是被这样搞垮的。如果长此以往,恐怕我们内地的整个电影工业,会和台湾和香港一样付出代价:先成为金钱的奴隶,导致观众的期待落空,使好片也没票房,最终,整个工业都走向衰落。
  面对国产电影浮躁、短视、功利的现状,“负面营销”的“成功”并非长久之计,让电影市场少一些《富春山居图》这样的非正常“成功者”。
  (黄耀芳,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硕士生)
其他文献
牛光夏在《青年记者》2013年4月中旬刊撰文指出,作为“电影的长子,故事片的穷兄弟”,纪录片一直以来被视为高品味的影视形态,它给人的感觉是曲高和寡、小众传播。中国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是近年来随着网络视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传播现象,它通过互联网这一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收视终端。不论是对纪录片的制作者来说,还是对观看者来说,这种浸润和渗透已日益凸显和引起关注。目前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存在一些
期刊
万晓红、张晓时在《传媒观察》2013年第7期撰文指出,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微博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微电影的发展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微电影市场鱼龙混杂,暴力等内容层出不穷
期刊
刘鸣筝在《文艺争鸣》2013年第7期撰文指出,从20世纪末开始韩剧开始大规模 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普通民众对韩国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哈韩”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韩剧在中国获得成功、发挥影响有其必然原因:1.传播内容:生活化。韩剧所描述的内容是及其生活化的。2.传播渠道:大众化。大众传播的覆盖范围远远大于亲身传播和群体传播,其传播效率无疑是最高。3.编码和解码过程:文化背景的同质化。韩国和中
期刊
何英在《南方文坛》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2012、2013年,贾平凹、韩少功、马原先后步入六十岁,在献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带灯》、《日夜书》、《牛鬼蛇神》三部长篇里,是否带有一定普遍性规律性地折射出中国作家六十岁所呈现的写作状况?一、贾平凹:靠语言拉动的小说群。正是凭借着超乎寻常的语言才能及独特风格,贾平凹创造了自己的叙事奇观,并使其语言本身成为奇观现象。语言的超强张力及惯性使贾平凹保持着高
期刊
于海阔在《中州学刊》2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戏曲被称为“民族文化瑰宝”,然而当前却未能光芒四射,而是陷入了重重困境。中国的300多个地方戏除少部分尚能维持外,其他大部分走向了衰亡,面临着本地观众锐减,外地观众无法理解的窘境。地方戏曲走向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方言造成的理解障碍导致地方戏传播范围受限确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保卫方言”和戏曲坚守方言的主张是农业思维和崇古思维的反映。方言是地方戏的
期刊
关昕在《中国文物报》撰文指出,年画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物质表达,是一种气场,更多地反映着中国人过节的精气神。春节年味儿的消失,部分地与这种气场的消失有一定关系。年画中反映了数百年来中国民众基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社会各阶层共享的“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有些涉及信仰问题,涉及传统主流的农耕生活旨趣的年画主题,多少已经淡化。但是,其中毕竟还有更多体现了超越时代局限性
期刊
燕山大讲堂第202期刊发郭庆亮、荣念曾、索谦、王翔、杨乾武等人关于《给文艺留点白》的讨论讲座概要,他们认为:一、要警惕市场和政治这两个概念,功利对于文艺领域的过度覆盖会带来恶果,文艺生产如果急功近利,过度的娱乐会导致全民愚蠢的娱乐,泛娱乐化会导致大范围的愚蠢。二、政府如果过度干预文艺创作,原本挺好的东西容易造成受众的抵触。所以,艺术是有它的规律的,该谁办的事就谁办,由于我们的权力约束制度还不是很完
期刊
戴锦华在以“新国民·新国家·新世界”为讨论背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题的活动上,讲述了她对于我们所置身的时代的认识以及对何谓知识分子写作的理解。她认为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各种科学技术的突破也许正在整体改写着人类历史。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中,知识并不跟知识分子相关,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是一种社会身份,知识分子只跟一种社会功能位置相关,是站在弱势者一边,站在正义
期刊
作为诗人的覃国平习惯于以写诗的方式来写作散文,她将创作主体的想象、情感和顿悟尽情挥洒在作品之中,让绵密的情思和清凉的理趣交织于字里行间,从而超越了女性写作的闺怨传统,使得她的散文既有诗歌的轻盈,又有哲学的意蕴。而最能代表这种创作特色的,当首推以“思索女性同命运抗争”为表现对象的散文《女神之死》。  一、 关注生命,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传统社会价值观念里,女性存在的意义和她们价值实现的方式就
期刊
刘复生在左岸文化上发表《掘开知青经验的冻土——评韩少功长篇小说新作》,指出作为中国历史独特产物的知青经验,既是不可多得的结晶,也是创造新历史的可贵源泉。但是总体而言,知青作家并没有创造出与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相称的文学。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中,一般意义上的知青文学或知青话语,已经蜕变为覆盖在知青经验之上的厚厚的冻土层,成为阻止人们,也包括曾创造了它的知青作家们,进入历史的障碍。而最大的问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