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梅迪奥斯·巴罗:记录女性的叛逆和逃离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梅迪奥斯·巴罗,西班牙杰出的女性画家,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认为她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女性艺术的先驱。她原是超现实主义诗人本杰明·皮拉特的爱人,其画风和思想受其影响并带有较强的自传性。她用画笔记录了一生中为逃离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而做的种种努力。巴罗少女时期在一个修道院里度过,这种严苛的环境反而培养了其叛逆的性格,她的一生似乎在各种逃亡中度过:家庭、婚姻、爱情、战争,以及男性美学权威。其脚步从西班牙到法国再到墨西哥,最后在此安身立命,在逃离之中思考自己作为女艺术家的处境以及反叛的方式,并用绘画表达了她所认识到的“超现实”。与这种不断的逃离生活相关,其作品最常出现的意象就是象征着囚禁的城堡、房屋、坚塔、笼子,这是巴罗所感受到的生活,无处不在禁锢中。
  从总体上看,她的所有作品大致有几个比较明显的主题模式,都与她一生的体验有关,同时记录了她在每个阶段对女性艺术的思考。
  其一,逃亡和反叛。代表作《决裂》、《向着塔》、《逃离》等等。她的绘画作品和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一样,带有梦境特征,常具有某种碎片和装置性的安排,象征性的含义充满了整个画面,唯一不同的是她的绘画一直具有极强的女性意识。在《决裂》中,画面是一个阴森的带有宗教风格的西班牙建筑,正对画面的是几个窗口,每个窗口后面是一张脸,一双双带有敌意和威慑性的目光正盯着处于画面核心位置的一个身着斗篷、头戴帽子的精灵,这个精灵可以看得见巴罗自己的影子,而背后的建筑则具有修道院的风格和联想。那么从画家个人自传的角度讲,这是巴罗描绘的当年少女时期她与修道院的“决裂”,这是画家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但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最高境界则是要让观者从中看到人人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真实”,——她们认为传统的貌似“写实”的绘画反而是一种非真实。也即是她们要以梦幻的形式绘画而画的却不是梦,而是真实的人,真实的生命,真实的生存处境。这幅画正是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我们背后是无数的眼光,这也就是福柯说的凝视机制,它内化了权力,我们的言行都在这套监视机制中进行,所以无不受到它的管制,它往往与传统、习俗、政治、社会规约结合,限制着每一个想逃离的人,于是我们只能臣服在它的凝视下。然而巴罗展示得更多的含义则是对这种凝视机制的反叛,正如画作名字《决裂》所显示的一样,一个人要想获得自由,就需要决裂,这对于一个女性艺术家来说就具有更沉重的意思,因为这些目光往往都是由男性掌握,不仅掌控了女性的生存,同样还掌控了女性艺术家的思想以及个性。巴罗一生的经历就是最好的写照:她15岁就开始学习画画,但却是在四十多岁后才开始成为职业画家。在墨西哥,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一直等到快50岁才等到了自已的画展,同时,也才等来了公众的关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墨西哥艺术界仍然是以男性艺术为主导,虽然巴罗一度成为风云人物,但在那个男性世界里,巴罗仍感到自己像个二等公民。在她作品中,幻想性的图景中不断地表现她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这思考当然包括她作为女性所一直受到的忽略和轻视,以及她对此处境的反叛。这也正是巴罗此类作品在主题上所具有的深刻性,表现了女性艺术家对诸多监控的决裂姿态。
  在这类作品中还有更深一步的探索便是对男性口味的抗拒,代表作如《头发制动》,这是巴罗非常出色的作品。它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虽然宣扬女性主义似乎已经由来已久,但是事实上在诸多方面对女性充满了偏见和歧视,好比对公共生活和私人空间的划分,就是要求女性应该待在她的私人空间之中,此时比较激进的女性领袖都已经突破了这个禁忌,然而毋庸怀疑的是,女性在公共生活中还是受到了限制,她无法真正像个男人一样自由表达,在公共空间奋斗的女性时刻处在一种危险与梦魇之中,时刻会遭到男性的各种阴谋和打压,好比男性艺术家在营造公共生活场景——城市时,往往呈现一种色情含义,通过色情对女性身体进行操控,而城市与色情往往是所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非常喜欢的话题。巴罗在处理同样的话题时却恰恰表现了对男性权威和口味的一种抗拒。《头发制动》整个画面是一个没有出口的拱廊,一个长须男子藏匿在画面上方的一个幽暗的狭小的窗洞中,他的胡须飘游出窗外,诱捕了一位女士,另外三个人物巴罗自己的解释是,这是三个前来调查这一罪行的三个侦探,他们靠长须行进。女子面部呈现一种惊恐和无奈,手指僵直的伸开,三方面的人物在画面中的布局好像是被不合理的堆砌其中,尤其是那三个被称为侦探的人物面部表情冷漠且诡异,这就割断了他们与此事件的联系,女性处于孤独之中,这幅画正反映了当女性在公共空间自由游走时遭到的男性的阴谋,画面里透露的色情正揭示了女性侵犯男性领地付出的代价。
  其二,寻找自由与自我。在与传统、与社会机制以及男性霸权决裂后,对一个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的女性艺术家来说,最关键的一步则是如何确立自我的价值,展现生命的独特性。这是所有女性艺术家共同的主题,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旅行”的表现手法,这在女性小说里也很常见,如莫里森的《秀拉》等作品。这是因为女性艺术家意识到在历史中女性往往被囚禁、割断了她与自我以及与其他女性的联系,她们通过一种自由旅行的方式进行的是找寻自我、回归自我的过程。所以旅行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巴罗的一生也正是这样一个通过旅行、逃离来确立自己位置的过程。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设计了很多自由、神奇的旅行者,他们能穿越各种障碍,如密林,如水面,如天空等,展现的正是一种摆脱束缚,获得生命本真的自由状态,呈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的生命感受。这类作品如《航海》等。
  其三,就是对本土文化传统的继承。女性艺术家表达反叛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就是如何让自己的艺术寻到一个传统的支撑。她们需要向传统的本土文化回归,正如同时期一位伟大的画家弗里达·卡洛说过:“墨西哥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有自己的神话和魔幻,因此就不需要来自国外的幻想。在墨西哥,现实和梦想被视作是混杂在一起的,奇迹被认为是日常发生的。”巴罗从墨西哥文化中久远而深厚的幻想例如玄学、炼金术、巫术中汲取营养,形成一种类似于魔幻风格的画风,她捡起了很多被男性艺术家所回避的主题和手法,同其他女性艺术家一样力图建立一座母亲的花园,建立一种对传说中各种另类女性的新评价。例如她对女巫形象的热爱。女巫是中世纪一种常见的神秘带有罪恶色彩的形象,巴罗对这个形象的频繁使用,很多是与她渴望逃离有关,女巫往往代表了不为世俗社会和男性权威所容忍的形象,但是她们却拥有奇异能力,如炼丹、飞行等。这种传说令巴罗很着迷,她从中看出了反叛的含义,也正是这种传说融合了墨西哥本身就很迷幻的文化氛围,才造就了巴罗画风的诡异以及梦幻色彩。此类作品比较好的代表作就是《鸟的创造》,一个阴阳同体的猫头鹰人正在用调色板绘制鸟儿,旁边连着蒸馏瓶——这是女巫的典型道具——然后右边则正通过一柄放大镜吸收月光,鸟儿正从她手里飞起,这是一个创造了生命的女性,而她同时创造了自由,鸟儿的自由飞翔,也是巴罗的渴望。《鸟儿的创造》表现了一个女艺术家、女造物者的梦想。
  巴罗的画风既精美细致,又带有梦幻色彩,这得益于她早年受过的良好的欧洲油画古典技术训练,她因此尤为注重技术与细节,也注重使用各种透视、分层敷色等技术手段,画面丰富、细腻、一丝不苟。她用绘画记录了自己对现实的独特理解,达到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高超境界,又传达了一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这正是巴罗的特色,也确立了她的地位。■
其他文献
当你老了,两鬓染白,睡意沉沉,  在炉火边打盹,请取下这部诗,  慢慢品读,回想你当年的双眸,  何等温柔,还有那波影深深。  多少人曾经爱慕你妩媚的青春时光,  爱慕你的美貌,或是真情或是假意,  但有一个人爱你那颗圣洁虔诚的心,  爱你那日渐衰老的脸上的悲戚。  冬日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坐在炉火旁,似有睡意。她随手取下一部诗集慢慢地读起来,那是爱她的人送的情诗。透过诗句她回忆起自己昔日的绝代风
来自英国的一项睡眠研究发现,人们在床上睡觉的位置与他们起床后的精神状态有着明显的关联。当人们睡在床垫右边的时候,醒来后人会表现出相对悲观的情绪,脾气也会显得暴躁,心情不爽,同时讨厌工作。相反,睡在左手边的人会对生活更加积极、乐观。虽然这一区分边界有些小,但确实总结出了有意思的行为倾向。夫妻双方在睡觉方面往往会有比较强的“领地意识”,因此要换边睡也非易事。独居的人更喜欢睡在右面,而交友广泛的人则更喜
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心位置,国土面积只有8.8万平方公里,人口仅713万。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个前南斯拉夫加盟小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饱经战乱,直到20世纪末才稳定下来,开始大力发展经济。由于免签的便利,我用两周时间参观了塞尔维亚五个主要城市:首都贝尔格莱德、南部古城尼什和新帕塞尔、北部古城诺维萨德和边境小城苏博蒂察。尽管走马观花,但之前关于前南斯拉夫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早已烟消云散,
8岁的英国男孩杰伊很聪明,但他不幸罹患脑瘫,这导致他不能坐起来,双手也很不方便使用。他不能说话,但他能和家人一起玩耍,并且尽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杰伊还很年幼时,他的母亲茜帕就很想找到能帮助他的疗法。一天晚上,茜帕在互联网上查到一条信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干细胞疗法实验,据说该疗法对脑瘫有效。不过,杰伊不符合该实验要求。  当杰伊的弟弟凯拉于2015年出生后,茜帕和丈夫储
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是“英国青年艺术家”(YBA)群体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当代艺术领域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同许多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的艺术家一样,达米安·赫斯特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争议。他夺人眼球的艺术创作及庞杂的商业活动一次次将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恨他的人斥责他为哗众取宠靠艺术吸金的伪艺术家,爱他的人把他奉若明星偶像,将他同安迪·沃霍尔和弗兰西斯·培根等艺术大师相提
他出生之时连气味都没有,就如同真正的赤子降临人世,然而死时却带着足以令全世界臣服的香气而死。这本应动人又经典的桥段放在格雷诺耶身上反倒成了最大的讽刺。  我们这位极富天赋的主人公名为让一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于18世纪法国一个肮脏不堪的鱼市的桌板之下,受到了死鱼和蛆虫的热烈欢迎。他从出生之时便同世界格格不入,不属于美好的一方亦不属于丑恶的一派,因为他没有任何体昧。尽管幼时的他对自己这一特性还毫
拔示巴画像  “出浴图”的主角必是女性,更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女性的专利。中国画家根据白居易《长恨歌》对杨玉环和唐明皇忠贞爱情的歌颂,想象的翅膀支配着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神态各异、风格不同的“贵妃出浴图”,古有明代仇英的设色绢本画,今有翁祖团的水墨画。《圣经》里也有这么一位“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美人——拔示巴(Bathsheba)。  拔示巴本是以色列王大卫的下属军官乌利亚(Uria
20世纪的欧美社会动荡不安,十月革命、世界大战、经济危机、频繁更迭的社会思潮……人的精神骚动而多变。这种背景下,20世纪的欧美文学出现了不同以往任何时期的新格局和新特征,它生长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土壤中,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背叛,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凝结着现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背叛的一代    这里的“背叛”并不包含任何价值判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并不缺少书籍,可是却缺少一种对于书籍的选择。而一家好的书店,无疑可以起到择良弃莠的作用;如果是一家特别优秀、自成风格的书店,则更能够作为一种地标性的存在,使得所处的城市都因此而增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犹如启明星一样指引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求索的方向。这样的书店,是有着通透美丽灵魂的一一让我们徜徉在巴黎的塞纳河畔、流连于伦敦的氤氲雾气中,去找寻那种地标性的书店吧!    来自
1935年12月1日,伍迪·艾伦出生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1945年2月9日,米娅·法罗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比弗利山。  伍迪·艾伦  伍迪的家庭不宽裕,妈妈在花店当会计,爸爸则是个游手好闲的乐天派。在离婚不流行的年代,两人凑合着生活在一起,要么连续几个月不说话,要么大声吵架,他们会为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哪个更伟大而声嘶力竭地争论。伍迪没有和父母建立起情感纽带。眼不见心不烦的他不跟爸妈一起吃饭,总是躲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