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学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0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引发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比起2001年实验稿,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并且在“前言”部分中增加了“导言”这一全新的内容。这些变动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我们还有哪些困惑?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什么叫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是什么作出的说明和解释我很赞同,在此不再赘述。
  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教化功能,这是社会和艺术类学科的共性。但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人文内涵丰富,从具体可感的审美对象中激起的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更加突出了这种“政治教育”的色彩。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枯燥无味的说教课,文章解读一味寻找现实性、政治性,陷入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相对论的泥淖。文章的思想教育功能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必须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坚决纠正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的错误倾向,尽可能要做到文与道紧密结合。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课程性质”的开头做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的核心概念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语文课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贴近语文本质,突出学科特点,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学会运用,在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中学会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热热闹闹的十年课改确实使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滋生出不少问题:重人文,轻语言,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少。对于这种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脱离文本、过度解读、盲目发散、肯定泛滥等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要切实纠正。一是文本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要吃准学段目标,依据文本的自身价值、学生的需要和编者的意图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有所讲有所不讲,不可面面俱到。语文教学不排斥教师讲读,并且我认为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讲到点子上,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二是要考虑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三个维度的综合性。三是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积累、句子训练、读写结合等语文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当前普遍反映语文老师干的是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曾听过北大中文系孔庆东面对学生时的这样一番言辞:“语文教学体系所教给你的‘语文’,是一群中国的弱智人为了他们的饭碗而强加给你们和你们的老师的。”“我这样说不是贬低他们,我也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他们也不是故意毁你们,他们是没办法,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用一颗‘善良’的心拼命做野蛮的事。”这些话听起来有些过激,但也似乎有些道理。语文修炼乃是在语文课本以外,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多积累,嬉笑怒骂,激扬文字,一样能学好语文,说到底就是一个语文素养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语文素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语文方面平日的修养”的意思,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它:第一点是知识与能力维度,是从我们过去常说的“双基”演变来的。第二点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相当于我们过去常说的政治思想教育。以上两点轻车熟路,落实起来好像不难。第三点是过程与方法维度,这点都提了十多年了,好像仍不怎么受到重视。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还有人说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的。习惯也好,方法也罢,说到底都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语文老师正是由于忽视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体验这一个维度,才成为诸学科中最累的老师。
  怎样理解“全面”呢?光有三个维度融合还不够,还要把课程目标落实到全体学生身上,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现代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语文教师要树立起“生活语文”的大语文观,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式,开放教学空间,向其他学科延伸,向实践活动延伸,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以上表述再次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实际情况是,现在还有不少教师深受凯洛夫“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思想的影响,所谓的启发也不过是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罢了。甚至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在PPT上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就蹦出一个答案,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用预设取代了生成。这样的课堂,学生就像一只羊,绳子的长度决定了吃草的范围。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对应付考试好像还很有用。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测试对于一段文字的分析,学生在闭卷考试时能够顺利作答。可这些“奴隶”身上的枷锁一旦打开,让他们接受一场开卷考试,却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如何下笔了。看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光靠倡导是不够的,我们的民族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确实需要观念上的彻底改变。
  我们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课改十多年了,现在很多人又在呼唤回归。为什么?有些课堂上老师少讲甚至让学生代替老师讲,表面上看似热火朝天的课堂既没有一个主题,也没有一条主线,严重脱离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理解不一定成熟,并且有些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仅仅追求多元解读的热闹形式,任凭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不及时地予以指正,还给予廉价的表扬,学生就会在陶醉中迷失方向。说到底,教师的“导”非常重要。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是需要才气、灵气甚至生命的投入的,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必须自身技高一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善于从文本里探寻学生视而不见的“宝贝”。   语言环境谁来净化?识字教学强调音形义的统一,回归到汉字本源,倡导造字法教学,更符合教学现状,错别字会大大减少,这一点我表示赞同。可是当今各种媒体网络新语乱用,有些广告为了吸引顾客,故意乱用成语,错别字触目惊心,会让青少年学生产生误解。
  笔杆文字被键盘文字取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写字教学现状更不理想。在农村,毛笔书写训练基本上形同虚设,硬笔书写训练也形成低龄化趋势,小学五年级以上就没有了专门的写字训练,到了初中阶段,由于盲目追求书写的速度,训练没有时间保证,规范、端正、整洁、美观的要求很难落实,学生书写质量普遍下降。
  知识教学怎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种表述不好把握,很容易走向忽略不讲的极端。
  研究性学习无所适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提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际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资源匮乏,特别在农村初中困难重重,即使学校为应付检查而配置了所谓电脑室、图书室,也只是看得摸不得,更不用谈什么网上查询了。许多教师自身素质不高,难当此任。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
  评价方式难以操作。评价考试是根指挥棒,指挥着课堂教学的走向。那么,由谁来操作这根指挥棒呢?毫无疑问,是课程标准。修订后的评价方式,丰富了评价的功能和评价方式,强调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其中,头绪繁杂的评价体系操作起来更加费劲。还有,评价结果怎么呈现?从2000年就开始推行的等级评定实施得如何?卷面测试成绩与其他方式评定的结果如何整合?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活动测试在中考中如何体现?如何保证评价的有效性与可信度?
  以上这些困惑都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付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语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质,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促进自己成长。
  (责 编 肖 飞)
其他文献
当教师都能够不碰红线、守住底线,我们的教育愿景才能真正吸引教师。我们的各项激励才会切实起到作用,我们的规范才会更实在地引导、帮助教师,才会造就更多真正关爱学生、教书育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爱孩子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后进生比起一般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师耐心、细心的呵护。教师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颤欲坠的露珠。  这么说并不夸张,因为一个学生的教育失败,对学校来说可能只是损失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损失了百分之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后进
目的:对我院近年以来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经验为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医护工作者对出偏头痛的认识,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近一年以来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0
应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油定法于停用氯喹前的1981年及停药后的1984,1988-1990和1992年在云南省南部的勐腊县测量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分别为97.4%,100%,96.1%±93.%;ID50依次为170,132。125及110nmol/L,ID95为1000,740,707及576nmol/L;平均抑制量分别为55.4,46.7,45.8及35.4pmol/井。与1981年测得
观察《医林改错》之身痛逐瘀汤熏洗双下肢加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与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防治的临床对比。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
做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而作业批改及评价则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检验,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批改及评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失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几年来,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注重创新作业评价,努力使作业评价成为联系师生的桥梁。  一、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在平
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才能既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有疑才有悟,将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程式化的轨道上进行,“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中轻车熟路。如果学生贸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会生怕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不多停留。有的老师则会心生厌烦,说
以pSM889为探针,对分布于中国大陆安徽、湖北、广西、云南、四川5地日本血吸虫自然隔离群的雄虫DNA进行了杂交,分析其长度多态性差异。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BamHI酶切的杂交图
“杂音”,是指不合拍、不协调的声音。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杂音”,有时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妨碍教学的顺利实施,使课堂难以驾驭;有时会激活思维,诱发奇想,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形成有趣探究的教学高潮,生成教学的新亮点。科学甄别杂音,使之趋利避害,有助于培养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有助于生成和谐课堂、有效课堂,有助于教师教学素养的发展和教学机智的提升。  一、善待自主学习时的杂音  一个人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