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乐在新疆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ansi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集体主义的年代,他是一个个性独立的人;在吃苦为荣的年代,他是一个快乐的享乐主义者。在上海,他是格格不入的北方佬;在新疆,他是一眼便能认出的上海人。和大多数上海知青纠结往返于两地不同,他决绝地把自己变成了新疆人,至今享受着快乐的边疆生活。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兵团小镇,上海人阿庆生活了半个世纪。虽早已本土化,但依然有点“扎眼”。
  阿庆名叫金永庆,十四团的人都喊他“阿庆”,以至于真名倒被遗忘了。
  五十多年待下来,这里的一切他太熟悉了。
  阿庆穿粉红色衬衫,休闲裤,衣冠整洁地出门,动作麻利地骑上摩托车,到步行街对面一家川菜馆和朋友们吃饭。
  事实上,从他居住的光明小区,经过团部,到饭馆,走路也不过十来分钟。他带着上海人的娇气说,“我不喜欢走路的。”他去哪儿都骑摩托车。
  宽阔的马路,新建的住宅小区,步行街……十四团这两年的变化在阿庆眼里是:“这里现在挺繁华的。”
  “繁华”一词,着实让内地来的朋友吃了一惊,因为这里的荒凉和艰苦仍是一眼就能望见的现实。
  但人们忘记了阿庆的语境,他说的“现在”,是和自己15岁踏上这片土地时相比较的。
  我是找哥哥来到这里的
  68岁的老知青阿庆热情直爽。他陪朋友在团场周围的水渠边、田埂上、老卫生队的胡杨林边转了一下午,临别依依不舍,又把朋友邀请到“新家”。
  他不喜欢告别。
  起初人们以为他老了,怕寂寞,后来才懂得,这里实在太偏远,再见不易,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相逢是什么时候。
  团场的年轻人都喜欢听他“吹牛”。他讲自己15岁进疆时,穿上三号军装(最小号),袖子长的像唱戏的。上海家里有三个保姆,他却偷了户口本报名来新疆。下冰雹时,他到处去捡野鸽子野兔。
  年轻人听的脸上时不时流露出钦慕的神情,这大大激发了阿庆的谈兴。他眉飞色舞、谈笑风生,一桌人沉醉在塔里木河畔往事的回忆中。
  “我纯粹是找哥哥来到阿克苏的。”阿庆笑着说。
  1963年,阿庆的二哥金永亮因为家庭成分(资产阶级家庭出身)不好,来到阿克苏支援边疆建设。二哥比他大两岁,两人从小关系最好。一年后,阿庆太想念哥哥了,就从家里偷出户口本,偷偷报了名。光荣榜贴出来的时候,父母傻了眼。“你要去可以,就穿黄军装走,什么都不给你。”阿庆是个犟脾气。“行!我就这样走。”
  阿庆清楚地记得离开上海的日子,1964年6月12日。就在前一天晚上,父亲还拿着两张回宁波老家的火车票,劝他留下。“我不去!我明天就走了。”“你走了一辈子回不来!”父亲一脸哀伤地说。
  当时八一厂拍纪录片,跟着他们拍了一个月。
  分到连队时,大家都去拿行李,阿庆心里难受了。队长跑来问,“你咋不拿行李呀?”阿庆说,“我没有行李。”队长指着两只没人认领的大箱子说,“那不是你的行李吗?”阿庆跑去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名字,当时眼泪就下来了,他不知父亲是什么时候把行李悄悄送到托运处的。
  洗完澡换上衣服,阿庆习惯性摸摸口袋,怎么卡卡响?一掏,十块钱,那可是当时票面最大的钱。另一个口袋一摸,还是十块。
  “我老爹在每件衣服的口袋里,都塞了一张钱。临走说啥都不给的,结果吃、穿、用,装了满满两箱。”阿庆当时忍不住又掉眼泪了。
  新疆蛮好玩儿的
  “放着好日子不过,却跑到戈壁滩吃苦头!”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不理解。
  “不苦!我来新疆没吃过苦,新疆蛮好玩儿的。”阿庆一副不容置疑的口气。
  塔里木人的淳朴热情,阿庆初到新疆就感受到了。那年分到阿克苏十三团的上海知青有450人,阿庆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团场领导都挺照顾他的。
  15岁,一米四七,能干啥?坎土曼都拿不动。
  “阿庆,到鸡圈喂鸡去!”领导布置了任务。于是,三个老职工带着他,天天骑毛驴、掏鸟窝、吃鸡蛋!吃了一年鸡蛋之后,阿庆看到鸡蛋就觉得有一股鸡屎味。他的少爷脾气犯了,找到队长,“我不干了,鸡蛋臭臭的。”
  那干啥?去挤牛奶吧。于是,阿庆被调到了畜牧队牛奶排。
  牛奶排有60多头牛,一天挤6头。每天打糊糊、和面、下面都用牛奶。“我们用奶吊把牛奶烧熟,倒在一公斤的缸子里,上面一层奶皮一刮全部喝光。”吃了一年奶子,阿庆从一米四七一下蹿到一米七四,队长又叫他去食品厂学手艺,学了一个月,他就跑回来了。“干啥都可以,就是给牛检查胎盘,手要伸进去,不干!”回到连队的阿庆开始赶小马车。
  当年的阿克苏只有三处平房:人民饭店,司令部,还有个百货大楼。团场里的人什么成分一看就知道。支边的复员的穿黄军装,自流的穿蓝衣服,劳改犯穿黑衣服。
  他们一开始住地窝子,晚上兔子在上面乱跑,阿庆就在上面下个夹子,兔子一踩,哇一叫,他们就跑上去逮兔子。有时一晚上能逮三只。
  “那时候好玩的很。”阿庆笑着说。
  口袋的钱全部花光之后,家里每月都寄一个十公斤的邮包,里面有咸肉、挂面、年糕干。知青们吃不饱肚子的年代,他也没挨饿。所以伙房里的白面馒头,他总分一半给别人。他印象最深的一回。是看见一个知青,一顿饭把一桶面条吃下去了。
  “现在我们十四团的小城镇建设搞的比其他团都好,一到晚上灯火辉煌。”阿庆忍不住感叹道。
  我娘死我没看到
  阿庆至今保留着一种上海人的精致和讲究。
  他出生在上海有钱的大户人家,放到现在算是富二代。父亲16岁从宁波到上海创业,开戏曲服装厂起家。母亲也是女强人,开了一家上海滩最大的鸡鸭行。三个儿子中,阿庆最小最任性,每天要是没有喜欢吃的菜,这顿饭绝对不吃。“带到饭店去!”老爹只好对保姆说。
  阿庆在上海的永年路、复兴路、合肥路三个地方长大,家里有三栋房产,结果老爹贪玩,一晚上把复兴路那栋房子输掉了。他记得奶奶伤心地哭,从此见不得人赌钱。   “文革”期间,斗资本家,阿庆父亲聪明,早早看清形势,把公私合营的股息全都让了出去。“我娘舍不得呀,女人心眼小,最后挨批斗,受不了,自杀了。”远在边疆的阿庆没能看到老娘最后一眼,这最让他遗憾。
  “当时我要回去不让我回,那时我们是狗崽子呀。”阿庆很少提起这段悲伤往事。团场领导悄悄对他说,“阿庆,你不要闹,你妈妈是自杀的,不要吭气,再闹就更坏事了。”
  他只好熬着。那时候兵团武斗很厉害,只要有人写条子揭发,马上揪出来,人心惶惶。
  有一次阿庆差点倒霉。当时他在十三团赶大马车,一天下午马队开会,说晚上要打十连。“我想完了,最要好的朋友都在十连。”开完会,他说出去遛马,一口气跑到十连报信。晚上马队开始行动,跑到十连一包围,关键人物早都跑了。一了解,阿庆下午来过。
  马队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叛徒”。阿庆掉转马头就跑,冲上桥头,两边是拿红缨枪站哨的,一开始以为他是马队的,再一看,后面一队人马追上来。“红缨枪就从我背后插过来,我在马背上一低头,躲过去了。”
  阿庆还是被抓住了。第二天,团部挂上大幅标语,要抽他的筋扒他的皮。“我自己也不知道咋混过来的。”阿庆笑着回忆道。
  等到他终于不顾一切跑回上海,母亲早已火化。他把大哥狠命揍了一顿,又回到新疆。大哥那时候为求得自保,跟母亲断绝了关系。
  “上海我啥都不怀念,就怀念我娘。老房子我看都不想看,看见只有恨,我老娘就死在里面,死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当时我跟二哥只要有一个在身边,我娘就不会死。”阿庆一辈子没有原谅大哥。“不说别的,养育之恩有没有?”
  1989年,上海市出台知青子女可以回上海落户政策,大哥打电话叫阿庆把娃娃户口报回去。“我说不要,我娃娃有本事自己考出去,没本事就待在新疆。”
  其实我蛮任性的
  阿庆的倔是团场出了名的。“但是怪了,团场领导都对我蛮好。”
  他没种过地,没拿过坎土曼。挖南干渠多苦呀,阿庆赶着马车运粮食运瓜。
  “后来到工程连也没吃苦啊。”他带着技术工人到处跑,修桥、修闸门。有一次修大闸,大家40多个小时没休息,他却照样休息。
  工程连干了十几年,领导想让他当连长,他坚决不当。“你们预算低了,老百姓拿不到钱,骂我。我带着娃娃技术手,到处跑,多舒服。”但每有大工程,领导就要给他打招呼,“阿庆帮帮忙,有工程要来了。”为啥?因为如果阿庆说不干,大家就都往地上一坐。
  只有一个领导阿庆始终看不惯。那是十四团和十五团合并后调来的新书记,外号“乔老爷”。阿庆觉得他说话“傲”的很。“阿庆,明天给托儿所拉一车柴火?”“阿庆,那边有个病号你给拉到卫生队去。”“我的马病了。”阿庆总不给面子。时间一长,两人关系就有点僵。阿庆工资也加不上,调令下来也走不了。直到水管所要人,才把他调走。没想到两个月后,“乔老爷”也调到水管所旁边一个单位。报到路上和阿庆狭路相逢,他不容分说就把“乔老爷”打到毛渠里去了。
  第二天团长、政委叫阿庆到团部。阿庆背着棉衣去的,心想大不了关禁闭室。政委问他,“为啥打人?”阿庆理直气壮:“我们老百姓干活拿工资天经地义,凭啥不让我加工资?”
  哥哥听说阿庆闯祸就跑来了,了解清楚之后说:“我们老三,有错误,你们怎么整他他不会吭气,没错误,你们整他,跟你们没完的!”说完就跑回去干活了。
  最后,团长给阿庆一厚沓纸,也不敢说让他写检查,只说让他写个事情经过。
  那时阿克苏的纸烟不好买,阿庆一看纸薄薄的,卷莫合烟多好。回家写了两页检查,剩下的全都卷了莫合烟。他在检查中写道:“打人是错的,给我任何处分都可以,但是要给我加工资。”最终结果是,他一手拿工资,一手拿处分。
  上海人一辈子看重的户口,阿庆从来不屑一顾。阿克苏返城运动闹得最厉害时,他也没动摇过。“既然自己来的,我去闹它干啥?”
  那时候,好多兄弟姐妹为了回上海闹翻天。“我要回早就可以回去了。第一批就可以,老娘是自杀的,后来平反,我们算特困。当时二哥结婚了,有两个娃娃,特困呢,老婆没有顶替的,可以带回去。我一想,我一个户口换他们四个户口有啥不好呢?就让他们走。”
  从此,他在阿克苏十四团结婚生子,落地生根。
  差点死在这儿
  阿庆30多岁才在十四团结婚成家。上海人把当地土生土长的学生娃叫作“小土块儿”,阿庆找的就是小土块儿。
  年轻时,阿庆很受团场女孩子欢迎。晚上团部放电影,总有女娃娃喊他,“阿庆,看电影去?”“不去!”要是长得好看的喊他,他就去了。“那时真年轻,太坏了。”他笑着说。
  至今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初恋。当时两个人互相喜欢,因为阿庆家庭成分不好,遭到对方父母反对。阿庆不想连累女孩,就跑回上海去了。等他回来,女孩已被逼结婚。若干年后,他得知女孩过的并不幸福。“她爹临死时对她说,‘我这辈子做错一件事,就是没同意你跟阿庆。’那个年代,家庭成分就是那么重要。”
  前三十年好熬,后三十年难熬。
  阿庆结婚后,团场里的人都知道他重女轻男。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在产房外等,护士出来报喜,“生了个儿子,胖胖的。”阿庆一听,骑个自行车就跑掉了。跑回家一想,儿子不喜欢,老婆还要呀,又傻瓜一样骑个自行车回到卫生队。“刚开始真不想要儿子。过了三天,慢慢喜欢他了。”几年后,阿庆如愿以偿又添了一个女儿。
  “最苦最苦就是供两个娃娃上学,那时候差点死掉。”
  儿子从小学习好,阿庆一看是上大学的料,就琢磨干点啥,光靠团场的工资哪里供得起大学生。1993年,他买了12只母羊,1只公羊,人们都说,“阿庆放羊,最多一星期。”没想到他一放就是七年。
  每天早晨四点放到八点,去上班,晚上八点下班,放到十二点。回家往沙发上一躺,衣服鞋子也不脱。2000年,他的羊从13只发展到160只,儿子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但是,儿子还没去学校报到,阿庆身体却垮了,突然大出血。   那时候十四团还是石头路,从六连到医院一路颠簸,血浆也没有,差点就死在路上。到了医院也没有血浆,劳改队三中队队长是阿庆的朋友,儿子打电话求他:“快救救我爸!”三中队只有7个犯人是A型血,朋友也是A型血,他把犯人一拉上车才给监狱长打了电话。
  当晚输血时,阿庆一边输一边吐,止不住。湖南来的主治医生束手无策,还是当地医生胆子大,“管他呢,死马当活马医。”两针止血针推下去不管用,结果四针,六针,一下子推进去八针,才止住了。
  尽管如此,阿庆放羊还是成了一段美谈。六连的人都说,你看,阿庆放羊供出了大学生。结果,全连一下出来二三十群羊。
  这个上海北方佬
  “不知怎么,慢慢就看上海人不舒服了。为了一毛钱两毛钱,讨价还价,哎呦,真讨厌!我们这里,我喜欢的钱一掏就走,不喜欢的送给我都不要。”年轻时阿庆不知多少次跑回上海,几十年后,他变成了与上海人格格不入的北方佬。在他眼里,“如果是新疆回去的上海人,那到他们家是舒服的,如果家里面没有在新疆待过的,那根本不要去。”
  1969年,阿庆调到十四团和哥哥在一个团场,哥哥喊他阿庆,团场人也就跟着喊他阿庆。如今,在十四团要找阿庆,好找,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找金永庆,反而难找。有一次宁波老家来信,信封上写的是“新疆农一师十四团阿庆收。”邮局竟然也给他送到家里来了。
  前几年,老知青们一批批重返阿克苏故地重游,第一个就来找阿庆。有人看到团场的变化,不由感叹,“如果走之前,像这样的环境,我们也就不走了。”
  阿庆叹了口气,“其实很多人回去就是面子上的事情。”有些知青回去后,过得并不如意,退休后还有在外面打工的,看大门,当保安,要是娃娃不争气,还得给娃娃挣钱。
  阿庆两个娃娃都蛮争气。儿子初中毕业考全团第一,考到阿克苏。好多人一打听,金峰是阿庆的娃娃,都吃了一惊。“阿庆的娃娃上学这么好?他自己犟头倔脑的,像土匪一样。”
  后来金峰考上中南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现在是某集团公司北京地区的负责人,也是总工程师。女儿金文娟2003年转到上海念高中,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结婚生子,自己开了两家公司,生活也很好。
  儿女对新疆没有阿庆这样的感情。“我15岁来的,他们16岁走的,他们走的时候兵团条件并不好。”阿庆说,“我要回上海,条件是很好的,但是气候不适应,人也不适应他们了。”
  2008年,阿庆在上海待出一身病,腰都直不起来,天天吃药,疼得流眼泪。结果返回时,到乌鲁木齐一下飞机,拖着行李就走。老婆在后面追:“你跑这么快干啥?腰不疼了?”哎?腰怎么直直的,不疼了。每次坐火车也是,只要一到甘肃天水,他整个身体就舒服了。
  那一年,他在十四团买了房子。
  2015年7月,阿庆搬进了公租房。他显然住不惯楼房。刚刚拆掉的平房就是那年他买的“养老房”。去年团场中学要修塑胶跑道,老房子全都拆掉了。“前面后面都有院子,前面有块菜地,那可是十四团的中南海,现在推成平地了。”
  他懒得再搭鸽子窝,就把鸽子养在朋友家楼顶。有时看到有人住院开刀什么的,就说,“抓几个鸽子走吧,鸽子汤对刀口合缝特别好。”
  鸽子算是阿庆的上海特征之一。他8岁在上海跟着父亲养鸽子,父亲是上海和平信鸽协会会长,每次回上海“搬东西”,他都会带几只鸽子回来。
  他家里上海零食也没断过,年轻时父母给他寄,现在是女儿一包一包寄回来。他从冰箱里拿出小核桃、椰子糖、牛肉干,还有正宗的大白兔奶糖。
  上海童年的小伙伴早就没来往了,阿庆每次回上海,来往的都是新疆回去的知青。只要一个电话,大家就全知道了,排队请他吃饭。
  阿庆总是说,我也来请一次。“不要你请,你不是上海人,你是新疆人。”老知青们都这样说。
  是的,从偷偷报名那天起,阿庆就接纳了这片土地,就像身边被称为无疆之马的塔里木河一样,一往无前,永不回头。
  “真的,我这辈子,蛮开心的。一天都不后悔。”阿庆说。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急性中毒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本地区制定中毒的防范措施、干预机制、诊治规范。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3353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职
十世班禅44岁那年,得到了至爱珍宝——仁吉旺姆。仁吉旺姆说,我真是他的掌上明珠,我一直都过得很幸福,尤其是爸啦与我生活的短短几年,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近日,就北京市未来医改思路,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她告诉记者,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总结前阶段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正在进一步加强改革的总体设计。今后,各专项改革
记者从安徽省卫生厅获悉,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以后,群众的就医意愿明显提升。安徽省通过提升能力、夯实基层、发展专科、科学引导等途径,努力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今年,安
当年,红军途经同心清真大寺,在寺院西南角的河滩上,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庆祝三个方面军的会合。  这段三军会聚同心城的重要历史,八十年来却一直鲜为人知。  我们原本是被这座清真大寺的古朴风格、巍峨气度所吸引,拾级而上,却意外地揭开了一段神秘的红色往事。  大寺的教长(阿訇)周彦祥坐在一堆古籍前耐心地向我们讲述这座清真寺的历史沿革,直到立在房间那头恭敬等候的教员,开始用眼神催促他去吃饭。  这是一天之中
“强基层”的关键在于“强人才”。现阶段,国家正在积极推行基层人员转岗培训、鼓励县级医院下派医生等举措,但这些措施尚无“立竿见影”之效。因此,尽快在基层设立10万名特聘全
2017年2月23日,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陕西省电子商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鸿教授率领电子商务研究团队赴宝鸡市扶风县调研。研究团队在县商务与信息化局负
2009年,我国启动了以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主要目的的预约诊疗服务。4年过去了,预约诊疗已在全国医疗机构普遍实行。这一初衷良好的诊疗服务改革在临床是否叫好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是以气道、肺实质、肺血管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约20%的COPD患者会出现肺动脉高压(pulm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