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研究者后意向虚拟范式建构探索

来源 :外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科学、技术及教育的发展,使外语教学研究者经常面对范式取舍及范式体系构建困境.而研究者个人虚拟范式则是突破困境的切入点.从描述到解释,再到后结构和后意向,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解视角,有助于重新审视外语教学范式转变的意义和指向.进而借鉴后意向现象学方法论的过程成分框架,探索外语教学研究者后意向虚拟范式实践路径,以期推动研究者个人范式思维发展和框架构建.
其他文献
艾丽丝·门罗在《火车》中再现了20世纪加拿大战后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对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个体命运的影响.对边缘化个体而言,战争造成了无以复加的创伤体验,将其经历的代际创伤、战争创伤和情感创伤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创伤集聚和逃离怪圈.通过书写互为镜像的两个边缘化个体的创伤,重构个体独特的创伤记忆,门罗探索实现创伤复原的途径,反思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创伤体验,对当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过去30年里,雷蒙德·卡佛研究在中国经历了四个时期:引入期(1986-1999),在中国新写实主义影响下,卡佛开始被学界关注,但大部分为译介;发展期(2000-2008),卡佛的极简主义研究浪潮兴起,但对诸多基本问题仍存争议;爆发期(2009-2014),研究成果剧增,叙事学研究方法被广泛深入使用;拓展期(2015-2020),研究视野呈现多样化,包括性别和生态研究.卡佛研究还有很多待继续挖掘的空间.
本文基于国内核心期刊的文献大数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考察国内多模态研究的基本情况、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分析发现:(1)国内多模态研究态势和热点领域与国外基本同频共振;(2)国内研究多关注多模态话语(语篇)分析、多模态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多模态隐喻研究,但理论创新尚且不足,应用范围还不够广阔;(3)多模态语料库研究和多模态互动研究等尚处起步阶段,虽呈现出跨学科性和交叉融合性,学科协同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
英语心理附加语因句法分布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和语义指向性.句法分布上,主要有句首附加语,句中附加语和句尾附加语三种.语义指向上,句首附加语通常为言者指向类;句中主谓之间的附加语多为施事指向类;句尾附加语分为方式附加语和状态附加语,前者指向动作,后者指向个体.形式表征上,言者指向类主要为V-ing-ly心理副词形式和to one\'s+心理名词形式;施事指向类与方式指向类主要为V-ed-ly心理副词形式和光杆心理副词;而状态描写类为V-ed心理形容词或者光杆心理形容词形式.以上语义指向和形态表征的差异根
双宾结构是自然语言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句式.分析发现,英语双宾结构中的间接宾语总是表示“目标”,而汉语双宾结构中的间接宾语则因动词类别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题元角色.英汉双宾结构具有共同的功能投射,它们的差异归结于功能语类FP中F获值方式的参数差异.英语双宾结构中的F值是内在性的[+to],与动词本身的方向性无关;汉语中F的值则必须在句法中通过显性的方式获得,与动词本身的方向和功能语类“给/走”的使用密切相关.
21世纪初以来,有关“重写翻译史”命题的探讨在译学界蔚然成风,以“重新审视存世资料,发掘新的历史架构,解读新的历史意义”的呼吁在学界引起共鸣.本文索隐“重写”的具体内涵,描述“何为\'重写\'”“为何\'重写\'”以及“怎样\'重写\'”等具体问题,并以孔慧怡“重写”的四个假设为基础来回顾和审视现阶段翻译史研究,梳理“重写”后国内翻译史研究的路径与面向,呈现学术思潮与新兴学科发展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以2000-2020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976篇译者行为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发表年度、主要作者及作者机构单位、关键术语及引用突变等信息进行了科学计量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译者行为研究呈现阶段性发展特征,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应用研究繁荣;但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密切合作,领域内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未来应着力关注现有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方法,采取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在学科间和翻译学科领域内拓
两汉时期的徙民大致可分为徙实关中、边地徙民、灾害徙民三种类型,体现出多样性、继承性和灵活性等时代特点.两汉时期募徙赐钱物等奖励式徙民方式促进了汉政府徙民策略的成功,同时,徙民策略也促成了汉代关中地区文化上的优势和边地民俗的式微趋势,但是也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从整体上看,徙民策略凸显了当时政府对人口的整合调配能力.
动态系统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引入,实现了“二语习得”到“二语发展”的理念和研究范式的转换,打开了二语研究的新局面.本文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尝试构建出二语动态发展的理论模型,然后对该模型框架下二语发展领域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最后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今后的二语教学和研究提供借鉴.
20世纪80年代前后,语言学界重新审视传统隐喻理论,深入挖掘其背后藏匿的概念属性与认知本质,在全球学术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隐喻革命”.自此,传统的隐喻辞格被视作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策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和学术地位.概念隐喻理论视阈下反观由传统修辞学母体包蕴的另一姊妹辞格——拟声格——可知:当代汉英拟声格具有同异合体的本质,一致性表现为相同的声音来源、相关的音义指向以及模糊的语义范畴;差异性体现在音节结构、造词功能和语法功能上.在此基础上,经验现实主义对当代汉英拟声格的耦合性予以哲学层面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