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经典文学作品背景导入对文本审美的影响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lar1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典范性,它们是经过了历史选择的、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们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具有原创性、传承性,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蕴含丰富的人文启示,得到后世普遍认同。同时,它们在启迪人们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思索,充实人的灵魂,涵养人的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中,背景导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背景导入的适当把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背景介绍作为导入设计的一个部分,在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恰当的背景介绍作为文本材料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经典之作。但初次接触经典的学生,往往只是把它们当作一般的文学作品来欣赏,殊不知这些文学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和筛选才入选教材的,每一篇都可称得上是文学范本。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向学生介绍其写作的背景和社会环境,明确这些经典作品的地位,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良性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带着一颗好奇、探索和敬畏之心去潜心阅读,这样,对文本的学习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恰当的背景介绍能够还原文学作品写作的现场,再现文本呈现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走近文本内核。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三千年的文学史,教材选编的很多文本都是各个不同时代作者高瞻远瞩的智慧结晶。它们虽精炼,但让阅历尚浅的高中生完全立足文本来分析,显然是无法理解透彻。这个时候,教师适当的背景介绍就能够给学生创设接近文本原生态的情境,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也就更加准确了。例如,在上《小狗包弟》时,如果没有事先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简介,学生就不能完全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感情。教师在选取一个特定的角度介绍文革的性质,重现其对当时的中国造成的沉重的创伤时,学生才能让自己身临其境,去潜心体味作者在平凡的語言中所要传达的刻骨铭心的沉痛情感,才能理解巴金老人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非人罪行的强烈控诉。
   再次,恰当的背景介绍能够形成学生的审美自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入选教材的文本,学生一般都是初次接触,对于很多名家,学生是不熟悉的。背景介绍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文本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理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理解文本,这些审美体验折射到生活实际中,就能让学生形成较为敏锐的审美能力。比如,郑逸龙老师在讲授《再别康桥》时,对其背景介绍主要侧重于徐志摩创作此诗的背景,让学生在作者的深情中受到感染,对于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也就能够按教师的指引,做到感同身受。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有如下发言:读了《再别康桥》,仿佛回到了初三时的毕业晚会上,那种依恋的感情油然而生,眼里不觉噙满了泪水。学生在受到文本熏陶的同时,内心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自觉地将感情投射到现实中来,进而将这种审美体验内化为自觉的审美意识。
   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背景导入一般都被简要地一笔带过。并且教师介绍的背景一般都是教参上提供的模板,即简要的作者生平,稍微详细一点的会介绍文本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文学理念。但这些介绍都是平面的、单一的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并不能起到理想的辅助作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加选择的背景呈现,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流于肤浅或者偏离主线。以某课堂讲授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有一个学校的学生采取学案式自主学习的模式,学生分组搜集资料,然后进行信息汇总,其中关于背景导入的部分,许多学生都是简单地搜集梁启超的政治经历,却很少涉及其学术成就。刻板的介绍,不但不能还原主人公的爱国形象,也不能让我们寻找到对理解文本有用的信息。从汇总的成果来看,在教师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搜集的背景知识都是关于梁任公先生的政治作为的,对于梁实秋的简介,也都是关于其文章风格和文学主张的。但对于这篇经典文章,这些背景知识的搜集意义不大。
   那么,怎样选择才适合本课的教学需要呢?由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主要是通过记述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来表现其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重点是体现其渊博的学识、浓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于作者梁实秋来说,该文并不能代表其散文风格,只是一次白描式的记述,所以关于梁实秋,主要介绍其人即可。但对于主人公梁启超,可以在背景导入时举例介绍其具体的政治作为和学术成就。其政治作为,可以讲述其领导“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通过一个小故事,人物形象可以立刻变得立体、丰满,对人物精神的把握也能够更加准确。关于其学术成就,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梁启超的学识渊博,可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呈现《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专题演讲》原文,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判断,这样可以有效达成学习目标,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的背景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文章迅速产生兴趣,更能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供一种良好的氛围。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榜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丰满、立体的形象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背景介绍艰深晦涩,影响学生对文本主要思想感情的把握。例如,在讲授郁达夫的作品《故都的秋》时,有的教师介绍道,郁达夫曾经是一个激进的左翼作家,他的人生历经坎坷,辗转寥落之际,再次来到北平,写下这篇散文。这一革命者的身份和其遭际,会给学生植入先入为主的理念,认为作为左翼作家的郁达夫是在革命未成功之后,文思枯竭之际,心神疲倦,从而产生消极避世的想法。但是,从文本审美的角度来看,理解这篇经典散文的重点应放在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上。对于其革命者身份的介绍就显得过于艰涩,让学生忽视了文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而执着于寻找文中消极避世思想的蛛丝马迹了。如果教师在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时,重点强调郁达夫“平静的美”这一文学主张,就能够把学生审美的重点导向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恰当的背景导入对文本的理解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一个好的背景导入能让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典型的教学案例当数黄玉峰老师执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28年去俄国旅行时写下的一篇纪念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散文。文章是翻译过来的,语言朴素平淡,文末也没有对文章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的注释。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如果仅仅是开头三言两语地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生平,然后马上让学生进入文本,自己去体悟,恐怕学生会一无所获。黄老师则敏锐地抓住了课程设计的核心,即文本对学生的情绪感染。从这一切入点出发,黄老师设计了三次连续的导入。“一导”主要是介绍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生平。 “二导”则是介绍托尔斯泰晚年“深深地陷入了两个巨大的精神痛苦中”,教师对这两种“痛苦”进行了分析,并朗读了茨威格所写的剧本片段《逃向苍天》。“三导”介绍了托尔斯泰的逝世和茨威格去凭吊托尔斯泰墓,也即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三次导入的实质其实就是对文章写作背景的适度剪裁和宏观调度。“一导”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身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二导”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托尔斯泰这位“文坛泰斗”的内心世界。“三导”让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通过层层深入的背景导入,教师所期待的情绪感染就开始慢慢在学生脑海中变得清晰:托尔斯泰的人生信条是“爱”,对穷苦大众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对芸芸众生的爱。但这种博爱的精神却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反对革命者用暴力改造社会,却无力阻止;他把财产分给穷苦人,却遭到家人反对。这两种矛盾贯穿在托尔斯泰晚年的生活中,他却始终没有寻找到解决的途径。这种状况使得他内心痛苦不已。所以他宁愿“逃向苍天”,以流浪者的身份走向死亡。有了這一种认识,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托尔斯泰墓会那么“朴素”,也会进一步理解,这“朴素”的墓地里埋葬的灵魂有多么的伟大。强烈的对比就会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极大的触动。一旦形成了这种语境,学生面对文本,就拨云见日了。
   以上案例是黄玉峰老师根据具体的文本设计的比较成功的背景导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恰当”导入文本背景呢?我们首先必须明确,背景导入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是,由于经典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背景导入的主要任务还是由教师承担。接下来具体谈谈如何做到“恰当”导入。
   要做到“恰当”导入,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背景的选择要为文本的主旨服务。只有从文本的主旨出发,选择恰当的材料,才能在授课时牢牢把握住课堂节奏,建构高效课堂。第二,根据体裁“因文而异”。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文本体裁设计不同的背景导入。在讲授散文时,重点应放在对散文优美意境和语言的品味上,因此,背景导入部分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应点到即止,对作者的文学理念和审美观念应着重介绍。在讲授诗歌时,背景导入就应该着重介绍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在讲授经典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应着重介绍文本写作的社会背景。比如,在讲授《藤野先生》时,如果没有对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不能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在看到国人面对着侵略者的屠杀而麻木不仁的照片时,选择赴日学医报国,并且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了。
   行文至此,我们知道,在学习一篇文本的时候,教师高屋建瓴的点拨,对所要导入的背景恰到好处的把握,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正确的方向,让学生真正走近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核,发现美,品味美,把握美。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个体审美自觉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好语文课堂的第一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康庄大道上且歌且行。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南方日报》2009年1月15Et载,广东16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可望办养老保险了。1月14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下发《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今年
Backgroun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maternal and perinatal complications.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can improve pregn
【案情】魏某和林某是同一村的村民。今年4月13日中午,魏某在镇上买了装修房屋用的瓷砖和玻璃等物品,求林某用他的客货两用车到镇上给运回来,双方商量好运费为80元。在运输回
Qì Gōng is a type of exercise that involves meditation and is used for health. With a background from the martial arts, it is known also as an auto heali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ce elements and animal health. Germanium, as a widely used trace element, ex
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周到”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①。在关注这部教育小说在当时新颖的体裁及论说形式和对现代语文教学仍大有裨益的表层教育教学方法的背后,我们却忽略了这些“极新鲜的极卫生的吃食”②下所呈现的语文教育态基础。本文将结合《文心》一书对“语文教育态度”进行概念上的阐释和“语文教育态度”对语文教学上的意义说明,并
Darier disease (DD), also known as follicular keratosis, is a rare autosomal dominant hereditary acantholytic dermatosis caused by a mutation in the ATP2A2 gene
Ductal breast cancer is a clinically heterogeneous disease;we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umor size, comedo necrosis, number of cell mitoses and axilla
Many recent advanc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re rela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biology and microengineering. Microfluidic devices, such as organ-on-a-chip system
用树莓液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进行实验研究,连续治疗8周,结果表明模型大鼠的高血糖反应明显降低,血糖有显著降低趋势,胰岛素有升高趋势.组织形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