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带动四千农户铸就“豌豆神话”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HU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24日,对北京荣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荣涛豌豆产销合作社社长张涛来说,是人生中重要日子。这一天,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农家女,能够坐在最高会议中心,是我怎么也不敢想象的。”张涛说,劳模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是责任和担当,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发挥劳模精神“传帮带”,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是她追求的目标。

“人穷甭志短,日子苦就得拼”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最初推着三轮平板车走街串巷卖雪糕、卖贺年卡、卖大米,到而今成为闻名遐迩的“豌豆女王”,张涛不但成就了自己的豌豆事业,还走出一条豌豆产业化经营之路,带动北京市平谷区及周边城乡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1974年,张涛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区熊尔寨乡白羊村。村子里只有30多户人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住在石头砌的房子里,户与户相隔很远。


张涛介绍她们的豌豆

  张涛4岁那年冬天,父亲去山上采石板砌房子,不幸发生意外。父亲过世后,母亲因患有腰疾常年卧床,当时张涛年龄还小,生活重担落在母亲身上。张涛从小与母亲饱受生活艰辛。“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上世纪70年代生活困苦,我深有体会。”张涛说,她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村里的大婶、大妈们家里有吃的,也会给她留一口。
  张涛小时候,一条棉裤一穿好几年。那条棉裤是村里一个大婶送给她的。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她只长个、不长肉,穿了多年的棉裤肥瘦正合适,但两条裤腿很短,母亲就在裤腿上接一块棉布。就这样年复一年,两条棉裤腿接了一圈又一圈……
  1994年,20岁的张涛嫁到王辛庄镇北太平庄村,她带着60多岁的母亲如愿搬出熊尔寨乡白羊村。新婚不久,丈夫李广荣外出打零工,一个月工资只有300块钱,张涛一个人在家照顾年迈的母亲。
  “马瘦长长毛,但人穷甭志短,日子苦就得拼。”卧病在床的母亲在张涛出嫁前说的话,张涛一直记得。
  相比贫瘠的白羊村,北太平庄村也并不富裕。为了补贴家用,张涛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了400块钱,再加上手里100块钱,花500块钱买了一辆人力平板三轮车,打算做点小生意。1996年夏天,张涛批发雪糕,推着平板三轮车走街串户吆喝卖雪糕。冬天,去集市批发贺年卡到平谷周边学校,站在校门外卖。
  张涛跟豌豆的緣分来自卖大米、收杂粮。卖雪糕有季节性,卖贺年卡又不赚钱,她就去平谷区粮店批发一些大米,推着车沿街叫卖。
  张涛没想到,当时家家户户生活不富裕,几乎没钱买大米,批发的大米也滞销。有一次,张涛推车在巷子里吆喝,刚到一户人家门口,里面出来一个年龄较大的女人问:“我没钱买大米,能不能拿杂粮换点?”


合作社农户在田里劳动

  张涛做生意脑子灵活,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她看来,两斤半玉米换一斤大米、一斤半黄豆换一斤大米,有赚头。
  就这样,张涛把换来的玉米、麸子拿到养鸡场和养猪场卖,豌豆卖给镇里供销社糕点组做豌豆糕,赶大集时把黄豆卖给做豆腐的。小本生意虽然做得艰难,但她知足。“那时候,只要换出去一斤大米,我就能赚一毛钱,一个月下来,也不少挣呢。”
  张涛对那段卖大米的经历至今难忘。她最大感受就是:“大米换杂粮,虽然自己很辛苦,但在那个年代,人们能吃上大米,自己也能赚钱,一举两得,这生意做得值。”
  1999年一天,张涛领着4岁多的儿子到小卖部买零食,她看到货架上一包绿色包装袋的小食品,图案是螺旋纹样式的豌豆,上面写“豌豆脆”。
  张涛立马来了兴趣,她看了看包装袋背后的厂家,是北京大兴黄村一家台资企业,她二话没说,花一元钱买两袋豌豆脆递给孩子。晚上,张涛躺在床上,拿着豌豆脆包装袋,翻来覆去想,如何去跟那家台资企业谈合作。
  第二天一大早,张涛换了几趟公交车,辗转到大兴黄村,找到那家台资企业采购负责人,了解到他们一个月至少要一百吨豌豆,产品还要去皮,结账月结。那个时候,这些条件张涛不具备。
  又是一个不眠夜,想着台资企业开出的她达不到的条件,张涛不甘心。第二天一早,她再次来到那家台资企业,直接找到企业负责人。“我给你们供豌豆,一吨价格我可以降500块钱,我找其他企业加工去皮,但我有一个条件,结账不能月结,可以一车押一车。”
  没想到,企业负责人同意了。从那以后,张涛专门在各地收豌豆,成了名副其实的“批发商”。

“公司+农户”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豌豆需求量越来越大,平谷及周边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货源不足,对张涛来说是致命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张涛决定去甘肃收豌豆。2000年8月,她踏上了去往甘肃的火车,那次收货之旅,让张涛彻底改变命运。


专业合作社的豌豆地

  与甘肃种豌豆的农民聊天后得知,当地一亩地能产500-600斤豌豆,她非常吃惊。为什么平谷这边一亩地才产200-300斤?张涛问豌豆产量高的“秘密”。“没什么‘秘密’,就是豌豆种子是北京的新品种。”农户说。
  去了一趟甘肃,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张涛顿时醍醐灌顶。“如果自己也试种成功,就可以教别人种高产量的豌豆,然后收购豌豆,大家就可以共同致富。   回到北京,经过平谷区领导帮助,张涛联系到中国农科院专家,从专家那里引进了中豌4号、6号等优质豌豆种。
  2001年,张涛在村里承包80亩土地,在专家指导下,试种第一年,豌豆亩产600斤,第二年达到700斤。新种子不仅解决了货源不足的问题,还降低了采购成本。
  试种成功后,张涛对种豌豆更有底气了。2002年,张涛注册成立北京荣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她跳出单一收豌豆的经营框框,2003年,动员临村几十户村民种豌豆,种子由她提供,公司实行包销的经营模式。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虽然有部分豆农动了心,但一些村里年龄较大的种植户对张涛提出质疑。“你这小媳妇,我们种了一辈子豌豆,从来没有那么高产量,你能提高?就算产量高了,那么多人种,价格也下来了,不赚钱,你就别蒙我们了。”
  周边村的种植户们不相信张涛,她就发动亲戚朋友试种。张涛提供的豌豆新品种子不爬蔓,不用搭架子,好收割,还节省人工成本。仅一年,张涛动员的亲戚朋友不但试种成功,到年底,一斤豌豆还赚了0.36元的消息也传到各村。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张涛不但还清债务,还添置了一辆130货车。2005年2月,临村一位农户找到张涛,问她种豌豆是否真赚钱。张涛给那位农户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按照最低产量500斤豌豆来算,2005年收豌豆市场价普遍在0.7到0.8元一斤,一斤豌豆给你保底价1元钱一斤。
  那位农户将信将疑地跟张涛签了收购豌豆合同,这是张涛签的第一份收购合同。张涛还记得,这个农户一开始并不相信她,所以收购合同里还写了返利分红的内容。
  为了说服更多农户,张涛到北京顺义区丁甲庄,村里人不信任她。有农户看着张涛:“我们种了,你不收购,咋办?”张涛说,咱们签协议,按合同付款,到年底还能给大伙分红。人群中有农户喊:“合同算什么,你把合同撕了,谁有功夫跟你打官司?”
  面对丁甲庄村民的不信任,张涛也豁出去了,谁“耍邪闹鬼”就“天打五雷轰”。
  一位大姐看张涛话说到这个份上,说:“这妹子都亮了身份证,有名有姓,就冲她这股劲,今年我试种一回。”一呼百应,当天,张涛在丁甲庄签了40多份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子5000余斤。
  种豌豆,张涛保底回收的消息很快传到大辛寨,东古、西古等周边村庄,很多农户纷纷跟张涛签合同。


张涛(左二)和农户讨论专业合作社发展

不忘鄉亲种田苦,返利分红富农民


  张涛还记得,2005年豌豆市场行情特别好,收上来的豌豆全卖出去,每斤豌豆赚0.46元。
  当晚,她彻夜难眠。她纠结着,不知道给种植户多少分红合适。如果给种植户每斤0.1元,他们也会很高兴。如果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种植户赚更多钱,摆脱贫穷,就得让他们动心,看得见“真金白银”。只要让大伙儿看到利润,那么大伙的积极性也就有了。
  第二天一大早,张涛给种植户们打电话,让他们来公司领返利分红。很多种植户半信半疑去了,有种植户看到张涛就喊:“能给多少?你给我们每斤八分一毛,我们就知足了。”
  张涛看着他们,笑了笑,清了清喉咙,大声说出:“给你们每斤返利0.36元,0.1元的利润我留下。”
  张涛还清楚地记得,当她念出返利数字后,会场安静了好一会,当时有的种植户抹眼泪,有的种植户说“天上掉馅饼了”。
  2005年底,张涛兑现承诺,给种植户们返利分红,当初跟张涛签订第一份收购合同的农户返利拿到2600元。他曾对张涛说:“我现在真是后悔,家里有20亩地,之前不相信你,我只试种了10亩,真没想到你这么讲诚信,还能给我们返利。来年我承包100亩地,专门给你种豌豆。”
  “张涛不仅是个好人,还特别讲诚信,我们都愿意给她种豌豆”。北太平庄村种植户王月芝说:“我种豌豆十多年,还记得有一年我承包了200亩土地,年底光返利分红,一次性就拿5万多块钱。是张涛带领大伙儿摆脱了贫困,大伙儿特别感激她。”


查看豌豆长势

  豌豆3月播种,6月收。收完豌豆,“王月芝们”还可以再种一茬玉米或者蔬菜。“收购豌豆是‘保护价+市场浮动价’,但多数利润张总都会给我们,跟她种豌豆,我们心里踏实。”王月芝说,有一年,市场行情不是很好,张涛把所有收益都返给种植户,她自己一点没留。大家都看在眼里,大伙儿对她特别信任。
  2005年底,张涛召开大会给种植户分红,侯艳军对那次分红场面,感到很震惊。
  侯艳军回忆,“当时会场挤满种植户,大家围着桌子,我看到桌子上摆满一摞摞百元现金,当时想,张总这个人真憨厚,这些钱本来就属于她,她还拿出来给种植户,真是闻所未闻”。
  侯艳军还记得有一年春天,他在合作社门口,大老远看到一个外村种植户手捧着一个八成新大瓷盆,里面摆放着整整齐齐的香椿芽。侯艳军向那位种植户了解到,他跟着张涛种豌豆赚钱了,家里也富裕了,全家为了感谢张涛,特意在自家的香椿树上摘了新鲜香椿芽送给张涛。侯艳军觉得,那盆香椿芽并不值钱,但是心意无价。
  从2005年底到2020年底,张涛给种植户返利分红累计2000多万元,返利也从2005年底每斤0.36元,到2020年底每斤0.5元。
  为帮助更多农民脱贫,2018年,张涛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成立内蒙古荣涛科技有限公司,与商都县十八旗镇政府签订“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协议书,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带动237户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并增收。
其他文献
刚过晌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热闹起来,驻村第一书记刘叶阳正忙着为村民解读政策、答疑解惑。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考察,在党群服务中心,刘叶阳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的情况。在驻村干部之家、爱心超市,总书记看到村庄管理有序、村民生活幸福,十分欣慰,强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山葡萄拉动一条产业链 
期刊
走进北京市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一处的大门,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时致的训词格外醒目: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斗。副处长张硕长期工作在消防监督执法岗位上,他说:“群众是我们的执法服务对象,没有群众就没有我们,执法为民是我们做好消防监督工作的理念。”  严格执法,热情服务。20余年来,张硕全身心投入到消防事业中,曾荣获个人二等功1
期刊
余静(右二)带领大湾村乡亲们在荒山上开垦茶园、栽种茶苗  走进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安置房宽敞明亮,水泥路连组到户,农家乐生意红火,小民宿一房难求,绵延8公里的漂流水道施工正忙,“幸福小镇”建设纳入规划……  “金寨山水秀,大湾村换新装。山高水长千万里,迎来百花香。”一首由当地人填词谱曲的《情怀大湾》,让人回忆起2016年4月24日的情景。那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走访了贫困户陈泽平
期刊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调研,在四川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干部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一起谋划精准脱贫之策。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时任三河村第一书记的张凌,陪同总书记在村里考察。今年2月,张凌职务变动,不再
期刊
2020年5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没有回校上课,但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校团委书记郭婧娜的工作丝毫没有放松。团委召开两次线上常委会,强化共青团组织建设,完善基层团干部配备;加强青年思想引领,构建疫情下特色宣传平台;结合学校脱贫攻坚工作,以研究生支教团为基础,组织4支团队在支教地开展实践活动;打造疫情期间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青马学院建设,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  郭婧娜说
期刊
坦桑尼亚、加纳、斯里兰卡……施工员、测量员、试验工程师、商务经理、工程部长、副总经理、董事长……不同海外坐标,对应一个小伙子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中一个个脚印;不同岗位的锻炼,勾勒出一张隐约向上的成绩单。  惟克果断、勤恳务实,这是刘屹颀给记者最直观的印象。他勇于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积极投身海外事业,借势而为、顺势而为,一心一意谋国企发展,为湖南建工集团执行“走出去”战
期刊
“见屏如晤,新年吉祥,一切安好,勿念。”北京时间2月10日,中国农历庚子年除夕,辞旧迎新之际,孙爽在非洲国家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写下这样的新春祝福。  当地网络信号不好,打电话、视频都不方便,孙爽只能通过留言给家人、朋友拜年,“幸好大家都理解”。在与祖国有6小时时差的哈拉雷,这一天跟平常并没有不同。她接受患者咨询、开展中医治疗,工作之外,自己打点生活起居,与当地蚊虫“作斗争”。  从新冠肺炎疫情援
期刊
彭欢微信朋友圈中,发的最多内容就是跑步。  每天早晨起来,他习惯跑个五公里。一是让身体分泌多巴胺,兴奋起来;二是可以顺便理清思路,想好今天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排序,以便早上一开工就能有条不紊开始工作。效率至上,这是他多年做项目经理的思考习惯。  从初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到成熟稳重的项目经理人,青春十五载,彭欢始终扎根“一带一路”建设一线,和项目团队一起换来了一个又一个国际项目成功实施。  “最好年华
期刊
9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著名建筑学家、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国机集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黄锡璆荣列其中,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医疗建筑设计领域,黄锡璆是铺路者,也是开拓者。作为中国第一位医疗建筑学博士,他被人尊称“黄博士”。他的医疗建筑设计历程,与近几十年中国现代医疗建筑设计发展同步,经验得失尽在
期刊
今年38岁的梅志广是湖北武穴人,任共青团广东省河源市委青年发展部部长,200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系,辅修第二专业法学。“大学毕业那会儿,同宿舍四个男生有三个考公务员,我们都推崇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多做点事情,就是我们的理想。”  梅志广笑称自己是一名老扶贫干部。一般来说下乡扶贫就是一段经历,三次下乡的不多见,他正在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