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由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组织而成的,一定意义上说一篇文章质量就是由写作素材的质量决定的。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方法,让学生不致于无物可写。
一、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思想的语言使用行为。作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达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类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要求明晰、简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作文教学都偏向于要求学生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忽视了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教会学生搜集素材,从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之处,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意思。”叶圣陶也曾说“我们内蓄情思,往往于一刹那间感其全体;而文字必须一字一句连续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篇才会显示出全体;又,蓄于中的情思往往有累复、凌乱等等情形;而形诸文字,必须不多不少、有条有理才行。因此,当写作之初,不得不把材料具体化,使成为可以独立而且可以照样拿出来的一件完美的东西。”可见写作素材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二、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
作文素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另一类是课外的阅读材料。
(一)教科书中的阅读素材
对于这类素材,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新运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课本中的材料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对于教科书中的素材,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积累:
1.照单全收
即根据文章的中心,直接将课本中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因为私下情同父子之“义”而有违军令如山之“大道”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失街亭》);反面的有项伯因为要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小义”而私自通风报信,结果妨碍了项羽原计划攻打刘邦、一战称帝的“大道”等等。除此之外,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为小义放走曹操,有违蜀希望统一天下之大道”“刘备为桃园小义而不听劝阻、仓促伐吴,结果落得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实力大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蜀攻取的脚步”等反面素材。因为这些素材都是典型而且生动的,所以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不仅简便而且高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概括和分析。这种方法可运用于议论文的写作。
2.变向行驶
课本中叙述的事件都是按一定的方向向前推进的,也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向,将事情按照我们设定的方向重新向前推进,那么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又正是我们作文观点所需要的。这就是由课文内容“变向行驶”而得到的作文素材。
3.旁逸斜出
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它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点”,如果我们尊重课文并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并适当加以联想和想象,由课文中的某一个“点”向外延伸,使原本比较单薄的内容变得比较丰满,或使课文原本的“点到为止”变成“有血有肉”,这不失为写作时从课本中选取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的写作。
4.反弹琵琶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议论性文章。对课本中有关的人物、人物的行为、叙述的事件等等,众人都从某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去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种眼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甚至全新的结论,这就是作文素材选取过程中的“反弹琵琶”。这种选材的方法,可以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作文材料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时,又可以彰显自己独特的思维,可谓一箭数雕。
以上四点是作文从课本中攫取素材的有效途径,学会并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绝对不能“戏说”课文,不能出现像有些同学改编朱自清的《背影》而变成“父亲越过铁路去买橘子而违反了交通规则被罚款”这样的现象,反而弄巧成拙。
(二)课外的阅读素材
课外的阅读材料丰富多彩,许多优秀的素材如果能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去,将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素材都可以为我所用。笔者在选择课外写作素材时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关注细节
真挚的情感往往来自精彩的细节。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所以选择作文素材时要对其适当加工、组合和提炼,选择那些能触及自己灵魂的动情点——细节并加以描绘,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比如某年的一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其中对于祖父祖母的描写就借鉴了丁立梅散文《你在就心安》中“两个人,不过隔着一屋远的距离,祖母却每隔十来分钟,要大着声唤一声祖父。‘老头子!’祖母这样唤。有时祖父听见了,会应一声‘哎’。祖母笑,仍旧低了头,做她的针线活。有时祖父不应,祖母就会急,迈着细碎的步,走出门去看,看到祖父好好的,正在太阳下打着盹呢。”的细节描写,用一喊一答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老人之间的夫妻情深,其情真挚感人。从这篇作文中也可以看出往往打动读者的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恰是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细节。所以,我们在寻找素材时应该多多关注细节。
2.避免陈旧
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中的素材由于年代等原因显得过于陈旧,这样的素材是不可取的。比如现当代散文中一些作家对于“知青下乡”等特定时代场景的刻画,虽然有的素材也极富感染力,但由于时代的层层阻隔,并不能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里,否则就会使作文失去真实性。
另外也要注意选择的素材是否新颖,比如要寻找通过衣食住行来展示时代变迁主题的素材,很多人往往会对自己家从祖辈至今餐桌上食物的变化进行刻板的描摹,显得无聊且没有新意。而有的作文素材会提供很新颖的角度,比如通过祖父使用的“烟斗”的变化来体现时代变化,这种立意就比单纯地就衣食住行的某一方面笼统地描述新奇得多,也更容易吸引读者。
3.着眼热点
一些报刊杂志上社会热点的话题也是写作的好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多关注。2009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就十分贴近当时的社会热点“生态”问题,如果学生可以较早关注,就不至于在写作时无物可写。教师在平时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考《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时事政治。但是在选择素材时也要切忌态度过于偏激或涉及敏感问题。
三、写作素材运用的技巧
素材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运用作文素材的方法:
(一)直接引用
就是对写作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可以使之成为文章的观点,也可以作为论证的材料。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操作。运用得体的关键在于准确,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整体立意一致。
(二)精选叠加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但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组织成文,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在组合时,我们也要注意运用技巧,比如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思路清晰;也可以由近到远,逐步展开;也可以由主到次,突出重点。语言排列顺序要合理。通过相同素材的共同特质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增加文章的气势。
(三)理例结合
作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说理,就容易令人生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各种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素材,通过一些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情去揭示深奥的哲理,这样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多姿,具有说服力,读起来也真实可感。
江英喆,江苏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育。
一、素材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是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创造新思想的语言使用行为。作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达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另一类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要求明晰、简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作文教学都偏向于要求学生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忽视了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教会学生搜集素材,从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之处,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意思。”叶圣陶也曾说“我们内蓄情思,往往于一刹那间感其全体;而文字必须一字一句连续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篇才会显示出全体;又,蓄于中的情思往往有累复、凌乱等等情形;而形诸文字,必须不多不少、有条有理才行。因此,当写作之初,不得不把材料具体化,使成为可以独立而且可以照样拿出来的一件完美的东西。”可见写作素材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二、写作素材积累的方法
作文素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另一类是课外的阅读材料。
(一)教科书中的阅读素材
对于这类素材,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新运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课本中的材料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对于教科书中的素材,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积累:
1.照单全收
即根据文章的中心,直接将课本中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因为私下情同父子之“义”而有违军令如山之“大道”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失街亭》);反面的有项伯因为要报答张良救命之恩的“小义”而私自通风报信,结果妨碍了项羽原计划攻打刘邦、一战称帝的“大道”等等。除此之外,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为小义放走曹操,有违蜀希望统一天下之大道”“刘备为桃园小义而不听劝阻、仓促伐吴,结果落得火烧连营七百里,使蜀实力大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蜀攻取的脚步”等反面素材。因为这些素材都是典型而且生动的,所以这种方法运用起来不仅简便而且高效,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概括和分析。这种方法可运用于议论文的写作。
2.变向行驶
课本中叙述的事件都是按一定的方向向前推进的,也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结局。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向,将事情按照我们设定的方向重新向前推进,那么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却又正是我们作文观点所需要的。这就是由课文内容“变向行驶”而得到的作文素材。
3.旁逸斜出
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它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白点”,如果我们尊重课文并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并适当加以联想和想象,由课文中的某一个“点”向外延伸,使原本比较单薄的内容变得比较丰满,或使课文原本的“点到为止”变成“有血有肉”,这不失为写作时从课本中选取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文的写作。
4.反弹琵琶
这种方法主要适合于议论性文章。对课本中有关的人物、人物的行为、叙述的事件等等,众人都从某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去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够多作一点反思,换一种眼光或者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可以得到不同、甚至全新的结论,这就是作文素材选取过程中的“反弹琵琶”。这种选材的方法,可以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作文材料新颖而不落俗套。同时,又可以彰显自己独特的思维,可谓一箭数雕。
以上四点是作文从课本中攫取素材的有效途径,学会并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写作材料贫乏的困境。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绝对不能“戏说”课文,不能出现像有些同学改编朱自清的《背影》而变成“父亲越过铁路去买橘子而违反了交通规则被罚款”这样的现象,反而弄巧成拙。
(二)课外的阅读素材
课外的阅读材料丰富多彩,许多优秀的素材如果能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去,将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素材都可以为我所用。笔者在选择课外写作素材时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关注细节
真挚的情感往往来自精彩的细节。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所以选择作文素材时要对其适当加工、组合和提炼,选择那些能触及自己灵魂的动情点——细节并加以描绘,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比如某年的一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其中对于祖父祖母的描写就借鉴了丁立梅散文《你在就心安》中“两个人,不过隔着一屋远的距离,祖母却每隔十来分钟,要大着声唤一声祖父。‘老头子!’祖母这样唤。有时祖父听见了,会应一声‘哎’。祖母笑,仍旧低了头,做她的针线活。有时祖父不应,祖母就会急,迈着细碎的步,走出门去看,看到祖父好好的,正在太阳下打着盹呢。”的细节描写,用一喊一答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老人之间的夫妻情深,其情真挚感人。从这篇作文中也可以看出往往打动读者的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恰是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细节。所以,我们在寻找素材时应该多多关注细节。
2.避免陈旧
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中的素材由于年代等原因显得过于陈旧,这样的素材是不可取的。比如现当代散文中一些作家对于“知青下乡”等特定时代场景的刻画,虽然有的素材也极富感染力,但由于时代的层层阻隔,并不能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里,否则就会使作文失去真实性。
另外也要注意选择的素材是否新颖,比如要寻找通过衣食住行来展示时代变迁主题的素材,很多人往往会对自己家从祖辈至今餐桌上食物的变化进行刻板的描摹,显得无聊且没有新意。而有的作文素材会提供很新颖的角度,比如通过祖父使用的“烟斗”的变化来体现时代变化,这种立意就比单纯地就衣食住行的某一方面笼统地描述新奇得多,也更容易吸引读者。
3.着眼热点
一些报刊杂志上社会热点的话题也是写作的好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多关注。2009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就十分贴近当时的社会热点“生态”问题,如果学生可以较早关注,就不至于在写作时无物可写。教师在平时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考《南方周末》《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时事政治。但是在选择素材时也要切忌态度过于偏激或涉及敏感问题。
三、写作素材运用的技巧
素材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运用作文素材的方法:
(一)直接引用
就是对写作素材进行直接引用,可以使之成为文章的观点,也可以作为论证的材料。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利于操作。运用得体的关键在于准确,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整体立意一致。
(二)精选叠加
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但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组织成文,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在组合时,我们也要注意运用技巧,比如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思路清晰;也可以由近到远,逐步展开;也可以由主到次,突出重点。语言排列顺序要合理。通过相同素材的共同特质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增加文章的气势。
(三)理例结合
作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说理,就容易令人生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各种和文章主题相关的素材,通过一些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情去揭示深奥的哲理,这样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多姿,具有说服力,读起来也真实可感。
江英喆,江苏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