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211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将面临各种更加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大自然对人类无限掠夺的报复和对人类生存能力的挑战,更多的则来自人类自身发展带来的残酷的竞争。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主题,而改革创新则将成为人类不断强大繁盛的最有力的举措。
  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刻舟求剑式的追求和守株待兔式的享成,都将导致落后直至灭亡。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成了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的行为意识的状况。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先准备一桶水”,这不只是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且更是指要具备全新的思想意识和较高的思想素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创新的萌芽必须有适宜创新的土壤,这片土壤就是教育的环境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眼光。如果没有这片土壤,或没有肥沃的土质,那就不可能存在创新意识的萌芽,即使出现也只能夭折于摇篮之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神话永远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
  
  一、教师要懂得“创新”的哲学理念和美学意义
  
  必须明白,这里的“创新”是那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类繁荣的思想和行为,决不是表面意义上的“花样翻新”和可以得立异标新,更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和妄想。不时有人提出过制造“永动机”的宏伟规划吗?表面看来,这真是一个大胆而新奇的设想,但由于它不符合科学原理,最终只能成为千古笑柄。
  如果一个学生在回答“雪化了之后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其答案不是“标准答案”规定的“泥水”,而是“春天”,那么我们应当为他新颖独到而合理形象的回答喝彩,因为这个答案不知合乎客观实际而且十分生动传神。还有诸如“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牺牲品”,“杀害祥林嫂的直接凶手不是鲁四老爷而是柳妈”之类的见解,具有独到的眼光,因为是经过了推理分析,具有合理而新颖的因素,所以应当加以肯定。
  相反,如果学生把“天上的云彩像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定为“黄瓜”,我们就不以为然了。因为“黄瓜”和“云朵”两事物间本无客观的必然的形似性(如果说有,那也只是某一时刻的某一方面相似),只是一种偶然的仿佛,而用偶然代替必然,就不合辩证法则了。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不是不切实际,不是天马行空。
  一个教师的鉴别力不仅表现在对学生劳动成果是与非的判断上,更多的表现在对好与坏的区分上、新与旧的甄别上。如果一个教师的能力仅仅局限于对着标准答案或某些早就规定好的规范作标志、给分数,而不能灵活判断学生的答案好与不好、是否有创新思想,那就会极大的限制学生的思维,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断送学生的大好前程。
  不仅如此,“新”应属于美学范畴。美学家认为,一切事物,只要是“真”的和“善”的,则一定是“美”的。创新意识和行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合乎科学发展规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和高度繁荣,因而使美的。一个教师缺乏这种审美水平,自然不可能发现美,当然更不可能引导学生创造美。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现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新事物新思想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只是满足现状,只是停留在原有的学业水平和认识水平上,不思进取,当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教育心理学,学习哲学,学习辩证法,学习美学理论……我们这样广博地学习,并不是想要成为一个博学家,只是为了借“它山之石”攻自己之“玉”,为了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不学习,则无以进步;不努力,则无以发展;不创新,则无以生存。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
  
  三,要有强烈的热情和责任心
  
  强烈的热情和责任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言,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白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甚至于对此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就不可能有创新或鼓励创新的行为。而责任心则来自一个教师对自身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来自对所从事事业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紧迫感、使命感,以及立志为民族繁荣大业奋斗不息的赤诚之心。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在教育部200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占祥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要以“以民族的复兴为着眼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用我们创造性的教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只有 我们能换一双眼看问题,换一副脑子思考问题,换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与学才会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求新的冲动,才会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发展。
  也只有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并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舍弃一些以浪费大多数学生智力资源为代价的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才可能避免学生的一个新想法、一个新点子和一个假说湮没在我们的教鞭之下。
  总而言之,教师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关键。教师拥有的眼光、思想是主要影响的因素。只有让教师的意识和行为浸透了创新因子,才能使学生创新思想发展起来。
  (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同学问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
期刊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初二年级思想 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社会发展常识。它是一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传统课程。在教学中如 果能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矛盾分析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矛盾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和
期刊
在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  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定理、定义、公式等),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造
期刊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也势在必行。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为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与思考初中思想政治课。  第一,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  现在的青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党中央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各级教育部门的中心工作。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点收获。现将笔者的做法和体会作成此文,以求教于广大教育专家。  第一、加大改革课堂教学的力度,切实加强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它同样为实施素质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策略之一。情感策略包括动机、兴趣、情意、学习方法、意志、合作和个体发展策略。情感策略的运用,既有利于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教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更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搞好初中政治教学。下面就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请指正。 
期刊
一、着眼学生发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改变单纯的教材学习,把教材作为学习的蓝本。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
期刊
课堂互动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倍受英语教师及英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有的教育专家指出,课程的进展及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其外语教学。  根据交际法教学理论,教师提问应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形成课堂从静到动的根本转变。研究者们认为教师提问方式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好的提问能够引起并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
期刊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了解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抓住设疑与释疑这两个环节,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