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采用的较多的组织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有充分地机会发表意见,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实践应用中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在小组学习中只充当“听众”,不能参与其中;有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小组学习时,老师不能时时提醒,学习效率低;还有的学生对组内形成的見解不能够进行整理……鉴于以上的种种情况,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成为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要探索的问题。
一、建立规则,明确个人责任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的最多的学习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一些较好的学生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使得其他程度较差的同学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部分同学展示自己口语才能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回到了被动地学习的老路上了。针对这一现象,帮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尤为重要:老师要统筹班级内的所有学生,根据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并安排学生做好讨论记录,保证人人参与,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其他组员对其进行补充。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组织小组讨论时,我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试着说一说受感动的原因,在书中简单批注,准备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2、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读自己所画的句子,并说出受感动的理由,其他成员可以给予补充。注意对组内同学的意见进行记录和整理。3、讨论结束后,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这样建立了讨论的规则,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
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形成期,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不同,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鼓舞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学生在文章结尾处,孩子跳水获救了,学生似乎刚刚感到松了一口气,我马上追问学生:“跳水是最好的方法吗?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人提出各种假设,又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危机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迫孩子跳水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学生在读书中,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有所感悟,形成独特见解,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构建充满乐趣的动态课堂
小学生的直观行动思维占优势,他们天性活泼好动,乐于边玩边学习,边玩边思考,边玩边创新。因此,创新教育的课堂,就必须是动态的,充满乐趣的,就应该成为学生释放天性的自由空间。一位老师执教《云房子》,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便让孩子们绘画的就动笔画“云房子”,爱玩积木的就动手拼“云房子”,爱做手工的就用纸折“云房子”……还可以几个人合作,用自己的身体搭建“云房子”。学生全体参与,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造”出来的“云房子”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再让学生夸一夸自己造的“云房子”。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夸自己的“云房子”漂亮的,有夸自己的“云房子”造得多的,更多的则是把“云房子”想象成他们喜爱的动物、植物、建筑物……教师还趁热打铁地让学生戴上小鸟头饰,你到我的“云房子”里来做客,我到你的“云房子”里去玩耍。总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把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地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四、学会倾听别人意见
小组合作学习,既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倾听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把其它同学的意见与自我的意见做比较,并给予补充;只有认真倾听,才能综合归纳组员提出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集体意见。在教学《飞夺沪定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在那样不利的条件下,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要求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并与自己的见解做比较,想想组员的说法是否有道理,找出他人发言的漏洞,进行补充或反驳。这样,学生认真听,各抒己见,很快达成共识,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
五、在汇报中体现合作意识
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小组讨论后的全班交流中,习惯说:“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学生习惯回答说:“我认为怎么怎么样。”在汇报交流中并没有体现小组合作的意识。老师要在班级逐步培养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习惯,让学生代表小组发表看法,在汇报中体现合作意识。我在教学中喜欢说:“那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同样,小组“代言人”也回答:“我们小组觉得如何如何。”这样既能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又能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六、汇报交流采取多种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不应该成为公开课上教师设计的花架子,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几个或十几个善于发言的孩子,要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因此,我们的汇报交流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先写下自己的想法,再说出来;学生提问,指生解答;推荐同学、朋友汇报等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汇报,得到锻炼。我在实践中发现,当学生指生回答问题时,多是选择自己的好友,虽然有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但是,语文课上,却经常看到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
七、合作学习中,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评价越来越重要。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的鼓励,如“很好”、“很精彩”,教师应站在比学生高一层的程度上来引导学生,既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要引导学生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小组讨论时,老师要融入学生,给予评价、点拨,汇报交流时,老师要居高临下,适时引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进取精神、探索能力大有好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争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建立规则,明确个人责任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的最多的学习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一些较好的学生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使得其他程度较差的同学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部分同学展示自己口语才能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回到了被动地学习的老路上了。针对这一现象,帮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尤为重要:老师要统筹班级内的所有学生,根据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并安排学生做好讨论记录,保证人人参与,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其他组员对其进行补充。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组织小组讨论时,我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试着说一说受感动的原因,在书中简单批注,准备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2、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读自己所画的句子,并说出受感动的理由,其他成员可以给予补充。注意对组内同学的意见进行记录和整理。3、讨论结束后,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这样建立了讨论的规则,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
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形成期,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不同,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鼓舞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学生在文章结尾处,孩子跳水获救了,学生似乎刚刚感到松了一口气,我马上追问学生:“跳水是最好的方法吗?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人提出各种假设,又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危机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迫孩子跳水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学生在读书中,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有所感悟,形成独特见解,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构建充满乐趣的动态课堂
小学生的直观行动思维占优势,他们天性活泼好动,乐于边玩边学习,边玩边思考,边玩边创新。因此,创新教育的课堂,就必须是动态的,充满乐趣的,就应该成为学生释放天性的自由空间。一位老师执教《云房子》,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便让孩子们绘画的就动笔画“云房子”,爱玩积木的就动手拼“云房子”,爱做手工的就用纸折“云房子”……还可以几个人合作,用自己的身体搭建“云房子”。学生全体参与,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造”出来的“云房子”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再让学生夸一夸自己造的“云房子”。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夸自己的“云房子”漂亮的,有夸自己的“云房子”造得多的,更多的则是把“云房子”想象成他们喜爱的动物、植物、建筑物……教师还趁热打铁地让学生戴上小鸟头饰,你到我的“云房子”里来做客,我到你的“云房子”里去玩耍。总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把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地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四、学会倾听别人意见
小组合作学习,既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倾听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把其它同学的意见与自我的意见做比较,并给予补充;只有认真倾听,才能综合归纳组员提出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集体意见。在教学《飞夺沪定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在那样不利的条件下,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要求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并与自己的见解做比较,想想组员的说法是否有道理,找出他人发言的漏洞,进行补充或反驳。这样,学生认真听,各抒己见,很快达成共识,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
五、在汇报中体现合作意识
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小组讨论后的全班交流中,习惯说:“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学生习惯回答说:“我认为怎么怎么样。”在汇报交流中并没有体现小组合作的意识。老师要在班级逐步培养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习惯,让学生代表小组发表看法,在汇报中体现合作意识。我在教学中喜欢说:“那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同样,小组“代言人”也回答:“我们小组觉得如何如何。”这样既能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又能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六、汇报交流采取多种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不应该成为公开课上教师设计的花架子,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几个或十几个善于发言的孩子,要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因此,我们的汇报交流应采取多种形式,如:先写下自己的想法,再说出来;学生提问,指生解答;推荐同学、朋友汇报等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汇报,得到锻炼。我在实践中发现,当学生指生回答问题时,多是选择自己的好友,虽然有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但是,语文课上,却经常看到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
七、合作学习中,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评价越来越重要。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的鼓励,如“很好”、“很精彩”,教师应站在比学生高一层的程度上来引导学生,既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要引导学生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小组讨论时,老师要融入学生,给予评价、点拨,汇报交流时,老师要居高临下,适时引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进取精神、探索能力大有好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争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