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语文教学”三论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2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解读“苏派语文教学”。执中性、清简性特征是其本体性个性特征。认识“苏派语文教学”,不宜过于清晰精准,不宜囿于自我,也不宜过于简单线性。未来的“苏派语文教学”,一应远离功利应试,二必主动融通创新,三须强化整体构建,四要注重实证研究,五该关注教育技术的改变与影响。
  关键词:“苏派语文教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18-03
  一、“苏派语文教学”的本体论
  执中性特征是“苏派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个性特征之一。苏派语文教学核心人物,观点多执中,几乎不偏激。鲜见锐利,却不乏睿智。屠锦红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研究学派审理》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上海学派”学术主张纷呈,“湖南学派”提高了理论层次,“北京学派”显示出鲜活的时代气息,“江苏学派”严谨求实……[1]虽则其他学派未必会因其活跃而引发偏激,但相比较而言,“江苏学派”因其严谨求实而更添一份执中沉稳。以顾黄初先生为例,他既注意借鉴杜威、布鲁纳、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外国教育家的理论,更着力挖掘本民族传统的精华;既注意研究孔子、荀子、朱熹等古代教育家的思想,更积极梳理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胡适、梁启超、朱自清、王森然,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教育理论;既努力构建语文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又认真分析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代娜等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他的语文教学理论丰富,在一个难免有些喧哗与骚动的年代里,他立论执中辩证,不标新立异,不吸引眼球,却并不影响先生的理论具有常青树一般的生命力。再以“苏派语文教学”继任者为例,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祝禧老师的“文化语文”、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等等,皆思虑平实,不特异,不偏激,不为引人注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然在实践中都自成体系,各有所获。
  清简性特征也是“苏派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个性特征之一。清简,是“祛魅归真”。“祛魅”,就是将语文教学中的花里胡哨、故作姿态的成分剔除;归真,是回归到教学的本真,尊重教与学的规律,探求作为家常便饭的可以复制的“常态课”。“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苏派语文教学”显然更重于前者。江苏特级教师黄厚江提出,凡是复杂的课都不是好课,好课都是简单的。课堂的“清简”,就是“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教学效果实实在在”。苏派语文名师薛法根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特级教师王栋生所倡导的“反作文”就是回到作文的本真,尊重写作的规律去自由写作,率性写作,真诚写作。特级教师孙金华说过一个标准,“清简”理念凸显其中,值得借鉴:(1)目标简明;(2)结构简单;(3)方法朴实;(4)教师省力;(5)学生卖力。“清简”之风,无疑已经成为“苏派语文教学”核心人物的共性追求。
  二、“苏派语文教学”的认识论
  从认识论的视域考量,“苏派语文教学”具有模糊性。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语文教学的过程变化、学生认知的过程变化,都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模糊性不可避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者、特级教师洪宗礼说过,“知、情、行、意结合就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了语文作为模糊科学必须多要素相互渗透的特点。”这从侧面支持了语文教学认识论上宜有模糊眼光。由此,探究“苏派语文教学”本质特征的眼光,亦宜以大体、模糊为基础,不宜苛求细分、精确甚至量化、格式化。“风格”“个性”的内涵,本身也偏于抽象,加之语文学科的情感性、艺术性等难于具体描述的特征,使得“苏派语文教学”的风格,令人易于感觉到它的存在,却难于描述它的细微。“草色遥看近却无”,倒是很适合用来描述这种有趣的为难情状。
  笔者认为也不宜囿于自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江苏教育人要跳出江苏看“苏派”。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江苏人自己看“苏派语文教学”的风格,何不跳脱自我,看看全国诸多语文教学流派,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看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偏重于地域的角度,把全国诸多语文教学流派作一个不甚严密的概括,影响力比较大的有:(1)情感派。以于漪、欧阳代娜为代表,特点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塑造心灵的作用。影响区域主要在上海、辽宁等地,代表作是于漪的《语文教苑耕耘录》。(2)导读派。以钱梦龙、蔡澄清为代表,特点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影响区域主要在上海、安徽、四川诸省,代表作是钱梦龙的《导读的艺术》。(3)思维派。以宁鸿彬为代表,特点是用创造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影响区域主要是北京、河南等省市,代表作是宁鸿彬的《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育》《宁鸿彬文选》。(4)管理派。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特点是将控制论、管理学运用于语文教育,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影响区域是辽宁、江西、广西多省,代表作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文选》。(5)语感派。以洪镇涛为代表。特点是重视语感训练,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学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影响区域是湖北,代表作是洪镇涛的《教改弄潮》,等等。[2]江苏教育人,能否在跳出江苏看“苏派”的眼光里,观照别人,看清自我?
  笔者认为还不宜过于简单线性。看“苏派语文教学”,还要有历史、文化的眼界。文化是一种长期积累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东西,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一定是辅助性的,不是决定性的。不过,在各种其他因素相当的条件下,辅助因素也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近代的中国,救亡图存、自强独立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教育。今日之“苏派语文教学”,当代历史对它的影响要甚于近代史。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确立科教强省的战略,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积极鼓励教育创新,大力提倡教学改革实验,“苏派语文教学”也时时处于各种重大的时代风潮影响下,接受时代气息的不断烘托与推进,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积淀,不难发现它有大量与现时代主旋律共振的关键音符。认识“苏派语文教学”,也不能疏忽作为地域文化宏大背景的江南文化对江苏的涵养。文化地理意义上的江南,包括了今日江苏长江两岸的大部。从南唐到南宋,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包含了六朝南京的绮丽和悲情,唐代扬州的繁荣与奢华,更有着西湖的美丽与温柔。延至明清,江南地理核心区经济文化,日益显出了特有的秀丽、精致、细腻、悲意、清润、内敛、深远、朦胧……江南区域文化生态,以其精致、内敛等范式,日日影响着包括江苏在内的一方水土,包括这方水土上的教育气质。在语文教坛流派纷起的新时期,“苏派语文教学”的自觉、自立应运而生,反映的其实也正是后江南时期,以江浙沪为主体的江南区域改革开放、争先进位的区域新文化气质对江苏教育人的真实熏染。“苏派语文教学”的勤勉、开放、精致、灵巧等气质,与区域文化气质有高度的关联。
其他文献
短跑运动员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腿部肌肉群的速度-力量水平。本文将就如何发展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能力展开探讨。
摘要: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向经济社会输送各方面人才。职业院校美术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应与市场对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設实践教学内容,寻求实践教学新途径,才能使职业院校美术专业人才就业更具竞争力。  关键词:实践性;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价值回归;实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54-03   “职业学校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吴神译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我国进入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全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高师音乐教学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树立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改革课程设置,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应该把时事教育纳入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时事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目前,高职院校的时事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成立班子,完善团
晚唐诗人方干生卒年考辨熊飞晚唐著名诗人方干,人称“玄英先生”,在当时和后世诗坛均有较大影响,孙《传》云:“先生为诗,高坚峻拔。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鼍于众响。咸通、乾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的重大变革。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内容及当前职教体系构建的试点实践可窥见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利于把握职教改革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政策;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92-04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背景 
目前,全国各地已基本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公司联合编写的高级中学新教材.新教材以话题为核心,以话语功能为主线,以语言结构为辅线设计编写,突出语言的交际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语音时有两个难关:一是难于读准本地方言中没有的音素,一是难于分辨常用汉字在普通话中的不同读音。前一个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就某一个方言来说,它
体音美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具有创造性、艺术性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鄂南地区部分学校的调查,研究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如何加强体音美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