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新月异发展的科技,学校教育在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具备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堂中进行音乐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一个自己发现、探索音乐的空间与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愉快学习,主动发展。实践证明,音乐学习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地凸现,音乐也才会焕发出它所特有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联想主动探究
音乐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能随着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二年级音乐课《大树妈妈》是一首优美、亲切的歌曲,表达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关怀与爱护。由于歌曲的音调很高,学生唱出的音偏低,总也唱不好。于是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棵大树图片,并以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聆听音乐并启发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给小鸟安一个家,想一想,鸟巢是建在高处好还是低处好?”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这个说高处好,那个说低处好,互不相让。这时有一个同学高声说:“我认为把鸟巢建在高处好,因为那样更安全,更能很好的保护小鸟。好,让我们用高位置的声音给小鸟搭建一个家,看谁的家建的最高、最牢固。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一下子把音唱准了。但是接下来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过分关注音准,学生气息过猛,导致声音很硬,发燥。于是我问:“歌曲的最后一句唱道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小鸟为什么会睡着呢?”因为大树妈妈摇着摇篮,小鸟感觉很舒服就睡着了,学生回答。“回想一下你躺在妈妈怀里,妈妈摇你入睡时动作是怎样的?”“轻柔的,安静的”学生回答。“让我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轻柔的动作哄小鸟睡觉吧”。由于学生都有过被妈妈哄着睡觉的生活经历,所以再次演唱时能够用轻柔、有位置的假声来加以表现,亲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明确目标,激发意识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我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取向的进行学习。自学提示是教师通过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抓住教材重、难点、关键及相互联系精心设计,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明确“自学”什么?怎样自学?自学提示不仅是学生自学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自学提示的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
例如,在进行欣赏教学《森林狂想曲》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步聆听感受,学生听后对乐曲的速度、情绪、以及出现的动物的叫声等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我让学生有问题指向的二听音乐: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对于这些声音你了解多少?由于有了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更专注,聆听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其中一段旋律是由笛子演奏的,笛子是一种吹奏乐器,音色清脆、悦耳;有的说我听到了小提琴演奏的声音了,音色悠扬,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的说我也听到了一种弦乐声音,但他不像是弦乐家族中的任何一种乐器,音色有一点浑厚。有的说我记住了其中的一段旋律,我给大家哼唱一下,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学生不约而同哼唱出了旋律。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不但对这首乐曲的三种主要演奏乐器曲笛、小提琴、吉他的音色准确的掌握了,并且辨析出了乐曲由三个不同主题乐段组成。
三、启发调控,培养探究思考能力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引导
音乐中的探究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以引路、诱导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条件,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探索、发现、感知、理解、创造音乐。使学生在提问、探究、解答的过程中与音乐进行碰撞、交流,又在碰撞交流中将知识内化,将情感升华。
例如,三年级音乐课《鹰》一课,由于学生初步接触二声部合唱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把难点分散,让知识成阶梯状进行。我先出示一段两个声部的旋律,从学生们质疑的眼神中我知道了他们看不懂。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段一个声部的旋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并唱准了旋律,我把两段旋律同时出示进行对比,学生恍然大悟。
(二)提供探究发现的空间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探究”这一要点,提供各种探究机会,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将“探究学习”切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鉴赏、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多方面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空间。
例如,在《田野在召唤》的歌曲教学中,在学生不知道歌曲题目的情况下,让学生直接听音乐,听完后,学生们纷纷说起了音乐带给自己的感觉:“我觉得歌曲很欢快活泼。”“我听了后心情很舒畅。”“我觉得歌曲是童声演唱的。”“歌曲是二拍子的。”“不对,应该是四拍子的,”有人质疑。“歌曲的演唱形式是齐唱。”“不对,我觉得是合唱,”又有人质疑。到底谁对呢?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对音乐的发现也更多了,“应该是四拍子的,好像是弱起的节奏。”“这是一首合唱歌曲。”“我好像听到了田野在召唤我。”“我好想去郊游”“田野实在太美了。”…… 由此可知,只有让学生“多听”,学生才会“多发现”“多创造”。
学生在课堂上愿说愿问、乐探乐究、善于发现,为音乐课堂注入了生命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益处。这就要求教師要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情感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学习的发现者。
一、创设情境,引发联想主动探究
音乐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能随着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二年级音乐课《大树妈妈》是一首优美、亲切的歌曲,表达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关怀与爱护。由于歌曲的音调很高,学生唱出的音偏低,总也唱不好。于是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棵大树图片,并以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聆听音乐并启发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给小鸟安一个家,想一想,鸟巢是建在高处好还是低处好?”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这个说高处好,那个说低处好,互不相让。这时有一个同学高声说:“我认为把鸟巢建在高处好,因为那样更安全,更能很好的保护小鸟。好,让我们用高位置的声音给小鸟搭建一个家,看谁的家建的最高、最牢固。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一下子把音唱准了。但是接下来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过分关注音准,学生气息过猛,导致声音很硬,发燥。于是我问:“歌曲的最后一句唱道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小鸟为什么会睡着呢?”因为大树妈妈摇着摇篮,小鸟感觉很舒服就睡着了,学生回答。“回想一下你躺在妈妈怀里,妈妈摇你入睡时动作是怎样的?”“轻柔的,安静的”学生回答。“让我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轻柔的动作哄小鸟睡觉吧”。由于学生都有过被妈妈哄着睡觉的生活经历,所以再次演唱时能够用轻柔、有位置的假声来加以表现,亲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明确目标,激发意识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我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取向的进行学习。自学提示是教师通过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抓住教材重、难点、关键及相互联系精心设计,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明确“自学”什么?怎样自学?自学提示不仅是学生自学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自学提示的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
例如,在进行欣赏教学《森林狂想曲》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初步聆听感受,学生听后对乐曲的速度、情绪、以及出现的动物的叫声等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我让学生有问题指向的二听音乐: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对于这些声音你了解多少?由于有了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更专注,聆听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其中一段旋律是由笛子演奏的,笛子是一种吹奏乐器,音色清脆、悦耳;有的说我听到了小提琴演奏的声音了,音色悠扬,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的说我也听到了一种弦乐声音,但他不像是弦乐家族中的任何一种乐器,音色有一点浑厚。有的说我记住了其中的一段旋律,我给大家哼唱一下,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学生不约而同哼唱出了旋律。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不但对这首乐曲的三种主要演奏乐器曲笛、小提琴、吉他的音色准确的掌握了,并且辨析出了乐曲由三个不同主题乐段组成。
三、启发调控,培养探究思考能力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引导
音乐中的探究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以引路、诱导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条件,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探索、发现、感知、理解、创造音乐。使学生在提问、探究、解答的过程中与音乐进行碰撞、交流,又在碰撞交流中将知识内化,将情感升华。
例如,三年级音乐课《鹰》一课,由于学生初步接触二声部合唱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把难点分散,让知识成阶梯状进行。我先出示一段两个声部的旋律,从学生们质疑的眼神中我知道了他们看不懂。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段一个声部的旋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并唱准了旋律,我把两段旋律同时出示进行对比,学生恍然大悟。
(二)提供探究发现的空间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探究”这一要点,提供各种探究机会,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从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将“探究学习”切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鉴赏、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多方面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空间。
例如,在《田野在召唤》的歌曲教学中,在学生不知道歌曲题目的情况下,让学生直接听音乐,听完后,学生们纷纷说起了音乐带给自己的感觉:“我觉得歌曲很欢快活泼。”“我听了后心情很舒畅。”“我觉得歌曲是童声演唱的。”“歌曲是二拍子的。”“不对,应该是四拍子的,”有人质疑。“歌曲的演唱形式是齐唱。”“不对,我觉得是合唱,”又有人质疑。到底谁对呢?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对音乐的发现也更多了,“应该是四拍子的,好像是弱起的节奏。”“这是一首合唱歌曲。”“我好像听到了田野在召唤我。”“我好想去郊游”“田野实在太美了。”…… 由此可知,只有让学生“多听”,学生才会“多发现”“多创造”。
学生在课堂上愿说愿问、乐探乐究、善于发现,为音乐课堂注入了生命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益处。这就要求教師要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情感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音乐学习的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