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国第一长洞”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遵义探险队深入“中国第一长洞”——绥阳县双河溶洞探险,他们在阴暗、狭窄的洞道里匍匐前进,在垂直崖壁上绳降,甚至在洞内遭遇了诡异事件……不过,克服种种困难后,这个世界上天青石含量最丰富的洞穴终于展现出了壮丽奇观:异彩纷呈的石膏晶体,奇特的透明生物……
  十多分钟后,我们到达皮硝洞洞口,洞口十分高大,洞外左侧有帘状瀑布,从洞顶缓缓落下,起风时,吹起水丝拂过脸庞,感觉凉凉的。不过,与洞外截然不同的是,洞里异常干燥,地面上积满了褐黄色硝土,这些硝土一般都有几十厘米厚,最厚的地方甚至超过两米。硝土含硝,是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人曾在洞内采用土法炼硝,对洞穴地质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今依然可见当年炼硝留下来的坑洞。干燥的空气让硝土化为粉尘,即使大家的步伐很轻,也会扬起阵阵粉尘,十分刺鼻。
  就这样走了约1300米,我们在洞道左侧发现了一条支洞的入口。洞口狭小,需弯腰才能进入,所幸,穿过洞口后便能直起身子前行,但是,此时的洞道狭窄异常,仅容一人通过。此洞道的海拔略低,在涨水时节,地下水曾漫过地面,所以这里的空气和地面都十分湿润。曲折的洞道黑暗无比,即使把头灯调到最亮,也仅能照亮脚下的方寸之地,洞壁为青黑色的花岗岩,厚重、结实的岩面使洞内变得格外压抑,朝前方看去,青黑色的洞壁与浓重的黑暗迅速融为一体,仿佛瞬间变成了坚硬、冰冷的铁块,直压胸口,让人喘不过气来——对于习惯光明的人类来说,黑暗太容易摧毁他们的心理防线了。于是,我赶紧加快步伐,迫切地想要逃离,不管前方是悬崖、深渊,还是阿鼻地狱。然而,这样的逃离似乎漫无止境,我紧跟着前方队友,丝毫不敢拉开距离。
  随后,洞道突然变宽、变直,好像密封的盒子被拆开,头灯的光线一下子得到了释放,射向宽敞的四周,我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
  放眼望去,在青黑色的花岗岩石壁上,遍布着石膏晶体。石膏,为硫酸盐沉积物,是双河溶洞最主要的化学沉积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双河溶洞的上层洞穴内。这些晶体朝着不同的方向生长、发育,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一排排,由下到上,直抵洞顶。片片花瓣,泛出荧荧的青光,我以为是灰尘作怪,污染了花朵的洁白,正要表露内心的遗憾时,队友牧羊大哥和队长浩子却一脸兴奋地说:“这就是天青石矿啊,这个洞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天青石含量最丰富的洞穴。”天青石,是一种非金属稀有矿产,常与其他矿物共生。从皮硝洞形成至今,时间流转了几十万年,而天青石却与石膏相生、相伴,从未离弃。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钻进另一个洞口,继续深入。这时,洞道变得更加狭窄、低矮,人甚至不能直立行走。不久后,一扇小门挡住前行的路,这是一扇由钢筋条做成的小门,高约一米,我心生疑惑:在远离地面的阴森洞穴里,为什么会有一扇人造的小门?这是要挡住谁,又是要保护什么,心中不免忐忑起来。打开门进去后,洞道更加低矮,只能弓着身子慢慢前行,个别地方甚至需要取下背包,匍匐前进。空间促狭,静得疹人,大家头灯的微弱光芒时断时续,洞道变得更加阴森、恐怖——蜿蜒的洞道仿如通往炼狱之路,遥遥不可期。
  石膏洞:奇特的晶体和生物
  就在队友林霖仔细拍摄石膏晶体时,他忽然发现镜头里有不明物体在蠕动,微微一惊,赶紧移开相机……
  在阴暗、狭窄的洞道里,走了不到20分钟就豁然开朗起来,但这短短的时间,却漫长得让我觉得过了悠悠数年。在直起腰来的那一刻,身体不再被促狭所困囿,视线随即投向更远的地方,眼前的景象惊得我目瞪口呆,我忽然明白了一句话,“所有困难都是上帝化了妆的祝福”——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石膏洞用它那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石膏晶体欢迎我们。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膏洞,亿万年来,含有硫酸根离子的水流,沿着裂缝或岩面流动,在蒸发、毛细管等多重作用下,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石膏晶体:纤维状的细如发丝,结晶状的如堆砌的宝石,絮状的如飞舞的羽毛……有的晶体甚至不受地心引力束缚,自由地向四周卷曲生长,形成了“卷曲石”,卷曲石的中心是空的,质量非常轻,在洞内自然风的作用下,还能朝着各个方向偏移。这些石膏晶体玲珑剔透、洁白无瑕、银光闪烁,布满了整个洞壁,在洞中造就了一个童话般的洁白世界,让人叹为观止。   队友林霖此前从未进过洞穴,他沉醉在洞穴之美中,手捧相机专注拍照,不想错过任何一处美景。就在他仔细拍摄石膏晶体时,忽然发现镜头里有不明物体在蠕动,微微一惊,赶紧移开相机,才发现有一只小昆虫伏在晶体上,透明的身体与石膏融为了一体,若不是其缓慢移动,又怎么能发现它的存在呢?队长浩子说,这是生活在幽暗洞穴深处的班灶马,生于洞穴,亡于洞穴,终生不曾享受阳光的温暖和明亮。其实,不止是班灶马,在双河溶洞里还有不少活体生物。此前,科考专家已在洞里发现了透明钩虾、裸中盾蛛、小沟黔行步甲等奇特的洞穴生物,而在2016年4月,还在这里发现了“飞猫”——一种奇特的神秘物种,毛色暗红,双眼似猫,耳朵如兔,尾如松鼠,手臂张开时又有形似蝙蝠的翅膀。尽管从20世纪开始,就有人发现“飞猫”,但至今,科学家仍不能确定其独特外形的成因。
  两个多小时后,线路终于开辟出来,队友六如公子先下到中间的保护点,来协助从未绳降过的队友林霖和微距。微距打头阵,此前他曾有过几次入洞经历,却从未借助绳索下降过,此时,他先把安全锁扣在保护绳上,再一步步挪到岩壁边上,朝下看了一眼,便忍不住打了个寒战,迅速退了回来,紧紧抓住安全绳。曾经那么健谈的他,这会儿彻底不言不语了,在队长的指挥下,再次机械地做着动作,缓缓地移向下降点。
  下降点的下面是一段高达十几米的垂直崖壁,微距一阵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装好下降器,他眼睛死死盯着眼前的绳子,右手把绳拽得死死的,微弱的头灯光无力地照向底部,只能看见一点点幽幽的水光,周围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他的额头渗出细微的汗珠,脸色泛白,蹬着崖壁的小腿微微发抖,最终竟愣在原地,不知所措。队长赶紧提醒他,“屁股向后坐,绝对相信绳子,让整个人挂在绳子上,脚部不要再用力”。可是紧张的他,竟一点也听不到队长的声音,所有人都直愣愣地看着他,几分钟后,他才缓过神来,开始慢慢下降,隐入了黑暗中。
  轮到我时,看着石壁上的横切点,我心里打起了鼓,从这到下降点有三四米的距离,对我来说,简直是天路——我讨厌那种双手扣石壁,脚下没有着地点的感觉,再加上长年户外,胆子竟越走越小。在横切第三个点时,我伸手怎么也够不着下一个锚点,脚下仅是不到半个手掌大的落脚点。我的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脑海里全是坠下去的念头,手上竟使不出一点力气。就在这时,在一旁协助的队长,赶紧过来伸出有力的手掌,将我顺势拉到了下降点,看着脚下无边的黑暗,我仍心有余悸。
  落水洞:频发的诡异事件
  在队友雅克下降时,队长浩子用手机为他拍照,竟发现镜头里有一圈白色光点将他团团环绕住,待移开手机,光点又消失不见了,反复几次,都是如此……
  继续前行不远,就到了洞里落差最大的一个落水洞了。曾经有河水流至此处,在岩壁上形成瀑布,瀑布的水沉积在底部形成水潭,水潭中的水再缓慢地流入地底,便形成了这个落水洞,而我们所在位置距离落水洞底部十来米,需要再次绳降。如今,河流与瀑布早已不见,而落水洞底部冰冷的潭水,却在头灯的照射下发出幽灵般的绿光,散发出阴森、恐怖的死亡气息。实际上,这里就曾经吞噬过一条生命。2015年,一支洞穴探险队深入这里探险,其中一名资深队员不幸丧命。有人说,他是为了潜入潭底捡掉入水中的头灯而溺亡的;也有人说,是因为队友遇险,他伸手援助而意外坠亡。然而,我们都觉得他的不幸遇难太过于诡异,对于一个资深探洞者来说,这里并不算高,而且潭水也不深,都不足以致命。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他的队友们三缄其口,从不对外提起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突然感到一阵凉意,朝下看去,这潭水绿得发黑,好像魔鬼张开的“血盆大口”,随时准备吞噬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等我装好下降器下降时,我竟不敢回头看那幽深的水面,我的右手紧拽绳尾,左手抓住下降器的手柄,却突然无法扳动,整个人悬在半空中不能动弹——恐惧再次袭来。愣了几秒,定睛看到队友们一张张亲切的脸,一阵寒意从身上退去,我缓过神、定下心来,而手柄在这时又神奇般地正常了,我最终顺利地下降到了底部。
  然而,随后又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在队友雅克下降时,队长浩子用手机为他拍照,竟发现镜头里有一圈白色光点将他团团环绕住,待移开手机,光点又消失不见了,反复几次,都是如此。大家害怕吓着雅克,都屏息愣在原地不敢声张,直到雅克顺利落地才长舒一口气。在阴森森的洞穴里,发生了如此诡异的事件,让大家惊骇不已。而作为队里唯一的女队员,阵阵寒气更是由心而生,头皮发麻,顾不得太多,赶紧催促大家尽快前行。幸好,前方不远就是洞口,看到高高的洞口透进来缕缕阳光,心忽然释然,我们终于重返“人间”……
其他文献
每到春天,浙江第一高峰黄茅尖就会演绎“杜鹃花似海,高山留异香”的烂漫情景。而在浙江第二高峰百山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全球绝无仅有的那几株百山祖冷杉。  明朝时,庆元矿冶兴盛,被称为“银都”。为了加强对银矿的控制,明政府派出大量宦官进驻各地督查开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每一块矿石,都浸透着矿工们的血汗。  庆元保存有中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这里也是瓯江、闽江和福安江的发源地,庞大的水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山中有佛,佛中有山……”全世界能在700米的低海拔山区见到佛光的地方,唯有佛头山。  在明清时期,恩阳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水运相当发达,可上通南江,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靠。  雾从山谷中涌起,轻轻缠绕峰林之间,一些山头瞬间变成了神话世界里的“悬浮山”,“光”与“雾”最美的结合,莫过于此……  诺水河沿线可谓山山有洞,洞中有洞,这些溶洞或临清溪
▲在发明“烧酒(白酒)”以前,中国古代的酒主要采用发酵的方法做压榨酒,最基本的流程有淘米、烫米、蒸煮、摊冷、加曲几个步骤,酒酿好之后,酒液和酒糟混在一起,故在饮用时需要“筛酒”。  众所周知,湖南的简称是“湘”,但湖南各地的土语,却不全属于“湘方言”。湖南北部有一片面积很大的西南官话区,与湖北的同类方言区连成一片;湖南东部的条形地带与邻省江西一样,属于赣方言分布区;而湖南南部则分布着至今无法归类的
海格特公墓现有5.2万多块墓碑,埋葬着16.7万名故人,众多名人也长眠于此,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就是其中之一。  1967年,不明鬼怪再次现身,在海格特公墓内袭击两名祭奠先人的少女,其中一个女孩的脖子上,还留下了两道吸食鲜血的“牙印”……  吸血鬼猎人曼彻斯特拿出一根杨木做成的尖桩,插进尸体左侧的第七和第八根肋骨之间,随后念起驱魔咒语,墓穴忽然响起野兽般的低吼……  进入19世纪
庆元是世界香菇养殖技术的发源地,被誉为“香菇之乡”。随着香菇产业的发展,在菇民中还衍生出名为“香菇功夫”的菇民防身术和戏曲剧种“二都戏”。  除了香菇,被称作“高山鲍鱼”的田螺、用草木灰浸泡制成的黄、用鼠曲草与糯米浆混合烙成的薄饼社等庆元美食,都会让人流连忘返。  在庆元,三堆迎神节是可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要节日。节日上,传统的百事吉立体剪纸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在过去,当地的女子都以剪得一手好的百事
果洛,也许是地球上所剩无几的雪山秘境之一。  当无数热爱生活的人,前仆后继地前往藏地“放逐心灵”之后,雪域高原的大多数地方逐渐变得熙熙攘攘了,但同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果洛,却依然静谧空旷,人烟稀少——当西藏越来越喧嚣,果洛或许可以成为人们的另一个寄托心灵之所在。  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青藏高原的腹地,也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在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阿尼玛卿山逶迤境北,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漆雕是一门古老、复杂的技艺,在古代,漆雕作品一直是皇室贵族家中的陈列品,而漆雕作为姓氏,就与这门技艺息息相关。  据考证,漆雕最早是油漆装饰工的古称,其中便有人以这门职业的名称为姓,自称为“漆雕氏”。这些漆雕氏凭借精湛的技术受聘于各地的王公贵族,漆雕氏也因此分散到了各地。  此外,漆雕姓還被认为源自姬姓,是西周时期吴国的第一位君主吴太伯的后裔。相传,在吴太伯的后代中有一个名叫“漆
明朝皇帝多“奇葩”,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他放荡不羁好自由,不爱皇宫爱市井,曾在宫里自扮商人,喊价叫卖;还沉迷于游乐酒色,宠幸太监……但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昏君”,却能在弹指之间诛刘瑾、改革江南赋税、强化市舶司职能,甚至亲征北伐,打败蒙古小王子。不仅如此,朱厚照天赋异禀,精通佛教、伊斯兰教,还是第一位会说西欧语言的中国皇帝。  看似劣迹斑斑的“昏君”,实则是一位被误解的个性皇帝。他虽在小
华莉丝·迪里是一名黑人超模,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原本是索马里沙漠中的牧羊女,5岁时被迫接受割礼,13岁逃婚出走沙漠,后来历尽艰辛成为超模。然而,相比模特的身份,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华莉丝在自传小说《沙漠之花》中说出的秘密:“我从两腿之间,看到那吉普赛女人正在做准备……她从一个旧旅行包里,找出一把破剃刀……我看不清刀的细节,然而,我能看到那破刀锯齿状边缘上干涸的血迹。她往刀上吐了点口水然后用衣服檫了擦……
澳洲伞蜥的颈部周围长着鳞状皱褶,在它们被激怒或求偶时就会张开,就像一把撑开的伞,可以助其短距离滑翔,迅速逃离危险。  交配季节,澳洲伞蜥展开颈部绚丽的“斗篷”,向心仪的雌性示爱,以得到交配的权利,交配成功后即各奔东西。  澳洲伞蜥的环境适应能力很不错,在长期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它们的性情不会再像在野外那样胆小而神经质,会变得温驯而活泼。  蜥蜴是地球的原住民之一,它们的祖先最早出现在2.5亿年前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