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马互市对华锐藏区的影响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s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锐藏区作为河西走廊门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古代茶马互市道路上的重要一站。这一地区的茶马互市贸易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从未间断,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积累和沉淀。这种密切的贸易往来形式也给华锐藏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并最终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及一定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
  [关键词]茶马互市;华锐藏区;贸易;丝绸之路
  一、华锐藏区概述
  从历史地域概念来讲,华锐藏区主要包括今天甘肃天祝、肃南皇城,青海东部北山、门源、大通、互助、乐都等地区,其中天祝是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地理位置来讲,华锐藏区位于河西走廊及祁连山东端,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而乌鞘岭宛如天然屏障,扼控河西。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华锐藏区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华锐藏区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古代茶马互市道路上的重要一站,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为当地带来了生活必须的茶叶,同时也为中原地区带去了藏区优质的马匹。这种相互的贸易往来给华锐藏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二、华锐藏区与茶马互市
  我国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最早出现在唐代,这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饮用茶叶的地区息息相关。唐代是饮茶风俗的扩大和普及时期,并从上层逐步走向全民。同时,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唐代茶叶贸易的繁荣。唐德宗贞元年间“是回纥如朝,始驱马市茶”是最早见于史书有关茶马互市的记载。而藏区饮茶风俗的形成与佛教亦有很大联系,唐代佛教盛行,佛教坐禅需茶。随着唐藩间友好往来,汉僧直接去藏区传法或经藏区去印度求法,也将饮茶习俗带入藏区,正是通过茶马互市贸易的往来,将茶叶带去了华锐藏区。
  到了宋代,茶马互市较之唐代逐渐完善。饮茶习俗从唐时传入华锐藏区以后,由于少数民族日常食用牛羊肉及乳制品等油腻食物,而茶叶“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的功效使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经传入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宋时,河西相当一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占领,与宋之间的“贡赐”不断,主要以茶马为主,并相继建立茶马互市的市场。以西夏对宋朝发动的战争为例,西夏在取得了多次胜利之后,因为长期停止的边市贸易导致茶叶供应中断,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而被迫与宋朝和议。宋朝时期少数民族的侵扰,也使其对战马的需求量急剧增长。由于辽、夏政权每年都从宋朝勒索大量的茶叶却禁止战马流入宋朝,宋廷只好把获取战马的希望寄托在嗜茶成性、马羊成群的西北藏族地区。因此,宋代时期的茶马互市主要集中在甘肃地区,华锐藏区的茶马互市因此异常繁荣。
  元朝时期,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民族手中,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战马充足,茶马互市的影响力逐渐降低。
  明朝时期,茶马贸易更加盛行,明政府于1372年专门设立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茶马司的设置地点在历史上略有变化,但在万历年间仍然保留有河、岷、甘、西宁、华锐庄浪(今属甘肃永登县)这几个茶马司。不难看出,华锐藏区一直都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茶马司的建立更便利了茶马贸易的往来。
  明政府还设立了茶都转运司,负责茶叶运输,政府明文规定严禁私卖茶叶,即“茶场所在,州委都监,县委令佐兼监”。明政府的种种措施,既为了控制少数民族地区以明确国家统一的观念,也为了垄断茶叶贸易保证税收和战马的充足。明后期的民间茶马贸易日益兴盛,成为各民族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方式。
  清代初期,茶马互市基本沿袭明朝制度。乾隆十八年( 1753),清政府设置庄浪茶马司同知以管理茶马互市事宜,从明朝至清朝相继在华锐藏区设置专门的职官管理华锐藏区茶马事宜,足以说明华锐藏区在茶马贸易中具有相当的地位。
  清朝建立初期,为巩固统治和政权,政府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无形中促进了茶马互市贸易的繁荣。清政府政权稳固以后,随着战事的减少,战马需求量减少。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对民间贸易管理制度放宽、商品流通量增加,官营茶马互市走向衰落。清朝前后期茶马贸易由盛到衰,是历史的一个转折期。
  官营形式的茶马互市逐渐衰微,但民间的贸易往来并未终止,茶马互市作为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贸易形式,对双方的交流和往来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茶马互市对华锐藏区的影响
  其一,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华锐藏区之间的联系。华锐藏区作为藏族人民的重要聚居地,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关注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历代政府在华锐藏区设置茶马司等措施首先以政治因素考虑,在以经济为往来物质基础的茶马互市贸易中,无形中加强了西北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各地的往来和沟通。茶马互市的过程中,中原的生活、文化等风俗习惯被带入藏区,藏区的饮食、服饰也传入中原,两地之间的互通有无,促进了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同时,不同民族之间熟悉程度的提高,也增强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使华锐藏区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增强。这种联系对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古代社会来讲是相当必要和重要的,在交通十分落后和闭塞的当时,茶马互市打开了一扇大门,连接了华锐藏区和中原地区,其意义不言而喻。
  其二,对华锐藏区当地经济的影响。华锐藏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人民的经济来源和支柱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生产活动为华锐藏区的人民创造了优质的牛、羊、马匹和乳制品,同时也限制了该地无法生产人们日常必需的茶叶等农作物。茶马互市贸易的开始,为华锐藏区人民带去了日常必需的茶叶,也使他们畜牧业生产的剩余价值有了出路。充足的茶叶供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马匹需求量又刺激了畜牧业生产。华锐藏区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得到提升。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也提高了双方商品的流通量,推动了内地和华锐藏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茶马互市带来了双赢的局面,促进了华锐藏区的经济繁荣。
  其三,保障了祖国边防的安全和稳定。华锐藏区扼控河西地区,又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西北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成分复杂,民族构成丰富。因而,华锐藏区战略地位显得相当重要。茶马互市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便利了中原王朝对西北边事的了解,使统治者利于掌握边疆动态,以防各种动乱和战事的发生。统治者从藏区获得的马匹也增强了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同时,频繁的贸易往来,使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更加全面,增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感情。这样一来,华锐藏区的少数民族更加容易服从于中央政府的统治。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周边环境,给华锐藏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福音,也增强了华锐藏区少数民族对统治者的认可度。
  其四,再次繁荣了陆上丝绸之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意义不可取代,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联系,是我国联系亚、非、欧各国的纽带。然而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海上絲绸之路的开辟和繁荣,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没落。华锐藏区因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位置,通过茶马互市的繁荣使这条宋代以后逐渐被人遗落的黄金道路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扩大了茶马互市的范围,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作为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华锐藏区在这过程中受益颇丰。作为中间地带,华锐藏区可以直接跳过中央管辖,与边疆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条件更加便利。同时,丝绸之路的重新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整体繁荣。
  四、结语
  茶马互市对华锐藏区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刻的,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华锐藏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在历史上的茶马互市中占有重要地位,茶马互市的繁荣也为华锐藏区带来积极的影响。至今,在华锐藏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饮茶都是生活习俗中的一大特色。可以说华锐藏区因茶马互市与茶结缘,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俗民风,也因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而使当地生活状况焕然一新。
  [注释]
  •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陆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 ②顾况:《茶赋》。
  • ③《宋史·职官志》。
  •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 河西走廊的古城张掖,有著名的邵家班子木偶戏,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张掖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体量大、颜色艳、动作多、技法精,这些带有原始风貌的民俗艺术恰恰显示了华夏早期文化基因的模样,这种看似简陋、粗犷但实际上精湛、神奇的艺术风貌,正是当年中原民俗艺术形象的再现。  [关键词] 张掖;邵家班子;杖头木偶  [中图分类号] J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
期刊
[摘要] 姓氏作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稱号,古今概念不同。秦以后,以氏为姓成为一代之制,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姓氏。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就是过去的氏。秦始皇姓赵,这倒不是因为他出生于赵国才姓赵氏,而是由于秦人本来就姓赵氏。由赵姓的郡望和秦始皇的后代姓名等可以看出,秦人是嬴姓赵氏,按照现代的姓氏概念,秦王朝的宗室姓赵,秦始皇不应该称嬴政,应称为赵政。   [关键词] 秦始皇;姓氏;先秦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要] 在新时代,博物馆更是要有与时俱进精神,利用虚拟博物馆功能在博物馆展陈当中展示内容将更加强大。本文在对虚拟博物馆系统建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其设计策略。   [关键词] 虚拟博物馆;系统建构;梧州市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 G26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177-03   当代网络十分发达,也非常普及,世界各地的使用者
期刊
[摘要]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经过了一个不断形成、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本文以嘉峪关关城保护范围内部分现有建筑修缮工程为例,分析古建筑的保养维修以及其中运用的传统工艺方法。   [关键词] 传统工艺;木结构建筑;嘉峪关城   [中图分类号] G2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
期刊
[摘要] 丝绸之路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矿藏对文学发展有着持久的吸引力和驱动力,冯玉雷正是当代丝路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从敦煌系列小说的创作到《禹王书》的面世,他的创作始终依托于西北这一具有丰富文化矿藏的土地,保持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探索和独立的精神持守,可以称作是丝路文化的追寻者和守护者。冯玉雷的创作视域、叙事风格在学术积淀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神话原型的重述是他对丝绸之路上豐富的精神性资源的艺术表达,
期刊
[摘要]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教育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逐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宣传推介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现阶段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社会教育现状,如何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引向社会需要,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社会教育;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通渭小曲戏是流行于通渭县境内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牌体民间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通渭小曲戏具有促进家庭和睦、规范行为、传递知识、促进团结等方面的教化功能,不仅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真、善、美,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 通渭小曲戏;教化功能;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J6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
期刊
【摘要】编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上世纪80年代来,传统文化持续复兴,编修家谱呈繁荣之势,或续旧、或新编,产生了大量的新修家谱。这些新修家谱不同程度表现出对旧谱传承创新的同时过度“革旧”,致使新修家谱结构过于简单、教育作用弱化且缺乏严密性,影响到新谱质量。  关键词】家谱;新修家谱;孙氏家谱;苏洵谱法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和谱牒,是“记载一个家族或宗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
期刊
[摘要]在敦煌遗书中,除传世文学作品和讲唱文学作品,如变文、讲经文等外,最富于文学色彩的应用文当属愿文了。迄今为止,在敦煌文书研究中,关于敦煌愿文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本文以1995年由黄征、吴伟编订的《敦煌愿文集》为研究范本,分析敦煌愿文研究的现状与成果,并从多方面对敦煌愿文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敦煌遗书;敦煌愿文;《敦煌愿文集》  1995年,由黄征、吴伟主编,岳麓出版社出版了《敦煌
期刊
[摘要] 笔者在所写《成欤斋近代文学丛稿》的代序《“学术自留地”耕耘四十年》开头曾说过,本来我是未曾想到要编那本论文集的,只是由于我所在单位财务处通知说,账面上我还有一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余款,如果不用,将被收回,这才决定编之。现在这一本呢?同样也是未曾想到要编的,但终于还是动手编了起来,而原因则有所不同。原来,那本论文集出版后,有朋友说:你那本论文集编得挺不错,相当真实完整地反映了你在“学术自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