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校毕业生适度“分流”之我见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但是高校在校生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培养质量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仍然是我国人才资源中的可贵部分。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却不能充分就业,甚至待业、失业。其中突出地表现为毕业生找不到需要自己所学专业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是出现了专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所以,我国的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态势不是因为大学生过剩了,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所致。当前,如何理性地认识专业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以及如何化解专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是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实践课题。
  
  一、专业结构性矛盾既有存在的客观性,也有矛盾不可能消失的现实性
  
  国家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是由于传统意识对办学思想的长期影响,许多高校对新兴行业的崛起,对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所营造的人才需求结构,缺乏敏锐的洞察和深入的研究,不能及时预见和追踪国家乃至全球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甚至有的依据师资设置专业;有的院校则热衷于热门专业建设,盲目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量,造成各高校专业设置重复。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高等教育应具有前瞻性,高校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进行科学规划,及时对学科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主动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变化。然而知识经济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社会职业和社会岗位推陈出新,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是短期培训,它总是需要一定的修业年限来完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可能随时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实际存在着教育的滞后性,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能绝对的消失。
  
  二、对毕业生适当“分流”是化解专业结构性矛盾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具有积极、可行的意义
  
  面对专业结构性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矛盾不可能消失的现实性,政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必须转变观念,开阔思路。虽然国家的就业政策是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但是面对某些专业毕业生趋于饱和的现象,应从减少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促进社会稳定出发,鼓励这部分相对过剩的毕业生向其他行业“分流”(即所谓的改行)牵线搭桥、创造条件。这种“分流”有其积极、可行的意义:
  (一)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来看,他们应当具有适应和开创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高等教育,不但掌握了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接受本学科、专业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系统训练,是一个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受到了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人文精神、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最终达到的是在思维方式、人格品质、社会认知、组织管理、审美情趣、科学精神、语言表达、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所以大学生应当具有适应和开创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二)从满足毕业生的兴趣需求和发挥其潜质、特长来看,尊重他们就业意愿,符合“人尽其才”的人才使用标准
  现行的高等教育还不是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它很难保证学生如愿就读自己向往或能够发挥自己天然潜质的学科、专业。但大学校园是一个由多种学术、生活、社会活动成分组成的环境氛围,大学环境的相对宽松,使许多大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将许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之中(故许多大学生表现为多才多艺)。这些学生毕业时,一旦有机会接触到能够适合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的职业,就会充分发挥其潜质和智力优势,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全身心地投入。
  (三)毕业生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才创新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毕业生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时,可以运用先前已有的专业知识视角,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投入工作,并在现职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借鉴、运用先前已有专业知识,并与之进行融通、结合,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很可能激发和闪现创新的火花。现代许多卓有成效的科学家,许多或许不是科班出身,但就是因为借鉴了其他学科知识的视角和思维,取得了科技创新上的非凡突破。通过这种知识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他们自身的素质得到更全面、更快的提高,往往显示出与专业对口毕业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在实践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适应职业的变化和岗位的变动,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变换更新的今天,许多原有的职业岗位被淘汰,而新行业、新职业不断涌现。这就使得人在一生之中不可能对某一固定的职业工作从一而终,应该随时准备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所以,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永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滞后于职业和岗位的人才需求,任何人都应随时准备着依靠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迎接职业、岗位的变动,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如今,大学生的改行已不是新鲜的事例,许多毕业生面对自己专业遭受冷遇的现实,已把目光投向其他行业和部门。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专业对口的观念已大为淡化,人们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职业和选用人才。
  
  三、理性认识专业结构性矛盾,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合理“分流”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专业结构性矛盾,高校如何最大限度的贴近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需求,转变择业观念;用人单位怎样抓住时机,灵活把握选才标准;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都需要作出积极、求实的思考与对策。在当前时期,要使毕业生资源最大限度的得到合理配置,就要在政府宏观管理、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促进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积极为他们的跨专业择业创造条件,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相互选择中,相互认同中,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作为毕业生,如果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不敢有“非份之想”,就会失去到其他行业就业的机会;而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如果只片面强调专业因素,而忽视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失去吸纳优秀毕业生的良机。
  (李慧鹏,1980年生,石家庄铁道学院四方学院讲师。赵树彬,1978年生,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
其他文献
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者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实际,提出湖北中等收入者的内涵界定、主要特征及划分标准,分析湖北中等收入者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索扩大
期刊
摘要:传统的宏观经济周期理论利用宏观经济变量对经济周期以及波动进行相关的解释,但是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术界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重新的思考以及重新的认识。金融系统的功能以及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济,因此要求对宏观经济周期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应该对金融系统运行以及金融系统功能进行分析以及考察。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宏观经济波动;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很大,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也受到了国家和各级单位的高度重视,如今我国各地区都具有很多中职院校,时代的进步势必会带动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预算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约束力度不够  高校普遍存在着财力高度紧张和资金严重浪费并存现象:一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认为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编制。即按上级审批确定的预算目标编制一套预算报表就是预算管理,更谈不上在执行与控制阶段进行预算控制。二是预算目标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我国高校预算编制一直沿用的是基数加增长方法,这种方法以支出基数为基础,多年
【摘 要】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不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处于未完全形成思想价值体系的大学生在其思想上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具有其十分必要性。而怎样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了关键。为此,笔者以《党团共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为题,分别对党团共建与高校思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从保险公司共同费用分摊角度出发,对共同费用分摊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引用分类分摊和时间轴的方法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创建精细化费用分
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完全变了样,从贫穷挨饿,变到小汽车满街跑..但是中国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前途还非常不确定。
4月6日,第十八届“俄罗斯阿基米德国际发明展暨国际发明家与创新技术论坛”从莫斯科传回捷报,城乡建设全国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十大发明人物、安徽省发明大王、安徽奥来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