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和/或下、后壁AMI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关系。方法:对75例下壁和/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下壁AMI中39例发生房室阻滞(52%),Ⅰ°AVB17例(22.67%)、Ⅱ°型AVB8例(10.66%),高Ⅱ°AVB(包括2:1传导)9例(12%),Ⅲ°AVB5例(6.67%)。
关键词 下壁心肌梗死(AMI) 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为了探讨其治疗和预后,对我院5年内75例下壁和(或)下、后壁心肌梗死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分析过去5年住院75例下壁AMI和/或下、后壁AMI病例资料及心电图资料。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后30分钟到48小时入院。其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38~82岁,平均60.4岁。在心电图上II、III、AVF导联有ST-T演变过程和病理性Q波;酶学检查也符和AMI的诊断。房室传导阻滞以心电图和心电监护记录的为准。入院前急诊室记录心电图,以后每日记录1次,并连续心电监护至少3天。若在住院过程中有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以高度阻滞统计分析。
结果
房室阻滞发生率:75例下壁AMI中39例发生房室阻滞(52%),Ⅰ°AVB17例(22.67%)、Ⅱ°I型AVB8例(10.66%),高Ⅱ°AVB(包括2:1传导)9例(12%),Ⅲ°AVB5例(6.67%),Ⅲ°AVB中3例QRS波群形态正常,表明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其阻滞部位在房室结:1例QRS波群宽度为0.12秒,呈束支阻滞图形,考虑为交界性逸搏伴室内束支阻滞,因为其以心电图即为束支阻滞。
房室阻滞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发病当天出现AVB者35例(89%),第2天至第5天出现AVB者4例(11%),在AMI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上抬,T波直立,尚未出现坏死性Q波时)发生AVB者22例。有16例在当日恢复房室传导。最早恢复正常房室传导是在记录到AVB之后10分钟,24小时内恢复者14例,第2天到第5天恢复者12例,仅1例长期存在Ⅲ°AVB。
高度AVB并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14例高度者5例并发成对室早、短阵室速等,1例出现晕厥。
房室阻滞与预后的关系:并发AVB的39例中死亡3例,其中2例在超急性期发生高度AVB。有18例出现左心衰和低血压,而早期阻滞者为12例。
房室阻滞的治疗:主要是高度房室阻滞的治疗,一般以常规治疗加用阿托品。大多数患者经扩冠、溶栓等处置后房室阻滞得以恢复,本组病例中仅1例因心室率太慢30次/分,频繁发生阿斯综合征而行临时心脏起搏治疗。
讨论
下壁AMI发生AVB机会多:Bigger等报道在2748例AMI病人中,下壁AMI发生Ⅰ°AVB者25%,是前壁AMI发生率的4倍。Ⅲ°AVB是前壁AMI的4倍,但下壁AMI成为永久性Ⅲ°AVB机会少。本组各种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相接近。
下壁AMI易并发AVB且容易恢复:本组病例绝大多数Ⅲ°0AVB恢复正常,少数变为Ⅰ°AVB,仅1例永久存在。其机理和房室交界区的血液供应有关。由于90%以上的房室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当供应心肌下壁的右冠状动脉发生梗塞时,就造成了房室结,房室束和束支起始部分的缺血,出现了房室传导障碍。又因上述结构除房室结动脉供血外,还有前房中隔动脉(起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起始部分,分支至房室结)、左房后动脉(发自左冠状动脉旋支,分支至房室结)供血。一旦房室结动脉供血中断后,其他血管有一定的代偿作用,故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障碍多是暂时的。
在Ⅲ°AVB时,由于心室率慢,QT间期相对延长:本组最长达0.60秒,出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等。一般来说,QT间期延长引起快速心律失常的机理可能是心肌复极不均,而在正常情况下,各心肌纤维在复极过程中亦存在非同步现象,而心肌复极不均和QT间期延长又加重这种非同步现象,给折返激动在心室内造成有利条件,如果早搏落在了延长又加重了这种非同步现象,给折返激动在心室内造成有利条件,如果早搏落在延长了复极期的易激期中,即早搏出现于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或U波上,则易触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所以QT延长易引起室速、室颤甚至猝死。然而,本组资料中Ⅲ°AVB的病例出现的QT延长,在形成原因和临床表现上有其特殊性,是因为房室交界区的供血障碍是心室率过慢引起,当房室交界区供血改善,心室率变快,QT间期也就相应缩短,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也会好转。
下壁AMI早期AVB的意义:在AMI超急性期即在ST段抬高,T波高尖而坏死性Q波尚未出现时,发生AVB即所谓早期AVB。本文39例中早期占22例,早期阻滞发生早、持续时间短、恢复快。本组有16例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房室传导;并发症多,有血压偏低和/或左心衰者12例;出现晕厥者1例,有室性心律失常者5例,死亡3例,都比以后出现AVB的并发症高。因此,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房室阻滞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我们体会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品。大多数患者经溶栓、扩冠、静点极化液的基础上传导阻滞都能缓解,有报道使用氟美松治疗,我们尚未尝试,无此治疗方面的经验。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时不宜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其虽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速传导,加快心率,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又能使心肌兴奋性升高,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速、室颤等。利多卡因只有在出现严重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时才少量用药,一旦好转立即停药,起搏器的使用也应慎重,因其多为暂时性的阻滞,一般不需要永久心脏起搏器,而且临时起搏器的安装也要慎重,因为缺血的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操作时一定要小心轻柔,避免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而引起严重后果,本组死亡病例中即有1例因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中诱发室颤所致。
参考文献
1 陈在嘉.临床冠心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关键词 下壁心肌梗死(AMI) 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为了探讨其治疗和预后,对我院5年内75例下壁和(或)下、后壁心肌梗死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分析过去5年住院75例下壁AMI和/或下、后壁AMI病例资料及心电图资料。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后30分钟到48小时入院。其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38~82岁,平均60.4岁。在心电图上II、III、AVF导联有ST-T演变过程和病理性Q波;酶学检查也符和AMI的诊断。房室传导阻滞以心电图和心电监护记录的为准。入院前急诊室记录心电图,以后每日记录1次,并连续心电监护至少3天。若在住院过程中有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以高度阻滞统计分析。
结果
房室阻滞发生率:75例下壁AMI中39例发生房室阻滞(52%),Ⅰ°AVB17例(22.67%)、Ⅱ°I型AVB8例(10.66%),高Ⅱ°AVB(包括2:1传导)9例(12%),Ⅲ°AVB5例(6.67%),Ⅲ°AVB中3例QRS波群形态正常,表明为交界性逸搏心律,其阻滞部位在房室结:1例QRS波群宽度为0.12秒,呈束支阻滞图形,考虑为交界性逸搏伴室内束支阻滞,因为其以心电图即为束支阻滞。
房室阻滞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发病当天出现AVB者35例(89%),第2天至第5天出现AVB者4例(11%),在AMI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上抬,T波直立,尚未出现坏死性Q波时)发生AVB者22例。有16例在当日恢复房室传导。最早恢复正常房室传导是在记录到AVB之后10分钟,24小时内恢复者14例,第2天到第5天恢复者12例,仅1例长期存在Ⅲ°AVB。
高度AVB并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14例高度者5例并发成对室早、短阵室速等,1例出现晕厥。
房室阻滞与预后的关系:并发AVB的39例中死亡3例,其中2例在超急性期发生高度AVB。有18例出现左心衰和低血压,而早期阻滞者为12例。
房室阻滞的治疗:主要是高度房室阻滞的治疗,一般以常规治疗加用阿托品。大多数患者经扩冠、溶栓等处置后房室阻滞得以恢复,本组病例中仅1例因心室率太慢30次/分,频繁发生阿斯综合征而行临时心脏起搏治疗。
讨论
下壁AMI发生AVB机会多:Bigger等报道在2748例AMI病人中,下壁AMI发生Ⅰ°AVB者25%,是前壁AMI发生率的4倍。Ⅲ°AVB是前壁AMI的4倍,但下壁AMI成为永久性Ⅲ°AVB机会少。本组各种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相接近。
下壁AMI易并发AVB且容易恢复:本组病例绝大多数Ⅲ°0AVB恢复正常,少数变为Ⅰ°AVB,仅1例永久存在。其机理和房室交界区的血液供应有关。由于90%以上的房室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当供应心肌下壁的右冠状动脉发生梗塞时,就造成了房室结,房室束和束支起始部分的缺血,出现了房室传导障碍。又因上述结构除房室结动脉供血外,还有前房中隔动脉(起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起始部分,分支至房室结)、左房后动脉(发自左冠状动脉旋支,分支至房室结)供血。一旦房室结动脉供血中断后,其他血管有一定的代偿作用,故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障碍多是暂时的。
在Ⅲ°AVB时,由于心室率慢,QT间期相对延长:本组最长达0.60秒,出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等。一般来说,QT间期延长引起快速心律失常的机理可能是心肌复极不均,而在正常情况下,各心肌纤维在复极过程中亦存在非同步现象,而心肌复极不均和QT间期延长又加重这种非同步现象,给折返激动在心室内造成有利条件,如果早搏落在了延长又加重了这种非同步现象,给折返激动在心室内造成有利条件,如果早搏落在延长了复极期的易激期中,即早搏出现于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或U波上,则易触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所以QT延长易引起室速、室颤甚至猝死。然而,本组资料中Ⅲ°AVB的病例出现的QT延长,在形成原因和临床表现上有其特殊性,是因为房室交界区的供血障碍是心室率过慢引起,当房室交界区供血改善,心室率变快,QT间期也就相应缩短,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也会好转。
下壁AMI早期AVB的意义:在AMI超急性期即在ST段抬高,T波高尖而坏死性Q波尚未出现时,发生AVB即所谓早期AVB。本文39例中早期占22例,早期阻滞发生早、持续时间短、恢复快。本组有16例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房室传导;并发症多,有血压偏低和/或左心衰者12例;出现晕厥者1例,有室性心律失常者5例,死亡3例,都比以后出现AVB的并发症高。因此,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房室阻滞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我们体会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品。大多数患者经溶栓、扩冠、静点极化液的基础上传导阻滞都能缓解,有报道使用氟美松治疗,我们尚未尝试,无此治疗方面的经验。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时不宜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其虽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速传导,加快心率,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又能使心肌兴奋性升高,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速、室颤等。利多卡因只有在出现严重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时才少量用药,一旦好转立即停药,起搏器的使用也应慎重,因其多为暂时性的阻滞,一般不需要永久心脏起搏器,而且临时起搏器的安装也要慎重,因为缺血的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操作时一定要小心轻柔,避免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而引起严重后果,本组死亡病例中即有1例因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中诱发室颤所致。
参考文献
1 陈在嘉.临床冠心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