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教育对于社会群体向国家及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意义重大,而积极心理学融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因此,文章以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调查研究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向国际化趋势发展。因此加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所谓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指:同构的通过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发展力量。而积极心理学是指;通过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积极力量,克服自身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的发展。鞭策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因此,文章以“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为话题,深度展开研究。
一、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1.形式主义
高校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最容易误入歧途的年龄段,也是思想教育最困难的年龄段,高等院校的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成熟,且主观意识较强,因此,在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了排斥的现象。导致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渗透力不强,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其次,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理论知识教学,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思政类的教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剖析,在剖析逐渐感悟正确的政治思想,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知识灌输式的思想教学方式,无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2.教学教材单一化
根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堂的主要教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思修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学原理》等政法类的书籍。而思修的教育课程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需要通过《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书籍进行辅助教学。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深刻领悟正确的政治思想,感悟民族精神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大学生作为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必要把内容,同时也是大学人生发展过程中必备的一项精神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特征
1.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为目标
对待同一件事物,人们会出现不同的看法,除了思维模式不一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心理因素。积极心理的人,生活发展过程中,会将事物的好处无限放大,甚至掩盖事物不好的一面。而消极心理的人,在生活发展过程中,看待事物的态度则恰恰相反。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消除人们的消极心理,提升未来生活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发展动力。
2.研究领域兼顾了个体与社会层面
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中,研究领域局限于学生个体和学校。而在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领域扩展为个体和社会层面。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只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停留的领域,他们一生中,与社会接触的时间达到87%。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课堂中融入积极心理学,能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堂的重视程度,能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思政教学课堂,对他们未来生活发展过程,具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应用探讨
1.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
高校思政课堂与积极心理学结合具体表现为:通过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增设心理学课程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其次,通过互联网,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通过网络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人们可以通过教育系统有效的学习心理知识,并加以运用。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心理测试找出问题,在进行网络治疗和网络指导。通过网络的时效性、开放性、互动性来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思理念上的创新,让教育不在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第二,网络的逐渐普及也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随时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和问题。通过完善和规范的网络教育体制,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2.构建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因为我国现在高校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比较低,他们通过传统的测试工具,机械的测试后,进行人为的筛选。对测试结果显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关注和教导,而测试结果正常的同学会相对忽略。这种不完善的人为体制,会忽略因为突发事件比如家庭变故、交通事故、重大挫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这种重大突发事故给人情绪上造成的波动往往是最明显的,如果未能在第一事件关注和指导,将会导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应建立一个紧密的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通过学生在网上的言论动态,提高预防。建立一个由寝室长、班干部、辅导员、学院领导这样一个危机意识快速反应渠道。随时反应学生异常情况。从而进行关注和指导,避免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的严重后果。第二是建立心理教育档案体系,它包括了学生的综合资料、测评资料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测量和收据数据两个方面来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的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为目标、研究领域兼顾了个体与社会层面的特征,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思政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教学教材单一化等缺陷。为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通过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构建高危人群预警机制这两个方面,优化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海贤,张帆,梁社红,朱婉儿.积极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9):59-60+162.
[2]李雪婷.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13):174-175.
作者简介:
胡晓琴(1989—),女,汉族,江西高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熊智慧(1990—),女,汉族,本科学历,江西南昌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向国际化趋势发展。因此加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所谓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指:同构的通过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发展力量。而积极心理学是指;通过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积极力量,克服自身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的发展。鞭策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因此,文章以“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从而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为话题,深度展开研究。
一、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
1.形式主义
高校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最容易误入歧途的年龄段,也是思想教育最困难的年龄段,高等院校的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成熟,且主观意识较强,因此,在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了排斥的现象。导致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渗透力不强,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其次,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理论知识教学,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思政类的教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剖析,在剖析逐渐感悟正确的政治思想,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知识灌输式的思想教学方式,无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2.教学教材单一化
根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堂的主要教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思修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学原理》等政法类的书籍。而思修的教育课程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需要通过《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书籍进行辅助教学。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深刻领悟正确的政治思想,感悟民族精神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大学生作为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必要把内容,同时也是大学人生发展过程中必备的一项精神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特征
1.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为目标
对待同一件事物,人们会出现不同的看法,除了思维模式不一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心理因素。积极心理的人,生活发展过程中,会将事物的好处无限放大,甚至掩盖事物不好的一面。而消极心理的人,在生活发展过程中,看待事物的态度则恰恰相反。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消除人们的消极心理,提升未来生活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发展动力。
2.研究领域兼顾了个体与社会层面
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中,研究领域局限于学生个体和学校。而在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领域扩展为个体和社会层面。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只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停留的领域,他们一生中,与社会接触的时间达到87%。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课堂中融入积极心理学,能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堂的重视程度,能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思政教学课堂,对他们未来生活发展过程,具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应用探讨
1.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
高校思政课堂与积极心理学结合具体表现为:通过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增设心理学课程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其次,通过互联网,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通过网络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人们可以通过教育系统有效的学习心理知识,并加以运用。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心理测试找出问题,在进行网络治疗和网络指导。通过网络的时效性、开放性、互动性来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思理念上的创新,让教育不在局限于时间和地点。第二,网络的逐渐普及也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随时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和问题。通过完善和规范的网络教育体制,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2.构建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因为我国现在高校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比较低,他们通过传统的测试工具,机械的测试后,进行人为的筛选。对测试结果显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关注和教导,而测试结果正常的同学会相对忽略。这种不完善的人为体制,会忽略因为突发事件比如家庭变故、交通事故、重大挫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这种重大突发事故给人情绪上造成的波动往往是最明显的,如果未能在第一事件关注和指导,将会导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应建立一个紧密的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通过学生在网上的言论动态,提高预防。建立一个由寝室长、班干部、辅导员、学院领导这样一个危机意识快速反应渠道。随时反应学生异常情况。从而进行关注和指导,避免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的严重后果。第二是建立心理教育档案体系,它包括了学生的综合资料、测评资料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测量和收据数据两个方面来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的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为目标、研究领域兼顾了个体与社会层面的特征,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思政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教学教材单一化等缺陷。为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需要通过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构建高危人群预警机制这两个方面,优化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海贤,张帆,梁社红,朱婉儿.积极心理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9):59-60+162.
[2]李雪婷.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5,(13):174-175.
作者简介:
胡晓琴(1989—),女,汉族,江西高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熊智慧(1990—),女,汉族,本科学历,江西南昌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