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长远来看,规划其实是个赚钱的买卖。规划也能创造生产力
一场关于规划的革新正在江西省赣州市兴起,这里曾经是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井冈山所在地。
在这里,关于“城市规划”论述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在各色官员的口中,而该市正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城市建设,也是依据赣州市今年耗资2500万元编制的城市规划展开的。
在中国迅速进行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在很多内地城市形同虚设。赣州是江西省的贫困地区,全市18个县区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2003年,全市财政收入31.4亿元,对于一个贫困地区来说,如此舍得在规划问题上投入,也是罕见。
据了解,赣州市新的规划按到2020年城市人口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的规模编制,而现在赣州市的人口不过30余万,中心城市也只有30平方公里。规划进行公开招标。 “这2500万元已经超过赣州历史上所有规划资金的总和。”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谢宝河局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赣州市将规划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
谢宝河所说的教训,最惨痛的莫过于赣州的国际商城。国际商城:突破规划的“大手笔”
滔滔贡江边,承载着赣州千年文化底蕴的宋代古城墙无声肃立。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2003年,古城墙和全赣州市的市民一起见证了国际商城由开工到炸楼这一戏剧性过程。
原规划中的赣州国际商城地处市内老商业中心中山路、濂溪路,紧靠全国惟一的宋代砖城墙,离贡江1公里。原计划的国际商城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7860万元。
日前,《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处浩大工程已被全部拆除,只留下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宛如城市的一道伤疤。
据赣州市房管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刘长宏介绍,国际商城一带原有街道是宋朝的布局,而房子都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木房和土墙。几年前遭遇过一次大火,损失惨重。因靠近宋城墙,对宋城的破坏也相当严重,许多居民在城墙上围了猪栏、厕所。当时的市委书记拍板下决心拆迁并进行旧城改造。
2001年冬,由于招商困难,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自己改造,由市房管局组织实施,财政投钱。市房管局为此专门成立了独立法人的涌金置业有限公司来经营国际商城。赣州市财政给涌金公司注入了1000万元的资本。
赣州国际商城于2003年7月开始建设。2003年10月2日,还未竣工的国际商城开盘预售,销售形势喜人,“15天内销售了3000多万元,3个售楼小姐累得打吊针。”当地官员说。
“当时,正在施工的队伍有1000多人,购房户已有300多家。整个工程已建到了2楼,投入资金为5770万。”刘长宏说。 但国际商城本来就像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 赣州拥有全国惟一的宋代砖城墙,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相关规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外围的风貌协调区都强调建筑的控制和风格的统一。而核心保护区更是不允许有风格相悖的新建筑出现。
《瞭望东方周刊》在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查阅了《赣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规划规定,“严格控制古城东面贡江与赣江东岸的建设活动”,国际商城的占地就在此区域中,为“不宜建设区”。
显然,国际商城严重背离了赣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国家文物保护法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墙的有关规定。而且,工程也未按法定程序向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报批。
“由于建设地点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我们规划局曾经明确对国际商城上马表示反对,但最后还是领导说了算。市民因此大骂规划局,我们是有苦说不出。”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办公室副主任陆川说。
但就在国际商城开盘两个月后,2003年10月16号,赣州市委请了美籍华人饶及人给县处级干部包括规划、建设部门在内的科级干部讲规划理念课。饶及人是美国纽约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委员,也是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的美籍规划专家。
课后,市长王昭悠当场宣布,国际商城停建。与国际商城一起,还有赣州170个建设项目被冻结。谁来为决策者买单
一年来,赣州各界对国际商城的停建和拆除给予很高的评价,各地媒体也开始赞扬赣州保护古城墙的勇气和决心。
但是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也在质疑,为什么这样的工程还会上马,而且这样一个由政府财政投资的项目损失已经超过5770万元,仅仅这一个项目就占了当年财政收入的1/60,这些都要纳税人来承担。当地群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谁来为这笔投资负责?”
“其实,国际商城上马之前早有了《赣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可是,市领导的决策却突破了这个规划,导致规划形同虚设。”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金辉说。
但是刘长宏仍然认为,国际商城的决策程序并没有问题。“市里当时有10个重点项目,每个都有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的领导挂帅,参与的有文保、设计、规划、人大、政协多方面的代表。最后提交市委常委决定,全体常委,四大家领导部参加了。”
事实上,参与决定建设和停建国际商城的官员大多数还在位置上,只有市委书记已经调离。
而采访中,绝大多数市民表示,像国际商城这样影响古城墙的项目根本就不该上马,古城墙是赣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不能受到破坏。
同时,赣州市“红旗大道”等多项一修再修重复建设的基建项目也为许多市民所诟病。
赣州市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商财务专家在给《瞭望东方周刊》的邮件中说:“财政资金夫去了公众监督和责任追究,走向必然的肯定是浪费和低效率,在发达国家,每一笔财政资金的去向都要由议会决定,但在我们这人大代表有几个能听懂预决算报告呢?有几个代表能具体了解说明财政资金的去向呢?”
这位专家表示:“作为纳税人,我们都有监督财政资金使用的权利和义务!我想政府这个时候也应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向公众公开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对某些项目的决策失误应当有人承担责任。”
据了解,新的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成立之后,原来规划局和建设局的局长都已调离岗位,转由原赣州市市委副秘书长谢宝河担任局长。同时,有多位原规划局官员被“双规”。其中包括原规划局办公室主任。
现任规划局长谢宝河说:“原来的局长也很难工作,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没有法律依据,很容易出现长官意志和决策失误。”谢宝河介绍说,以前赣州市只有在1995年做了个城市总体规划,“当时没钱做操作性强的详细规划。”
“1995年的规划直到2000年才得到省上的通过,可想而知,其间多少决策其实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做出的。后来赣州市撤地设市,原有规划已跟不上新的形势,所以城建工作才会如此混乱。”一位知情者称。 谢宝河同样认为,同际商城等教训可以说明,从长远来看,规划其实是个赚钱的买卖,其长期收益不能用数字来表达。规划也能创造生产力。
规划革新
“赣州市规划和城建工作的变化跟新一届领导班子工作思路的变化有关。”陆川有感而发。
2003年9月底,江西省委决定由江西省委常委潘逸阳兼任赣州市委书记,以省委常委身份兼任一个非省会的地级市书记,在内地并不多见。
当年10月,市委常委会决定停建国际商城,冻结170个在建项目。随后市政府宣布投资2500万元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重新修编。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潘逸阳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曾长期在广东工作。
潘的为官之道让规划局的官员感受颇深,“2004年初,规划局处理某小区违章占压道路红线的案件,因为小区内有部分市领导居住,责任方有恃无恐。按惯例,这样的事会不了了之,上报潘书记以后,潘书记批示:请规划局依法纠正,以后此类问题不需上报,请把此件送市政府党组成员阅。”
潘逸阳的高明手段给规划官员们打了一针兴奋剂,“他使我们真正感受到市领导的执政理念真正发生了变化。”一位规划局的官员说,“他比较务实,水平很高,大家对他很服气,他的上任有助于赣州市政府面貌的改变。” 据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官员介绍,此次规划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特别注重民主评议和尊重市民的知情权,“公开展示让百姓介入参与,先后搞了3次公开展示,市民也热情参与,回收了3000多条意见,并成立了50多个专家库,不再是领导说了算。”
“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越小的时候,就是我们的管理越规范的时候,领导权力过大不是件好事。”谢宝河说。
“我们原来的规划委员会全是领导,大领导、中领导、小领导。”黎金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的赣州市规划委员会,由市长王昭悠挂帅,市委书记潘逸阳任顾问,由17个专家、14个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决策层专家的比例较以往大大提高,以此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比方说,本来领导决定赣江高速公路大桥要二桥合一,但规划委员会的专家提出意见说二桥合一技术上有问题,且最终投资并不一定会比分造两座桥便宜,最终还是尊重专家意见,分别造两座桥。”兼任规划委员会委员的黎金辉认为要真正让规划委员会起到作用,领导不要先发意见,专家则要敢讲。
黎金辉说,今后的规划都要经过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扩大会、四套班子集体审议,最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需报省政府的还要上报,以杜绝原来规划不严肃的现象。
对于这一新气象,黎金辉表示,关键还是要从制度上保证规划工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国家的规划法已经在修改,全国各地对规划的认识也是逐渐在提高。今年5月份赣州市人大通过《赣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对一些违反规划的行为做出了规定,以免重蹈覆辙。
一场关于规划的革新正在江西省赣州市兴起,这里曾经是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井冈山所在地。
在这里,关于“城市规划”论述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在各色官员的口中,而该市正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城市建设,也是依据赣州市今年耗资2500万元编制的城市规划展开的。
在中国迅速进行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在很多内地城市形同虚设。赣州是江西省的贫困地区,全市18个县区中有8个国家级的贫困县,2003年,全市财政收入31.4亿元,对于一个贫困地区来说,如此舍得在规划问题上投入,也是罕见。
据了解,赣州市新的规划按到2020年城市人口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的规模编制,而现在赣州市的人口不过30余万,中心城市也只有30平方公里。规划进行公开招标。 “这2500万元已经超过赣州历史上所有规划资金的总和。”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谢宝河局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赣州市将规划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
谢宝河所说的教训,最惨痛的莫过于赣州的国际商城。国际商城:突破规划的“大手笔”
滔滔贡江边,承载着赣州千年文化底蕴的宋代古城墙无声肃立。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2003年,古城墙和全赣州市的市民一起见证了国际商城由开工到炸楼这一戏剧性过程。
原规划中的赣州国际商城地处市内老商业中心中山路、濂溪路,紧靠全国惟一的宋代砖城墙,离贡江1公里。原计划的国际商城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7860万元。
日前,《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处浩大工程已被全部拆除,只留下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宛如城市的一道伤疤。
据赣州市房管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刘长宏介绍,国际商城一带原有街道是宋朝的布局,而房子都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木房和土墙。几年前遭遇过一次大火,损失惨重。因靠近宋城墙,对宋城的破坏也相当严重,许多居民在城墙上围了猪栏、厕所。当时的市委书记拍板下决心拆迁并进行旧城改造。
2001年冬,由于招商困难,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自己改造,由市房管局组织实施,财政投钱。市房管局为此专门成立了独立法人的涌金置业有限公司来经营国际商城。赣州市财政给涌金公司注入了1000万元的资本。
赣州国际商城于2003年7月开始建设。2003年10月2日,还未竣工的国际商城开盘预售,销售形势喜人,“15天内销售了3000多万元,3个售楼小姐累得打吊针。”当地官员说。
“当时,正在施工的队伍有1000多人,购房户已有300多家。整个工程已建到了2楼,投入资金为5770万。”刘长宏说。 但国际商城本来就像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 赣州拥有全国惟一的宋代砖城墙,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相关规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外围的风貌协调区都强调建筑的控制和风格的统一。而核心保护区更是不允许有风格相悖的新建筑出现。
《瞭望东方周刊》在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查阅了《赣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规划规定,“严格控制古城东面贡江与赣江东岸的建设活动”,国际商城的占地就在此区域中,为“不宜建设区”。
显然,国际商城严重背离了赣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国家文物保护法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墙的有关规定。而且,工程也未按法定程序向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报批。
“由于建设地点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我们规划局曾经明确对国际商城上马表示反对,但最后还是领导说了算。市民因此大骂规划局,我们是有苦说不出。”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办公室副主任陆川说。
但就在国际商城开盘两个月后,2003年10月16号,赣州市委请了美籍华人饶及人给县处级干部包括规划、建设部门在内的科级干部讲规划理念课。饶及人是美国纽约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委员,也是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的美籍规划专家。
课后,市长王昭悠当场宣布,国际商城停建。与国际商城一起,还有赣州170个建设项目被冻结。谁来为决策者买单
一年来,赣州各界对国际商城的停建和拆除给予很高的评价,各地媒体也开始赞扬赣州保护古城墙的勇气和决心。
但是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也在质疑,为什么这样的工程还会上马,而且这样一个由政府财政投资的项目损失已经超过5770万元,仅仅这一个项目就占了当年财政收入的1/60,这些都要纳税人来承担。当地群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谁来为这笔投资负责?”
“其实,国际商城上马之前早有了《赣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可是,市领导的决策却突破了这个规划,导致规划形同虚设。”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金辉说。
但是刘长宏仍然认为,国际商城的决策程序并没有问题。“市里当时有10个重点项目,每个都有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的领导挂帅,参与的有文保、设计、规划、人大、政协多方面的代表。最后提交市委常委决定,全体常委,四大家领导部参加了。”
事实上,参与决定建设和停建国际商城的官员大多数还在位置上,只有市委书记已经调离。
而采访中,绝大多数市民表示,像国际商城这样影响古城墙的项目根本就不该上马,古城墙是赣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不能受到破坏。
同时,赣州市“红旗大道”等多项一修再修重复建设的基建项目也为许多市民所诟病。
赣州市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商财务专家在给《瞭望东方周刊》的邮件中说:“财政资金夫去了公众监督和责任追究,走向必然的肯定是浪费和低效率,在发达国家,每一笔财政资金的去向都要由议会决定,但在我们这人大代表有几个能听懂预决算报告呢?有几个代表能具体了解说明财政资金的去向呢?”
这位专家表示:“作为纳税人,我们都有监督财政资金使用的权利和义务!我想政府这个时候也应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向公众公开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对某些项目的决策失误应当有人承担责任。”
据了解,新的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成立之后,原来规划局和建设局的局长都已调离岗位,转由原赣州市市委副秘书长谢宝河担任局长。同时,有多位原规划局官员被“双规”。其中包括原规划局办公室主任。
现任规划局长谢宝河说:“原来的局长也很难工作,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没有法律依据,很容易出现长官意志和决策失误。”谢宝河介绍说,以前赣州市只有在1995年做了个城市总体规划,“当时没钱做操作性强的详细规划。”
“1995年的规划直到2000年才得到省上的通过,可想而知,其间多少决策其实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做出的。后来赣州市撤地设市,原有规划已跟不上新的形势,所以城建工作才会如此混乱。”一位知情者称。 谢宝河同样认为,同际商城等教训可以说明,从长远来看,规划其实是个赚钱的买卖,其长期收益不能用数字来表达。规划也能创造生产力。
规划革新
“赣州市规划和城建工作的变化跟新一届领导班子工作思路的变化有关。”陆川有感而发。
2003年9月底,江西省委决定由江西省委常委潘逸阳兼任赣州市委书记,以省委常委身份兼任一个非省会的地级市书记,在内地并不多见。
当年10月,市委常委会决定停建国际商城,冻结170个在建项目。随后市政府宣布投资2500万元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重新修编。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潘逸阳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曾长期在广东工作。
潘的为官之道让规划局的官员感受颇深,“2004年初,规划局处理某小区违章占压道路红线的案件,因为小区内有部分市领导居住,责任方有恃无恐。按惯例,这样的事会不了了之,上报潘书记以后,潘书记批示:请规划局依法纠正,以后此类问题不需上报,请把此件送市政府党组成员阅。”
潘逸阳的高明手段给规划官员们打了一针兴奋剂,“他使我们真正感受到市领导的执政理念真正发生了变化。”一位规划局的官员说,“他比较务实,水平很高,大家对他很服气,他的上任有助于赣州市政府面貌的改变。” 据赣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局官员介绍,此次规划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特别注重民主评议和尊重市民的知情权,“公开展示让百姓介入参与,先后搞了3次公开展示,市民也热情参与,回收了3000多条意见,并成立了50多个专家库,不再是领导说了算。”
“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越小的时候,就是我们的管理越规范的时候,领导权力过大不是件好事。”谢宝河说。
“我们原来的规划委员会全是领导,大领导、中领导、小领导。”黎金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的赣州市规划委员会,由市长王昭悠挂帅,市委书记潘逸阳任顾问,由17个专家、14个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决策层专家的比例较以往大大提高,以此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比方说,本来领导决定赣江高速公路大桥要二桥合一,但规划委员会的专家提出意见说二桥合一技术上有问题,且最终投资并不一定会比分造两座桥便宜,最终还是尊重专家意见,分别造两座桥。”兼任规划委员会委员的黎金辉认为要真正让规划委员会起到作用,领导不要先发意见,专家则要敢讲。
黎金辉说,今后的规划都要经过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扩大会、四套班子集体审议,最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需报省政府的还要上报,以杜绝原来规划不严肃的现象。
对于这一新气象,黎金辉表示,关键还是要从制度上保证规划工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国家的规划法已经在修改,全国各地对规划的认识也是逐渐在提高。今年5月份赣州市人大通过《赣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对一些违反规划的行为做出了规定,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