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诗意细小丰盈的及物呈现

来源 :星星·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在先锋诗歌标举“告别青春期写作”,朝向民间口语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和叙述及物诗写等诗学路向转型之后,散文诗承接了乌托邦情怀的语言转移,以青春抒情和浪漫抒写“人间天池”的存在形态,彰显了百年新诗多元生长的巨大可能性。为人类心灵慈航提供想象力,开掘并丰富其感受性与批判性。本期发表孙文华的《自然书》(组章),就像天池中的一滴晶莹的浪花,足以透视当下散文诗写作的优长与不足。
  这是一组集中书写自然感性的诗,情趣盎然,灵光四溢,是普里什文自然生态主义诗写的汉语回声。它以与家人相处的温和、幽默语调,在精致、光洁的修辞隐喻的起承转合中带着读者徜徉在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怀抱之中,满眼皆尽少年的清香與青春的生机。个体的达观喜悦,在亲切、轻松的言辞中娓娓展开,交织成一曲人与自然万物有灵的轮回关系,我与树、生与死、行走与安眠、入根与再生……就像地球围绕个我的星光自转和太阳顺应着宇宙公转那样,春来秋去,生生不息。
  “草木在大地上行走。从没有停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们趁着早晨的露珠行走,趁着夜晚的月光行走。没有终止符。”——《行走大地》
  生活在日常之中,就是“行走在地”,“拥有一棵草木的姿态”,人类不灭,“行走”不息。而“行走”的具体表现,尽情地敞开自我细微丰盈的感官,呼吸自然的气味,品尝天地的滋味,聆听万物的声音,欣赏人间的色彩,在生长与欣赏中完善、升华和丰富人作为主体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所经验到的诗意,与薛爱华在《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所描述的唐代诗人笔下“南方”“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时间新质的区别。这是一个诗人在万物襟怀中对人类精神的回望和肯定。
  先来看自然的气味。“我打开鼻翼,呼吸你的清香,草木何处无清香啊?!”自然的体味与人的肺叶相互激荡,“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语),诗人“喜欢把心腾空了来盛它们,一次次让它们在我心里尽情地伸胳膊、展小腿儿。”拟人喻象传递人与自然的情人关系跃然纸上。
  再来看自然的声音。“满世界都长满了新奇、新鲜的,聆听的耳朵……”这是南方的耳朵,热带的耳朵,使枯叶返青,黄叶褪褐 ,幽暗中吹来的是“蕴蓄了一冬的思想”。这首诗题为《春的号角》,将世界勾连成一个宇宙通感肉身,鲜活而生猛。透过这神奇的耳朵,“数十种绿,在溪流的两岸滴翠”向我们潺潺流来,“植物的轻语”和“鸟在五线谱上跳动”,在我们心灵的视频徐徐涌现。需要强调的是,“春的号角”,本是一个粘连着特有时代意识形态词语,却被澄澈地还原为本色所指,并指向生命的多向能指。
  大自然的滋味。“你不语,但你浑身似乎长满了嘴巴,急切地想要诉说什么”,在诗人充满儿童趣味和少年幻想的眼中,身体的光明已溢出春天的火焰,这大地嘴巴正在与“盆景对话”,慢慢地将外在吸纳成“内心的风景”。这是对大地万物滋味的一种间接的赞美。到了《百草疗疾》中,“我浸在百草的芬芳中”,转换成一个尝采百草的人。
  自然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永恒母题。海子曾将诗人分为“热爱生命中自我”的诗人和“热爱风景中灵魂”的诗人,他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告诫人们,“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的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切的琐碎的描绘。”这也许隐含着对波德莱尔以降现代技术主义诗学取向的批评,但是,作为语言艺术皇冠上的钻石,在面临日趋繁复的现代性必须通过极端个人化呈现难题之时,诗人将如何实现语言的创新?诗人的“一手经验”怎样获得,如何个人化地予以语言凸现?这不仅是散文诗的困境,也是整个现代诗歌的困境,永恒地横亘在每一个诗人面前。
  当我们通读《自然书》时,为诗人打通植物、自然、风光与人身官能精神统觉的才华与技术而欣然击节之时,对这类“泛肉身化”写作技术的现代性如何指认?换句话说,孙文华这些作品与耿林莽的“海洋喻象”、许淇的“草原喻象”如何区分?统观散文诗写作,乡土题材、自然书写、浪漫抒情依然是其主流形态。光鲜的词语,纯美的意象,独特的修辞,新奇的构思,依然是散文诗群给读者留下的共性景观。在如此非个性化书写中,孙文华是否有殊异性,其独一辨识度何在?
  首先,主体间性的生态理念被植入自然书写。人与自然、肉身与环境、人工技术与天然自成之间,在信息化、网络化、后工业化的今天如何相处?这是当代诗人必须回答的重大话题。《自然书》有一个题记,“我的心跳和大地的心搏联系在一起”,这是美国生态主义作家特丽·威廉斯的一句诗,表明了诗人重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关系的哲学思考,与自然平等相处,互为主体,和谐相待,双向成全。在我看来,《自然书》在处置人与自然关系时,初步扭转将人作为单主体强行介入自然的取向,这是一种生态理念的转型,一种美学立场的重建。如前所述,洋溢在诗句中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完全是充满双向尊严与爱意的关系。虽然在传达上还不够鲜明,时代元素还不够突出,但毕竟实现了转折,因此我以为,这是孙文华此类诗歌真正价值所在。
  其次,口语嵌入的及物抒情。“抒情的放逐”是百年新诗发展中由徐迟首先提出的美学主张,经卞之琳、穆旦等的实践,对放逐、清理诗坛上肤浅、表层的“大词抒情”,召回肉身化、智性化、玄学化等新型抒情起了历史的作用。
  《自然书》的传达是微观的,体制是短小的,多则十来行,少则三四行,均属简约之作,如同古典绝句,这种书写在散文诗传统中似乎有重回王尔碑、耿林莽等人短制格式之走向。从整体上看,正是这样一首首短小之作构成了鸿篇巨制,形成主题集中、题材统一、思想深广、诗意丰沛的散文诗组章。通过块状、重浊、多棱的毛料石式诗作砌筑诗的金字塔,往往会产生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总体上看,当代汉语散文诗写作还在路上,离丰富多元、逼视现实、透视时间的新型成熟文体尚待诗人们生生不息的努力。
其他文献
坚固的房子,呼啸的火车,都需要眼睛一样的窗。窗既看天堂,也看地狱。  把闪电当作窗,洞开的是狂风暴雨。把河流当作窗,流淌的是青山的倒影。把心当作窗,拓印的是记忆的珍珠。  自始至终,从生到死,人都活在或明或暗的窗里,人间其实只有世界之窗这四个字充满魅力。  是否能看到人生美妙的底色,需要妥善的选择。智慧在虚无之处,开实有之窗。  你有窗,缺少的是明月照拂的诗意。他无窗,过的是囚徒般幽暗的生活。  
期刊
或三国、红楼、西游、唐诗、宋词、戏剧;或二十四节气,五谷杂粮,花草鱼虫……  或高原、古道、日出、窑洞、村居;或宦官草民、浪子诗人,心事愿望、悲伤祈福……  背着月光的母亲,静守日渐破落的村子,剪刀的唇边,翻转而成。  造型,熏样,雕刻,一笸箩的大红足够。  一朵盛开的荷花,不求高贵;一对戏水的鸳鸯,只求相依。裁下波纹,剪出蛙鸣,清风明月争相品读……  枝干亲云朵,叶子喊鹊鸣。  并蒂莲依然红颜如
期刊
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欧拉秀玛,我只选择对生命的敬畏。  穿越云雾,我们打开畅想的翅羽,向远方的欧拉秀玛飞翔。  沿途清新的草场和牛羊唤醒耳朵和眸光,那天边游走的畜群,寂寞的食草神,它们没有选择阳光和花朵的青睐。  在西梅朵合塘,在格萨尔说唱的韵律中,我与隐没在草丛的花瓣亲吻,成片的花海将我簇拥,浓郁的花香浸润我的心扉。一个游历雪域的人,今夜把头颅和灵魂安放在这偌大的草海,让游子的心沉入鹰隼的故乡难以
期刊
牛 羊  没有去过锡林郭勒草原的人,一定也没有亲眼目睹过那么多的牛羊。再微小的个体,汇聚成群,也是一种壮观。夏天,大群的牛羊散落在碧绿的草原,像云朵,像星星。它们悠闲地站在苍茫辽阔的天地之中,眼睛里盛满纯净,是孩童;胸怀中溢出满足,是智者。人类一直难以释怀的心魔就是,欲望太多。做一只羊、一头牛吧,春天出生,夏天成长,秋天与旅人一起伫立草原,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生命是一场感悟与修行,牛
期刊
红尘间  酒的冷要有人来温,烟的寂要有人来吻,纸的空要有人来书。  看世间万物生长,星月轮回。谁独上寒山,柴门掩映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雪和归人。  推开门,身后尘烟已成旧事。还有谁在岁月里蹉跎。  一场春梦,梦醒,已是春山花草香。瀑纷乱,鸟声暖,樵夫在春天收起斧子,山民在春天撒播五谷。一份感恩收藏,一份感恩播种。大自然的有情在时光的轮回里,最能显现。就像溪水的流逝,我们折柳迎送,已有春雨的淋漓。就像
期刊
黑暗之境  夜色垂临,光阴的幕布再次收拢。我端正躯体,神情庄重,等待在暗黑中窥听,众多的事物脱下它们的伪装。  大地肃然,仿佛在等待一场神圣的盛典。可是,还有多少事物能忍受这种灾难般的仪式?我能看见的事物正迅疾地退避于暗处。而寒气覆盖的山谷中,月光迟迟未肯出场。风,也收起了它的喘息声。  “总有一些歌唱来自黑暗……”我坚信这样的事实,于是沐着露水,移步到室外,并试图为之站台。  在深不见底的黑夜里
期刊
清扫城市的人  凌晨的清洁工,如路边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被水泥包裹的城市。  他们比城市醒得早,要在天亮前为城市准备好露水、阳光和干净的道路。  城市快要醒来了,手里忙碌的扫帚也似乎在暗自加油。  他们把好空气递给我们,把脏和苦,留给了自己。  天空中那一抹晨曦,有了清澈而明亮的眸子;街角的那一片风景,穿上了整洁而漂亮的衣衫。  冬去春来,扫去岁月的尘埃,他们是最先看到春天的人。  他们也是春天里
期刊
贺兰山  伫立贺兰山下,仰望,是惟一恰当的姿势。  我用几千米高的想象支撑起气候的变迁,才能勉强与你硬朗的气度相适应。烈日的光芒针尖一样剔除柔软,让你体魄中不剩半棵水性植物;风横着扫南来北去的轻浮尘土,只闪亮着你咄咄逼人的金属气质。  群峰奔涌,万马齐鸣,我听到岁月舞动着长风劲鞭,猎猎有声,你是奔跑了几千年的坚固方阵。再没有比这更魂魄的山了。世间万山,争相复制你的刚毅与阳性!  屏住呼吸,骨子里的
期刊
从云阳或渝东,至辽阔的湘西、鄂西。  泱泱巴国,因盐而兴,因盐而亡。  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路。路,在骡马的蹄印里。尘埃,在背夫的骨骼里。马帮走过,卷起的风尘中,有我神明在上的村庄,有我村庄隐隐作痛的苦难和悲悯。云烟走了,盐粒依然闪亮,布匹依旧温暖,谁用高亢的民谣追赶巴国的鳥鸣?谁把忧伤的灵魂遗落在巴盐古道?  足迹千年,蹄印千年,风雨千年。  一盏黎明,一朵黄昏,一轮弯月。  一池星星照亮的古道,
期刊
一  我有一些故事,就像风来,树摇晃。  乘坐高铁来息烽,到息烽站下车,车走了,轨道还在。  下车,沿着人们曾经走过而躲起来的脚印走出车站。  站在街道上,行人和车流还是之前的速度。  在诉说,绵绵细雨滚动下来。  不去想,一只乌鸦,在夜里讲述的是生还是亡?  二  在息烽,再遇故人。  相聚华公馆,突然发现,人生何曾不相见,再相见是何时?  雾锁清秋,却锁不住内心的怅惘,锁不住梦境。  在息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