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思想、准则、艺术等思想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包含于城市文化建设之中,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窗口,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源泉。
【关键词】校园文化;带动;城市文化
当今社会,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特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先进文化传播着和带动着的身份彰显着特有的作用。认清校园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增强高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和带动所在城市文化进步的自觉意识,以校园文化带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城市文化的发展,反哺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所在城市文化的动力成分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繁荣程度,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提升城市文化,必须倚重高校,因为高校大多建在城市,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精英单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进文化。
提高城市竞争力从而带动区域竞争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关键,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高校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城市纷纷提出“文化强市”战略,如青岛,它是一座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其城市文化内化为青岛市民的观念,凝结成“诚信、和谐、卓越、博大”的城市精神,物化为海洋文化、品牌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礼仪文化等。谋求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以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必须首先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使其品质和规模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力量更加强大。
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体现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高校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时代特点,吐故纳新,形成富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渗透到高校文化之中,推动其发展。而在目前立足我省实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尤其要发挥前一个方面的功能。
高校文化是区域文化中进步成分最集中的场所,是所属地域社会文明的标志,会对城市文化产生推动作用。大学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证。
高校是专家学者的集散地,高校的专家学者不仅掌握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大学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方面,通过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著书立说等活动,充实和丰富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和人文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他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并身体力行,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辐射到社会,在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弘扬光大,成为城市精神的组成部分。
高校通过育人功能来为社会发展造就大量的合格人才。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城市中“人”的精神,城市文化的塑造最终归结到人的精神的塑造。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对于学子来说,不仅影响他们的学识水平,而且影响他们的人格品质、思想意识甚至一生的行为,高校通过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独立人格、丰富心灵、敏感的创造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他们进入社会,自然会带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烙印,开时代风气之先,树民族精神新貌。文化靠“人化”,一代一代新人的造就和传承,使城市文化生生不息,不断的向着更高层次的文明攀登。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提升所在城市文化品位的孵化基地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已经远远超越了围墙文化”的狭隘领域,学校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在现代城市中开始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
高校通过挖掘自身的潜力,通过多层次、多学科、多种类的成人继续教育,不仅能满足各类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使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能满足一部分待业人员、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等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增加生活情趣。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我国的以大学为依托的某些老年大学等。此外,通过文化艺术教育,提高充实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从物质生活享乐转变为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 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高校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独特的先进装备为基础,利用自己的实验室、电教视听中心、测试计算中心、数据库、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各方需要的信息咨询服务,是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此外,高校拥有大量科研、学术团体,与城市的市政部门、文化部门、科研部门、群众团体开展协作,与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合作,交流学术动态,开展合作研究,形成立体式社会教育网络,促进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借助当地文化的基础和优势,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比如英国伦敦实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市战略”,美国曼彻斯特则实行了“创意之都战略”,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实施了“文化—知识城市战略”,新加坡实施了“亚洲文艺复兴城市战略计划”;中国香港则实施了“创意无限—动感之都计划”,北京定位于“世界创意中心城市”,成都和杭州致力于建设“文化休闲都市”等,均为开拓长春城市文化定位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三、高校校园文化为发展所在城市文化提供智力支撑
区域创新能力指在一定的边界内,由创新主体要素和与创新相关联的非主体要素构成一种网络组织,企业、大学、独立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组成网络创新节点,并相互协作,整合资源,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确定新型运行规则,以提高资源配置和产出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它包括知识、技术、服务、制度、产业等方面。
以高等教育为动力的“创新”是后发优势的关键。后发优势理论指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有效利用资源、创新、机遇、政策等优势,获取更佳的经济效益和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趋同化,甚至超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营造和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是将创新作为后发优势的灵魂。高等教育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让能将潜在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经济赶超提供智力支撑。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制度,校企合作教育、合作科研迅速开展起来。各国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给予密切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在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促进高校与社会双向合作,使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关系更为密切,高等学校逐渐成为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
创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或区域创新活动中的决定因素,而高校则是传授高等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地方。高校除了人才培养这一功能外,在创新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研究开发,这对于高校所属区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放大高校科研创新资源优势。
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区域综合实力提升为宗旨,两者实现有机结合,优势集成,可以互动的发展来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也可以使高等教育也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并围绕这一目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城市创新中的源头作用,鼓励高校和独立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市场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对就地转化的科技成果给予优先扶持。消除体制和行业阻隔,构建开放式技术共享平台,促进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包括产业部门与大学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建立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创建合资合股合作科技公司、地区与大学共同组建产学研联合体、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入手,组织产学研联合等形式的技术开发联合体。联合的过程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联合的结果必然推动企业及城市自主创新的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校园文化;带动;城市文化
当今社会,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特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高校校园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先进文化传播着和带动着的身份彰显着特有的作用。认清校园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增强高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和带动所在城市文化进步的自觉意识,以校园文化带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城市文化的发展,反哺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所在城市文化的动力成分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繁荣程度,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提升城市文化,必须倚重高校,因为高校大多建在城市,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精英单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进文化。
提高城市竞争力从而带动区域竞争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关键,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高校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城市纷纷提出“文化强市”战略,如青岛,它是一座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其城市文化内化为青岛市民的观念,凝结成“诚信、和谐、卓越、博大”的城市精神,物化为海洋文化、品牌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礼仪文化等。谋求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以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必须首先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使其品质和规模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力量更加强大。
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体现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高校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时代特点,吐故纳新,形成富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渗透到高校文化之中,推动其发展。而在目前立足我省实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尤其要发挥前一个方面的功能。
高校文化是区域文化中进步成分最集中的场所,是所属地域社会文明的标志,会对城市文化产生推动作用。大学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证。
高校是专家学者的集散地,高校的专家学者不仅掌握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大学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方面,通过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著书立说等活动,充实和丰富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和人文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他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并身体力行,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辐射到社会,在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弘扬光大,成为城市精神的组成部分。
高校通过育人功能来为社会发展造就大量的合格人才。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城市中“人”的精神,城市文化的塑造最终归结到人的精神的塑造。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对于学子来说,不仅影响他们的学识水平,而且影响他们的人格品质、思想意识甚至一生的行为,高校通过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独立人格、丰富心灵、敏感的创造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他们进入社会,自然会带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烙印,开时代风气之先,树民族精神新貌。文化靠“人化”,一代一代新人的造就和传承,使城市文化生生不息,不断的向着更高层次的文明攀登。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提升所在城市文化品位的孵化基地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已经远远超越了围墙文化”的狭隘领域,学校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在现代城市中开始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
高校通过挖掘自身的潜力,通过多层次、多学科、多种类的成人继续教育,不仅能满足各类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使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能满足一部分待业人员、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等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增加生活情趣。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我国的以大学为依托的某些老年大学等。此外,通过文化艺术教育,提高充实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从物质生活享乐转变为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 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高校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独特的先进装备为基础,利用自己的实验室、电教视听中心、测试计算中心、数据库、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各方需要的信息咨询服务,是高等教育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此外,高校拥有大量科研、学术团体,与城市的市政部门、文化部门、科研部门、群众团体开展协作,与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合作,交流学术动态,开展合作研究,形成立体式社会教育网络,促进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借助当地文化的基础和优势,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比如英国伦敦实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市战略”,美国曼彻斯特则实行了“创意之都战略”,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实施了“文化—知识城市战略”,新加坡实施了“亚洲文艺复兴城市战略计划”;中国香港则实施了“创意无限—动感之都计划”,北京定位于“世界创意中心城市”,成都和杭州致力于建设“文化休闲都市”等,均为开拓长春城市文化定位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三、高校校园文化为发展所在城市文化提供智力支撑
区域创新能力指在一定的边界内,由创新主体要素和与创新相关联的非主体要素构成一种网络组织,企业、大学、独立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组成网络创新节点,并相互协作,整合资源,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确定新型运行规则,以提高资源配置和产出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它包括知识、技术、服务、制度、产业等方面。
以高等教育为动力的“创新”是后发优势的关键。后发优势理论指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有效利用资源、创新、机遇、政策等优势,获取更佳的经济效益和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趋同化,甚至超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营造和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是将创新作为后发优势的灵魂。高等教育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让能将潜在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经济赶超提供智力支撑。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制度,校企合作教育、合作科研迅速开展起来。各国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给予密切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在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促进高校与社会双向合作,使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关系更为密切,高等学校逐渐成为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
创新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或区域创新活动中的决定因素,而高校则是传授高等知识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地方。高校除了人才培养这一功能外,在创新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研究开发,这对于高校所属区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放大高校科研创新资源优势。
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区域综合实力提升为宗旨,两者实现有机结合,优势集成,可以互动的发展来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也可以使高等教育也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并围绕这一目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城市创新中的源头作用,鼓励高校和独立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市场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对就地转化的科技成果给予优先扶持。消除体制和行业阻隔,构建开放式技术共享平台,促进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包括产业部门与大学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建立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创建合资合股合作科技公司、地区与大学共同组建产学研联合体、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入手,组织产学研联合等形式的技术开发联合体。联合的过程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联合的结果必然推动企业及城市自主创新的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