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可以看成是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集合体。知识是智力资源的核心内容和大学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同其它资源相比,知识资源具有一系列的特点。高校传播和研发的知识不仅是认知的客体,而且是必须加以管理的对象。知识管理是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它的实现必将提高大学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高校;竞争力;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73-01
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之后实施的各种专门教育。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科技人才,研究科研课题和开发科技知识产品等活动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是高等教育运行的基本单位。高校执行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功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高校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科技知识产品等活动。从经济学角度,高校可以看成是教育资源(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集合体。属于高校物质资源的是那些生产性资源,比如技术装备,财政资金,基础设施等。属于智力资源的是全体教职工及管理者的智力劳动以及因合理利用智力资源而形成的组织文化、国际声望和大学的精神价值体系。
高校的智力资源是以“知识”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既是高校管理的对象,又是高校管理的参与者,因为知识存在于人的能力和经验中,影响着领导者的判断与决策。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是高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而形成的组织文化是一种规范全体教师及学生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以符号或者媒介的形式保存和记录的知识。比如,图书馆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大学内部的管理文件等。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不能被记录下来,或者很难用文字或符号描述的知识。比如说,一名老师的个人经验和威信,校园的组织文化及办学理念等。同其它生产资料相比,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知识是人的能力或者业务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较高的知识水平,那么这将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某种产品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那么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很明显。知识水平,特别是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领导者的决策水平。
2.知识是生产“原材料”的一部分,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产品或者服务中。比如说,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知识可能以授课内容的形式存在,也可能以教师个人经验的形式存在。
3.知识作为资源可以被大量的传播和复制。知识的价值在不断的更新和利用中并不会减弱,反而会在无数次的传播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微软公司生产的电脑操作系统在全球得到广泛的应用,windowsXP或者win7 的价值在不断更新和应用中得到了体现。
4.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知识的生产,加工和利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转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课堂讲解可以将隐藏在个人的经验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学生掌握的显性知识。一部分显性知识通过学生的自我“内化”转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和个人能力(隐性知识)。
竞争力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总体来说,竞争力是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拥有的优势和能力。竞争力的主体可以是一种商品,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及一种服务。高校的竞争力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优势,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在内的竞争能力的总和。高校竞争力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积累过程。我们可以分出四个对大学竞争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大学精神与组织文化形成的过程;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和科研服务的过程;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过程;提供后勤保障的过程。这四个过程中不管是资源的积累还是文化的沉淀都离不开“知识”的作用。知识性是大学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知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它记录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大学的重要使命就在于大学应当自由而广泛地传播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大学内外部环境中产生的新思想和新经验都会以“知识”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媒介得到传播和推广。比如说,课堂教学,网络媒介,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等形式。
最近几十年,知识管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兴趣。这是因为:(1)在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中知识逐渐成为决定性的因素;(2)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的主导企业,(3)知识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
企业的知识管理主要集中地表现在信息的采集,加工与运用等管理层面。所谓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组织中的知识与信息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中,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里的知识管理国内外学者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总体来说,高校知识管理的理念是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和管理,充分发挥知识的认知功能,交际功能,文化功能等管理功能,以此形成和谐的高校组织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不是高校必要的管理职能,而是高校发展的一种革新战略。知识管理应当建立在高校其它管理职能的基础之上,比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以及文化管理等。知识管理的效果也必将具体化到上述大学的职能管理中。根据知识的分类可以划分两种实现知识管理的模式:显性知识的管理模式和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收集,重新利用和测量那些已经被编码的知识和信息。这种管理个过程强调预测,计划,组织、指挥、激励、评价,注重知识的利用而不是开发和创造,关注学校发展的短期效益。标准化成为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的主要操作模式。比如,很多高校规定了教师上课教案的模式和内容;系统、严格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化,模式化的知识传授系统是标准化工作过程的重要特点。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隐藏在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态度,大学的组织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不能被编码的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的管理更加关注学校发展的长期收益和回报。实现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知识转换,也就是,把存在于教师个人或者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成积极的正能量。比如,可以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推广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科研成果。
由此可见,高校是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集合体,知识是智力资源的核心内容。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是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知识性是大学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梅著.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中国学生的全球流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合文著.基于知識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毛亚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3]刘念才,Jan Sadlak 主编. 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创新.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9
[4]李立国.大学竞争特性探析/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2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高校;竞争力;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73-01
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之后实施的各种专门教育。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科技人才,研究科研课题和开发科技知识产品等活动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高等院校(以下简称“高校”)是高等教育运行的基本单位。高校执行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功能: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高校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科技知识产品等活动。从经济学角度,高校可以看成是教育资源(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集合体。属于高校物质资源的是那些生产性资源,比如技术装备,财政资金,基础设施等。属于智力资源的是全体教职工及管理者的智力劳动以及因合理利用智力资源而形成的组织文化、国际声望和大学的精神价值体系。
高校的智力资源是以“知识”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既是高校管理的对象,又是高校管理的参与者,因为知识存在于人的能力和经验中,影响着领导者的判断与决策。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是高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而形成的组织文化是一种规范全体教师及学生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以符号或者媒介的形式保存和记录的知识。比如,图书馆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大学内部的管理文件等。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不能被记录下来,或者很难用文字或符号描述的知识。比如说,一名老师的个人经验和威信,校园的组织文化及办学理念等。同其它生产资料相比,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知识是人的能力或者业务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较高的知识水平,那么这将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某种产品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那么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很明显。知识水平,特别是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领导者的决策水平。
2.知识是生产“原材料”的一部分,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产品或者服务中。比如说,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知识可能以授课内容的形式存在,也可能以教师个人经验的形式存在。
3.知识作为资源可以被大量的传播和复制。知识的价值在不断的更新和利用中并不会减弱,反而会在无数次的传播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微软公司生产的电脑操作系统在全球得到广泛的应用,windowsXP或者win7 的价值在不断更新和应用中得到了体现。
4.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知识的生产,加工和利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转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课堂讲解可以将隐藏在个人的经验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学生掌握的显性知识。一部分显性知识通过学生的自我“内化”转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和个人能力(隐性知识)。
竞争力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总体来说,竞争力是经济主体在竞争中拥有的优势和能力。竞争力的主体可以是一种商品,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及一种服务。高校的竞争力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竞争优势,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在内的竞争能力的总和。高校竞争力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积累过程。我们可以分出四个对大学竞争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大学精神与组织文化形成的过程;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和科研服务的过程;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过程;提供后勤保障的过程。这四个过程中不管是资源的积累还是文化的沉淀都离不开“知识”的作用。知识性是大学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知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它记录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大学的重要使命就在于大学应当自由而广泛地传播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大学内外部环境中产生的新思想和新经验都会以“知识”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媒介得到传播和推广。比如说,课堂教学,网络媒介,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等形式。
最近几十年,知识管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兴趣。这是因为:(1)在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中知识逐渐成为决定性的因素;(2)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的主导企业,(3)知识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结构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
企业的知识管理主要集中地表现在信息的采集,加工与运用等管理层面。所谓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组织中的知识与信息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中,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里的知识管理国内外学者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总体来说,高校知识管理的理念是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和管理,充分发挥知识的认知功能,交际功能,文化功能等管理功能,以此形成和谐的高校组织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不是高校必要的管理职能,而是高校发展的一种革新战略。知识管理应当建立在高校其它管理职能的基础之上,比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以及文化管理等。知识管理的效果也必将具体化到上述大学的职能管理中。根据知识的分类可以划分两种实现知识管理的模式:显性知识的管理模式和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收集,重新利用和测量那些已经被编码的知识和信息。这种管理个过程强调预测,计划,组织、指挥、激励、评价,注重知识的利用而不是开发和创造,关注学校发展的短期效益。标准化成为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的主要操作模式。比如,很多高校规定了教师上课教案的模式和内容;系统、严格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化,模式化的知识传授系统是标准化工作过程的重要特点。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隐藏在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态度,大学的组织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不能被编码的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的管理更加关注学校发展的长期收益和回报。实现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知识转换,也就是,把存在于教师个人或者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成积极的正能量。比如,可以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推广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科研成果。
由此可见,高校是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的集合体,知识是智力资源的核心内容。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是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知识性是大学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梅著.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中国学生的全球流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合文著.基于知識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毛亚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3]刘念才,Jan Sadlak 主编. 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创新.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9
[4]李立国.大学竞争特性探析/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