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96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FGS/112型绝对重力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省开展绝对重力测量.给出了15个绝对重力点的最新观测结果,并与其他类型仪器在一些点上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FGS/112绝对重力仪在15个点的观测结果的精度优于2.78×10-8m/s2.该仪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并与其他类型仪器没有明显的系统误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FGS/112型绝对重力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省开展绝对重力测量.给出了15个绝对重力点的最新观测结果,并与其他类型仪器在一些点上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FGS/112绝对重力仪在15个点的观测结果的精度优于2.78×10-8m/s2.该仪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并与其他类型仪器没有明显的系统误差.
其他文献
研究区位于乔治亚州东北拉奥尼亚镇附近,场地为中等起伏地形(高程在221m~257m),面积1.0km×0.7km,场地是具有许多森林的牧场。试验是为了选择使用GPS各种测量方法,来进行工程(大比例尺)测图并采集野外数据。该工程使用现有的乔治亚高精度参...
本文描述了一种基于软拷贝的自动空中三角测量系统。这种系统能自动构成区域网图形,自动选定网点(连接点)并且对网点进行子像素级精度的匹配。
对飞行中(On-The-Fly)初始化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GPS动态差分定位而言,如果在整周模糊度初始化过程中发生载波相位周跳,将严重影响整周模糊度的确定。本文对已有的GPS静态差分定位中通过三差解检测与修复周跳的方法进行了推广,提出了一种适合于解决On-The-Fly整周模糊度初始化过程中周跳问题的新方法。新方法保持了静态情况下原有方法的特点,分析和利用实采数据进行的检验表明,新方法是有效和实用的
本文首先在ITRF框架下利用中国国家GPSA级网的两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部分的局部水平形变。为了更好地和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地壳运动模型进行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模型的形变分析方法,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对于GPS静态差分定位的实时算法而言,能否实时地解决观测数据的存储、卫星失锁、载波相位周跳、多径效应以及计算速度等问题是保证基线的实时解算和定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载波相位双差观测时间序列可用直线或高次曲线进行很好拟合的特性,设计了一种静态定位的实时算法,能解决上述实时定位中的特殊问题。
利用1995和1996年华北地区两期GPS复测资料,计算研究了该区现阶段的构造块体运动。结果说明,该区现阶段的构造运动可用鄂尔多斯块体、晋冀鲁块体、胶辽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4块体运动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鄂尔多斯块体与晋冀鲁块体之间差异活动较强烈,阴山燕山块体与晋冀鲁块体之间较弱,郯庐断裂带居中。结果还表明渤海可能仍有一定的扩张活动。若以鄂尔多斯块体为本区参照,其东部各块体均向东移动。
采用了两种手段,即利用多天线和相位平滑伪距的方法来减小相位模糊搜索空间,有效地解决了精度要求高时长基线存在的模糊搜索空间过大的问题。在两种方法中分别导出了各自的概略搜索空间,与普通方法相比,特别是在长基线时大大缩小了搜索空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GIS,GPS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简述了对移动目标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着重介绍了软件的开发以及系统的功能,最后扼要地说明了移动目标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情况.
简要地介绍了模糊集方法,对定义模糊区域及测量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结合具体例子阐述了不精确空间关系分析、综合及模糊推理在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发展,产生了一门新的应用领域———GPS电子地图.根据电子地图的特点,介绍了自行开发设计的GPS电子地图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