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是北京惟一的市属农业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机构,创建于1958年,主要承担着国家及北京市农业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产业化服务等任务,经过47 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北京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下设12个研究所(中心)。拥有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农业部原种基地,3个农业部高技术实验室及中心,7个北京高技术实验室和专业研究中心。2005年成立的农产品质量与农田环境分析检测中心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评审。
在人才方面,全院共有科技人员70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名,突出贡献专家2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科研人员48名,北京市科技新星71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北京市人才工程共计43人,共有博士(后)110名,硕士135名。形成了以中青年人才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梯队。
“九五”和“十五”期间,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院党委带领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团结一致,奋力拼搏,通过实施以“三大工程”,即科技攻关工程、科技示范推广工程、科技产业化工程建设,以及“五大基地”,即科研创新基地、科研中试基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远程教育和推广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发展计划,使全院的优势学科、优势领域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和综合研究能力以及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认真贯彻“221行动计划”,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实施“涌泉能力建设”、“百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等一大批富民项目,增强自身科技创新实力;通过示范基地建设、院区合作、远程教育、现代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等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通过科企合作,实施产业化项目,壮大自我发展实力。总之,通过努力,为解决郊区“三农”问题,提升郊区产业实力,构建和谐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围绕科技创新
为郊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全院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中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作物、蔬菜、林果、畜禽等新品种培育;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土壤改良、农业环境保护、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新型肥料、畜禽疫苗研制以及农业发展战略等研究。其中在农作物及林果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禽用疫苗研制、蔬菜工厂化农业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育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是国内玉米育种史上利用率最高的自交系;选育的8个桃品种和8个油桃新品种使桃露地栽培的供应期延长4个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承担的“中国电脑农业(农业专家系统)”项目获得世界信息峰会大奖殊荣;2000~2004年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累计获得各类科技奖励62项;此外还有国家专利15项,审定品种81个,软件著作权登记97项,基因登记11个,国家批准生物制品和保健品共10项。连续7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兴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组装配套,优势集成,集中在14个区县建立了109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大兴长子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朝来农艺园、房山韩村河蔬菜示范园区、朝阳区王四营蔬菜花卉示范园区、顺义沿河特种瓜菜综合技术示范基地、顺义万亩瓜果蜂授粉基地、门头沟冯村碧昆特菜生产基地、丰台区花乡育苗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已成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郊区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基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基地。
与郊区县的科技合作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落实为郊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先后与顺义、通州、门头沟、密云、大兴长子营、房山崇各庄、朝阳王四营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涉及粮食、蔬菜、林果、畜牧等多项内容。在与京郊各区县合作的基础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立足北京,将科技优势向周边地区辐射。先后与河北省承德市、宣化县、石家庄市,山东省聊城,内蒙古包头等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筛选了蔬菜、玉米、果树新品种、远程教育等优势科技资源导入对方地区,为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做出积极贡献。2005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又与朝阳区“蟹岛”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为循环经济在首都的全面推广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升产业实力 延长产业链条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以所为主,院所并举”的方针,以产权加快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科技涌泉”为指导,通过理顺产权关系,积极进行知识产权参与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从1998年起,在企业中推行了以建立多元化产权制度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作。目前,全院已有科技企业19家,其中有院职工出资的16家,职工出资总额达446万元,出资人数达320人(次)。通过多元化产权制度的建立,妥善地处理了院、所、课题组与企业的关系,探索建立了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此外,科企合作成为我院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助推器。2004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所与民营企业山东信得药业公司签署了共同组建“信得维特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营资所与首创集团签署成立“北京首创新型肥料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缓释包衣肥料协议。这种通过优势科技项目与社会资本的结合,不仅突破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产业迅速放大的资金瓶颈,也为企业科学管理以及科技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进而为做大做强全院科技产业奠定了基础。
围绕创新平台建设
构建管理新机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2004年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农委,联合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北京地区相关部门、单位共同组建了“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该平台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依托,联合首都地区以及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育种优势单位、优秀专家,通过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国内外农业育种领域的人才、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种质等优势资源,建立一个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公益性农业育种创新公共平台 。此举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意义在于利用社会的基础研究力量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育种水平,培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推动机制创新。
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教兴农,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服务北京,示范全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为立足点,把解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整合资源、提升能力、创新机制、形成特色,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农林科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下设12个研究所(中心)。拥有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农业部原种基地,3个农业部高技术实验室及中心,7个北京高技术实验室和专业研究中心。2005年成立的农产品质量与农田环境分析检测中心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评审。
在人才方面,全院共有科技人员70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名,突出贡献专家2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科研人员48名,北京市科技新星71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北京市人才工程共计43人,共有博士(后)110名,硕士135名。形成了以中青年人才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梯队。
“九五”和“十五”期间,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院党委带领全院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团结一致,奋力拼搏,通过实施以“三大工程”,即科技攻关工程、科技示范推广工程、科技产业化工程建设,以及“五大基地”,即科研创新基地、科研中试基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远程教育和推广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发展计划,使全院的优势学科、优势领域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和综合研究能力以及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认真贯彻“221行动计划”,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实施“涌泉能力建设”、“百村蔬菜品种更新示范工程”等一大批富民项目,增强自身科技创新实力;通过示范基地建设、院区合作、远程教育、现代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等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通过科企合作,实施产业化项目,壮大自我发展实力。总之,通过努力,为解决郊区“三农”问题,提升郊区产业实力,构建和谐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围绕科技创新
为郊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全院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中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作物、蔬菜、林果、畜禽等新品种培育;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土壤改良、农业环境保护、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新型肥料、畜禽疫苗研制以及农业发展战略等研究。其中在农作物及林果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禽用疫苗研制、蔬菜工厂化农业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育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是国内玉米育种史上利用率最高的自交系;选育的8个桃品种和8个油桃新品种使桃露地栽培的供应期延长4个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承担的“中国电脑农业(农业专家系统)”项目获得世界信息峰会大奖殊荣;2000~2004年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累计获得各类科技奖励62项;此外还有国家专利15项,审定品种81个,软件著作权登记97项,基因登记11个,国家批准生物制品和保健品共10项。连续7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兴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组装配套,优势集成,集中在14个区县建立了109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大兴长子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朝来农艺园、房山韩村河蔬菜示范园区、朝阳区王四营蔬菜花卉示范园区、顺义沿河特种瓜菜综合技术示范基地、顺义万亩瓜果蜂授粉基地、门头沟冯村碧昆特菜生产基地、丰台区花乡育苗生产基地等,这些基地已成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郊区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基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基地。
与郊区县的科技合作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落实为郊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先后与顺义、通州、门头沟、密云、大兴长子营、房山崇各庄、朝阳王四营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涉及粮食、蔬菜、林果、畜牧等多项内容。在与京郊各区县合作的基础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立足北京,将科技优势向周边地区辐射。先后与河北省承德市、宣化县、石家庄市,山东省聊城,内蒙古包头等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筛选了蔬菜、玉米、果树新品种、远程教育等优势科技资源导入对方地区,为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做出积极贡献。2005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又与朝阳区“蟹岛”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为循环经济在首都的全面推广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升产业实力 延长产业链条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以所为主,院所并举”的方针,以产权加快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科技涌泉”为指导,通过理顺产权关系,积极进行知识产权参与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从1998年起,在企业中推行了以建立多元化产权制度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工作。目前,全院已有科技企业19家,其中有院职工出资的16家,职工出资总额达446万元,出资人数达320人(次)。通过多元化产权制度的建立,妥善地处理了院、所、课题组与企业的关系,探索建立了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此外,科企合作成为我院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助推器。2004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所与民营企业山东信得药业公司签署了共同组建“信得维特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营资所与首创集团签署成立“北京首创新型肥料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缓释包衣肥料协议。这种通过优势科技项目与社会资本的结合,不仅突破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产业迅速放大的资金瓶颈,也为企业科学管理以及科技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进而为做大做强全院科技产业奠定了基础。
围绕创新平台建设
构建管理新机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2004年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农委,联合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北京地区相关部门、单位共同组建了“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该平台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依托,联合首都地区以及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育种优势单位、优秀专家,通过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国内外农业育种领域的人才、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种质等优势资源,建立一个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公益性农业育种创新公共平台 。此举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意义在于利用社会的基础研究力量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育种水平,培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推动机制创新。
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教兴农,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服务北京,示范全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为立足点,把解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整合资源、提升能力、创新机制、形成特色,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