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其规模在不断地扩大。高职学生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素质,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分析,并进行对策研究,已成为高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建设并完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德育教育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依据各自人才培养要求,对德育教育进行调整,高职院校应该设置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要求德育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技能和技术方面要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而且更多的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
1. 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性
高职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更多的强调综合性、实用性,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根据企业用人的标准,高职学生需要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这就不但要求高职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求他们具有企业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为此,高职德育教育必须适应这些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协调。
2. 办学特色的鲜明性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鲜明办学特色,主要表现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其中,校企合作要求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德育教育也要顺应这一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结合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寻求合作的具体方式,实现校企之间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和谐统一。
3、学生素质的多样性。
但由于受招生的限制,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属于最后批次录取,这些都使高职学生特点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生源情况复杂、生源文化素质较差;高职学生来源既可以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可以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考进高职院校的往往是基础知识欠缺或不全面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时候,要立足这些现实情况,立足于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将现实与未来、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当前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德育教育不能联系实际
职业道德信念和品性的培育仅靠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但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相隔离。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主所承担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与各专业所组织的学生实习调研、走访行业等业务性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协调配合。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延伸到课外、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校内文化活动和社团组织,多数是学生出于各自的兴趣爱好、一时热情而发起,自娱自乐为主, 缺乏职业道德品性和职业素质自我提升的自觉。教师指导的以锤炼学生职业道德品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宗旨的持续性文化育人活动更为鲜有。校内外各教育资源、各教学载体全方位培育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机制和局面没有真正形成。
2. 德育教育方法滞后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是根据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来设定的。在岗位的任职条件上强调实践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 理论教学上强调"必须、够用"。但一些院校没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观,对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重知轻德"的倾向,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学一点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就能胜任岗位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意识淡薄, 把职业道德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因素。在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实施方案,没有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和考核标准,缺少必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保障,大都只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总述上泛泛提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3. 德育教育拘泥于形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心连心活动、学雷锋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刑人员结对活动等,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的性和功利性过强,一些德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开展的,这些必定会导致高职学校德育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开创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局面。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必要条件是,从生活、学习、发展等各个方面切实关爱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较为厌恶理论学习,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常常被当作落后生看待,自尊心和上进心受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打击。因此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培养他们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一个自由和谐的氛围,从而使德育教育更易开展。
2.积极探索网络德育的新途径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网络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新颖性、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各个环节,强化自我教育在高职德育中的分量,让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化的新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 加强课程建设, 着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道德信念。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是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作为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 确定课时和学分。组建专兼职教师构成的课程组,制订授课计划和考核方式,研究确定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着手教材建设,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体现"职业性"的职业道德教材;深入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信息,提炼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总之,鉴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方面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配合适宜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梁威,卢立涛. 关注差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J]. 继续教育研究,2008,(7).
[2]刘彤,汪晓萍. 利用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3]朱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4]陈敏,高职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09(9)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德育教育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依据各自人才培养要求,对德育教育进行调整,高职院校应该设置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要求德育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技能和技术方面要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需要,而且更多的强调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因此,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
1. 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性
高职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更多的强调综合性、实用性,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根据企业用人的标准,高职学生需要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这就不但要求高职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求他们具有企业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为此,高职德育教育必须适应这些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协调。
2. 办学特色的鲜明性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鲜明办学特色,主要表现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其中,校企合作要求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德育教育也要顺应这一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结合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寻求合作的具体方式,实现校企之间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和谐统一。
3、学生素质的多样性。
但由于受招生的限制,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属于最后批次录取,这些都使高职学生特点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生源情况复杂、生源文化素质较差;高职学生来源既可以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可以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考进高职院校的往往是基础知识欠缺或不全面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时候,要立足这些现实情况,立足于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将现实与未来、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当前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德育教育不能联系实际
职业道德信念和品性的培育仅靠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但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相隔离。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主所承担的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与各专业所组织的学生实习调研、走访行业等业务性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协调配合。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延伸到课外、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校内文化活动和社团组织,多数是学生出于各自的兴趣爱好、一时热情而发起,自娱自乐为主, 缺乏职业道德品性和职业素质自我提升的自觉。教师指导的以锤炼学生职业道德品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宗旨的持续性文化育人活动更为鲜有。校内外各教育资源、各教学载体全方位培育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机制和局面没有真正形成。
2. 德育教育方法滞后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是根据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来设定的。在岗位的任职条件上强调实践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 理论教学上强调"必须、够用"。但一些院校没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观,对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重知轻德"的倾向,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学一点专业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就能胜任岗位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意识淡薄, 把职业道德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因素。在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实施方案,没有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和考核标准,缺少必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保障,大都只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总述上泛泛提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3. 德育教育拘泥于形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心连心活动、学雷锋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刑人员结对活动等,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的性和功利性过强,一些德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开展的,这些必定会导致高职学校德育的发展受到限制。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开创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局面。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必要条件是,从生活、学习、发展等各个方面切实关爱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较为厌恶理论学习,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常常被当作落后生看待,自尊心和上进心受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打击。因此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培养他们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一个自由和谐的氛围,从而使德育教育更易开展。
2.积极探索网络德育的新途径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网络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新颖性、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各个环节,强化自我教育在高职德育中的分量,让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化的新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 加强课程建设, 着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道德信念。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是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将职业道德作为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 确定课时和学分。组建专兼职教师构成的课程组,制订授课计划和考核方式,研究确定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着手教材建设,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体现"职业性"的职业道德教材;深入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信息,提炼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总之,鉴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方面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配合适宜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梁威,卢立涛. 关注差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J]. 继续教育研究,2008,(7).
[2]刘彤,汪晓萍. 利用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3]朱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4]陈敏,高职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