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编有话说: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在一段时期内在家脾气特别坏,在外面却非常乖,常常家里、家外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上海市优秀幼教科研员、教育专家吴晓芬老师说,这其实是孩子的“补偿性反应”,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就要格外关注孩子,通过科学的教养手段,帮助孩子慢慢梳理不良情绪。
注意:孩子发脾气,不仅仅是生气
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补偿性反应”,其重要表现就是在幼儿园或者外面非常乖,到了家里或自己熟悉的环境就会对熟悉的人大发脾气。可是,很多家长却以为孩子只是单纯地发脾气,并没有加以重视和疏导,有些性子急的家长脾气一上来,还会指责孩子任性而对其严加管教。可是,这些做法却极容易加重孩子的“补偿性反应”。久而久之,孩子脾气变得更坏了,而家长却还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玲玲本来在父母和亲友的心目中是个乖巧的孩子,但是,自从她进入幼儿园以后,父母就被她弄得焦头烂额。倒不是玲玲不“适应”幼儿园,老师反映她在幼儿园表现很好,既乖巧听话,又很懂事,和小朋友们相处得也很融洽。可是,回到家以后,她却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怎么劝都不听。起初,玲玲的父母以为她是在幼儿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受了别人的气,所以才这么反常。他们认为孩子过几天就没事了,也就由着她,或者在她闹得实在太厉害的时候训斥几句。没想到,玲玲的“反常”竟然愈演愈烈,幼儿园里“温顺的小绵羊”一到家里就成了“暴躁的小老虎”。而且,玲玲最近的睡眠质量也直线下降,以前玲玲一旦睡着,就像小猪似的,爸爸妈妈推都推不醒她,现在玲玲却经常半夜惊醒或大哭,有时还会在睡梦中哭喊:“就不!就不!”
吴晓芬老师说,这个案例中,玲玲的父母不清楚孩子乱发脾气是其发生“补偿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实,玲玲出现“补偿性反应”,并不是她在幼儿园受了委屈,而是她并没有真正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有些孩子可能在适应幼儿园生活之后就会放松下来,“补偿性反应”也随之消失,而有些孩子则需要成人的帮助才会慢慢放松下来。
建议:“补”心要科学,关心是根本
所谓“既来之,则安之”,当孩子出现“补偿性反应”的时候,家长不必过于惊慌,也不要觉得是因为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而导致孩子出现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而要摆好心态,采取科学的教养手段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吴晓芬老师这样建议:
1.对孩子要求要适度
家长应自我反省,是不是太追求完美,是否对孩子要求太高。如果是的话,请尝试调整一下,让孩子只做他这个年龄段能做到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不要一味地强调在幼儿园听老师话,要让孩子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2.家长不要刻意补偿孩子
很多家长了解了孩子的“补偿性反应”以后,会误解为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从而对孩子产生愧疚感,于是便加倍地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进行物质补偿,并且对孩子也格外迁就,哪怕无理取闹也不责怪。其实家长的这种纵容娇惯是很容易诱发孩子的补偿性需要的。此刻,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分析问题并找出原因。要把握一个原则,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发脾气,但不能助长这种行为。
3.运用科学的教养方式
其实,化解孩子“补偿性反应”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过分专注在不良的情绪上。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大肢体动作的亲子游戏,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从而起到疏导孩子自我压抑情绪的作用。
编辑寄语:孩子出现“补偿性反应”非常正常,这也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坎。这道坎跨过去了,就意味着孩子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了。当他以后再面对因环境转换而带来心理压力的情况时,便能轻松对待。其实,对孩子来说,拥有一个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比任何教育都更有利于他的成长。所以,家长们请首先关注孩子的“补偿性反应”,然后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帮助孩子跨过这道坎,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让他健康成长!
专家超链接:吴晓芬,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优秀幼教科研员。长期从事幼教研究与指导工作,与幼儿园教师“耳鬓厮磨”,洞悉幼儿成长点点滴滴。
注: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吴晓芬的教育书籍《致家长——教师给幼儿家长的建议》
注意:孩子发脾气,不仅仅是生气
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补偿性反应”,其重要表现就是在幼儿园或者外面非常乖,到了家里或自己熟悉的环境就会对熟悉的人大发脾气。可是,很多家长却以为孩子只是单纯地发脾气,并没有加以重视和疏导,有些性子急的家长脾气一上来,还会指责孩子任性而对其严加管教。可是,这些做法却极容易加重孩子的“补偿性反应”。久而久之,孩子脾气变得更坏了,而家长却还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玲玲本来在父母和亲友的心目中是个乖巧的孩子,但是,自从她进入幼儿园以后,父母就被她弄得焦头烂额。倒不是玲玲不“适应”幼儿园,老师反映她在幼儿园表现很好,既乖巧听话,又很懂事,和小朋友们相处得也很融洽。可是,回到家以后,她却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怎么劝都不听。起初,玲玲的父母以为她是在幼儿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受了别人的气,所以才这么反常。他们认为孩子过几天就没事了,也就由着她,或者在她闹得实在太厉害的时候训斥几句。没想到,玲玲的“反常”竟然愈演愈烈,幼儿园里“温顺的小绵羊”一到家里就成了“暴躁的小老虎”。而且,玲玲最近的睡眠质量也直线下降,以前玲玲一旦睡着,就像小猪似的,爸爸妈妈推都推不醒她,现在玲玲却经常半夜惊醒或大哭,有时还会在睡梦中哭喊:“就不!就不!”
吴晓芬老师说,这个案例中,玲玲的父母不清楚孩子乱发脾气是其发生“补偿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实,玲玲出现“补偿性反应”,并不是她在幼儿园受了委屈,而是她并没有真正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有些孩子可能在适应幼儿园生活之后就会放松下来,“补偿性反应”也随之消失,而有些孩子则需要成人的帮助才会慢慢放松下来。
建议:“补”心要科学,关心是根本
所谓“既来之,则安之”,当孩子出现“补偿性反应”的时候,家长不必过于惊慌,也不要觉得是因为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而导致孩子出现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而要摆好心态,采取科学的教养手段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吴晓芬老师这样建议:
1.对孩子要求要适度
家长应自我反省,是不是太追求完美,是否对孩子要求太高。如果是的话,请尝试调整一下,让孩子只做他这个年龄段能做到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不要一味地强调在幼儿园听老师话,要让孩子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2.家长不要刻意补偿孩子
很多家长了解了孩子的“补偿性反应”以后,会误解为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从而对孩子产生愧疚感,于是便加倍地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进行物质补偿,并且对孩子也格外迁就,哪怕无理取闹也不责怪。其实家长的这种纵容娇惯是很容易诱发孩子的补偿性需要的。此刻,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分析问题并找出原因。要把握一个原则,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发脾气,但不能助长这种行为。
3.运用科学的教养方式
其实,化解孩子“补偿性反应”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让孩子过分专注在不良的情绪上。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大肢体动作的亲子游戏,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从而起到疏导孩子自我压抑情绪的作用。
编辑寄语:孩子出现“补偿性反应”非常正常,这也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坎。这道坎跨过去了,就意味着孩子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了。当他以后再面对因环境转换而带来心理压力的情况时,便能轻松对待。其实,对孩子来说,拥有一个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比任何教育都更有利于他的成长。所以,家长们请首先关注孩子的“补偿性反应”,然后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帮助孩子跨过这道坎,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让他健康成长!
专家超链接:吴晓芬,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优秀幼教科研员。长期从事幼教研究与指导工作,与幼儿园教师“耳鬓厮磨”,洞悉幼儿成长点点滴滴。
注: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吴晓芬的教育书籍《致家长——教师给幼儿家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