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经济学的伟大实践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wu8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谈中国经济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十五”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
   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消除贫困面临的挑战仍很严峻,做好“穷人经济学”这篇文章任重道远。
  
   效应:世界瞩目中国“穷人经济学”实践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穷人的经济学》写道:“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正是带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
   2005年4月7日,这是全球扶贫事业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日子。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最后一批小麦运抵深圳港。它标志着接受外国粮食援助25年后,中国正由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援助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布朗还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说,停止对华粮食援助,是因为中国政府已经有能力消除贫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已从2.5亿人减至目前的2610万人,约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
   与之相应的是,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中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目前中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长至5亿吨,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多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0年联合国通过的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就是,到2015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把贫困人口减少一半。
   有关国际组织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7.5亿人挨饿。而中国在“十五”前4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600万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近期表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也是不过分的。”
  
   模式: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式扶贫
  
   回眸中国扶贫“大事记”,从制度层面讲,中国扶贫事业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模式——2001年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推出了一揽子减免税费、增加投入的惠农之举。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评价说,政府主导,体现了经济学中“守夜人”的公权救济理念。
   对于中国消除贫困的实践经验,刘坚将其概括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近年来,非政府组织扶贫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智力扶贫”“巾帼扶贫”“天使工程”等各具特色的社会扶贫形式,给全社会留下深刻印象。
   联合国《2005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有18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出现倒退,其中12个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人们发出疑问:多年来,不少国家为何始终跳不出“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的贫困陷阱?
   中国的扶贫实践给出了答案。单纯给穷人“输血”是不够的,必须培育出一种自我发展能力。从经济层面讲,中国走的是一种“造血”和“输血”相辅相成、偏重“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亿元,累计达到1155.8亿元。从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来看,“十五”前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23.9%。
  
   挑战: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全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
   挑战之一: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测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现行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1/3),目前还有8517万人口也属贫困人口。若按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约折合2.5元人民币,即人均年收入约900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就增加到1亿人,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当然,由于我国农民拥有个人承包的责任田作社会保障,贫困的概念和内涵与国外有所不同。
   挑战之二:减少贫困人口的压力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据国务院扶贫办调查,连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人均耕地不足1亩。目前还有7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调查还显示,我国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明显趋缓。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70万;第二个十年年均减少620万,“十五”前4年年均减少150万。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刚刚脱贫的家庭没有积蓄,稍有变故就容易返贫。
   挑战之三: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在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迅速扩大,贫困群体的相对弱势地位更为突出。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2003年为1∶4.12,2004年扩大到1∶4.39。刘坚说,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形成明显反差。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展望:未来发展更加注重均衡协调公平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说,“千年目标”提出已经5年,但看看非洲,看看那些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就知道距实现这个目标还很遥远。
   联合国全球“千年目标”提出,富国应将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作为官方援助提供给穷国,帮助穷国消除贫困。但实际上,在过去十几年中,富国对穷国的援助比例不升反降。不公正的全球贸易规则加剧贫富分化,某些富国一边鼓吹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一边对来自贫困国家的商品设置贸易壁垒。
   中国正积极参与国际扶贫事业。目前中国正与世界粮食计划署探讨新的合作机制。中国政府已宣布,将向亚洲开发银行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中国扶贫和区域合作特别基金”,用于支持亚太地区的扶贫事业和区域合作。
   “十一五”将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立足于全球视野的中国扶贫开发进程将全面提速。
   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认为,“穷人经济学”将是“十一五”规划的理念之一。
   未来5年,我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贫困陷阱。
   “十五”末期我国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方针。中国政府在全球扶贫大会上已庄严承诺: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人们期待着这一历史时刻早日到来!
其他文献
三线建设是自新中国建设以来国家在核心省份进行的一场长达十余年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为改善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祖国的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来不可磨灭的印迹的三线工业,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散落在祖国山水之间。陕西省作为当年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有包括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大量三线项目落户。然而出于保密原因,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并不太为国人所知,而自上世纪80年代调整改造之后,大量的三线企业破产或者搬离旧址。错综复杂的背景、繁琐的手续、缺位的法律体系以及偏僻的地理位置,三线工业遗产多处于
高校近现代历史建筑作为高校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亦可作为教学办公性质继续实现建筑价值。本文以长沙地区高校近现代历史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外相关节能改造实例,基于调研数据根据不同建筑平面类型建立理论模型,对长沙高校近现代历史办公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与多目标优化设计。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筛选能耗影响因素,构建节能改造能耗预测方程和多目标优化能耗函数数据库及主函数模型,实现基于能量平衡与成本
在夏热冬冷地区对城镇住宅开敞阳台进行封闭改造处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封闭阳台采用较大的窗墙比成为显著特色。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以保温为主,封闭阳台早已经被验证适合于该地区住宅建筑,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需要兼顾保温和隔热,大窗墙比封闭阳台成为夏季隔热的薄弱关键点。当封闭阳台不保留内部隔断或者内部隔断开启时,在夏季炎热季节势必会造成室内环境过热,导致空调供冷能耗增加;若窗户气密性差,冬季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技术产业的革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园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局面。同时,产业园作为我国产业快速发展的载体逐渐暴露了潮汐式交通、睡城、鬼城等一系列由于产城分离引起的问题,产城融合作为我国现在经济转型期的重要战略也被提出和重视起来,产业园面临着功能和空间品质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弹性设计理念引入到产业园建筑的设计当中,首先从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城市的规模、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市中高密度的住宅开发,致使人们的生活空间进一步的缩小,生活空间的缺乏严重影响城市中人的生活质量。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丰富日常文化活动,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建筑的投入,城市中大量建设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展开研究。目前我国的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正在朝着综合性和多样性方向发展,国内对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的理论研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笔者针对中小型公共文化建筑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群构”理论
当我们关注电影中的建筑,会发现其不仅能在脱离了传统的以身体作为交互媒介的物理条件下,让人们产生丰富的空间联想,更能以富有生产性的“表演”的方式同演员一样积极地参与到电影的视觉化叙述之中。电影中建筑自明性的构建不同于现实中的建筑,可以沿袭依托于建筑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内部关联。因此,本文借助后结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建筑以外部关系来实现高效表达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对现实中建筑的创作与解读进行了讨论。
  本文试图借鉴德勒兹理论对建筑学现象进行阐述,试图以电影中的建筑叙事手法反观现实空间塑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冲击让很多人产生了乡愁无处安放的惆怅。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乡土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面临种种挑战。经调查发现,近年来梅山地区乡土性建筑景观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域特色日渐消殆、缺少场所精神的塑造等,完全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
  在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受到人们关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现代设计方法从空间、形态、功能、文化以及专业层面将建筑与景观统一考虑,具有设计范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机构养老需求的逐步增多,养老建筑室内光环境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更高要求的适老化需求。同时,长沙市冬季多阴雨天气,老年人室外活动受到较大的限制,居室空间作为老年人在养老建筑中主要活动场所,其光环境状况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笔者发现以下几点:以往对养老建筑居室空间的光环境研究,只考虑到白天的自然采光光环境与夜晚的人工照明光环境,忽视了在黄昏时间段自然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交通状况也日益严峻,城市发展策略中地铁建设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地铁站域内步行空间品质。行人在搭乘地铁时都需要步行进行接驳,步行空间是行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空间,所以地铁的使用频率受到站域步行空间的品质影响,同时,高品质的步行空间还可以丰富行人的公共活动,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岳麓山大学城内地铁运行时间不长,部分站点还在建设之中,对岳麓山大学城地铁站域步行空间的研究可对今后的建设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岳麓山大学城地铁站域内的步行空间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使用者在步行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无疑备受瞩目。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确实是颇耐人寻味的变化。有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