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以“小国大业”而闻名,“通商和赚钱”堪称荷兰文化之一,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荷兰孩子的理财观念是怎样的呢?
“再给你42欧元?对不起,我做不到。”
在荷兰,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受挫折,也少有父母会用钱来帮孩子摆平问题。
我一个荷兰朋友的女儿读大学一年级。荷兰大学的教科书不强制购买,学生可以选择向图书馆借阅。女孩为了复习方便,还是花了42欧元买了这本书,可在考试前一周她把书弄丢了,于是她决定向图书馆借书应付考试。
她预约在第二天上午十点前去图书馆拿书。考试季需要借书的人很多,图书馆规定如果谁没有在约定时间取书,那么书会马上顺延给后一个预订者。而她偏偏在取书的前一晚参加了一个派对,结果第二天睡过头,误了取书的时间,等她赶去图书馆时,馆存的书已经全部被别人借走了。
于是她回家向爸爸再要42欧元,否则她没书复习,考试肯定过不了。她爸爸在听完事情的经过之后,斩钉截铁地拒绝了,理由是:“你把自己的书弄丢了,已经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该去借书的时间你又错过了,再一次不负责任,不遵守承诺。发生了两次这样的行为,你应该接受教训,承担后果。你还想指望别人帮你清理现场?”
当时我在边上为孩子说话:“可孩子没书考试就过不了,她已经知道错了,就给她买书吧。”结果他对我也对着他女儿大声表明态度:“她这次最坏的结果只是过不了一次考试,可是她如果没有承担这个后果并且消化它,以后就会过不了很多人生的关口。看起来只是一本42元的书,可背后是比42元的书严重得多的责任感和规划性问题。如果我们帮她,她今后可能因为缺乏责任感自律性,要承担‘4.2亿元’的问题时,谁来管她?”
结果当然是没有给女孩买书。女孩当晚哭了一场,很快就振作起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她和另外一个有书的同学谈好,一起复习功课,当同学不用此书而复习其他功课时,每天借给她看两个小时。每天两个小时的阅读,无法让她考到一个好成绩,但是她至少考试及格了。我想她应该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次经历。
孩子出生后就给办银行卡
和中国人一样,荷兰人喜欢存钱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荷兰父母就是给孩子办张银行卡并制定一些长期理财的基金计划。一般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的计划。因此在荷兰的家庭,不难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探讨理财储蓄方案的情景。
当然在这个阶段,孩子最关心的是自己的零用钱该如何处理,是全部存起来,还是分成几部分做不同用途?那么父母会和他们一起分析利弊。有时,父母也会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咨询理财计划。
荷兰的银行,有很多约见客户的小会议室,里面都放着很多让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财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类存钱罐、卡通图解的理财玩具等,孩子可以像下棋一样做一些排列组合,然后得到理财得失的答案。
等孩子12-14岁,这张卡基本上就能交给孩子了。因为荷兰的银行卡都是一卡两用,活期帐户和理财账户捆绑在一起,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账户提款或刷卡,可是理财账户的钱是无法擅自动用的,这样既保护了理财的延续性,又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钱。
总之,和钱有关的事情,孩子很早就参与规划。而有了这些锻炼,他们总会从似懂非懂逐渐形成一些理财观念并学会对钱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荷兰家庭的交流里,父母不时把慈善理念灌输给孩子。孩子们都很有同情心,在他们账户的每个月花费里,总有一部分是他们自愿定期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的,比如每个月1欧元捐给非洲教育机构,让女孩子也可以读书;或50欧分捐给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让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驴不负重劳动等等。孩子们也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捐献给宗教组织,用来帮助穷困家庭的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活动预算表
荷兰孩子对钱的态度是务实和精细的。我主要是指荷兰小孩并没有把从家人处取得经济支持当成理所应当。
比如,从小学开始,校庆活动都是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自己组织,一般模式是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的经费预算都是孩子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自己制定。
老师一般会指定3个小组来做预算,一个小组两三个孩子,然后PK性价比最高的预算计划来执行。为了被选上,孩子会严格根据活动流程制定一个最划算的详尽计划。活动如果需要请人编排舞蹈、搬运东西,孩子一般会找亲友帮忙,并对亲友投入的时间、车马费等都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有一次,因为我任职的营养公司有很多展会留下的饮料,我就赞助了老公侄儿校庆活动的所有饮品。后来我看到孩子在预算上清楚注明“所有饮品为某某某赞助,市值多少欧元,请明年作预算的同学把这笔费用考虑在内”。
这种做法很理智,很现实,从孩子们做预算的态度来看,就是专业和明晰的。如果把亲人的投入完全当成无偿,在经费预算上就会有偏颇,这种习惯和思维在成年后的职场上非常不利于实际项目的策划和执行。
先自问拥有这件东西的三个理由
荷兰父母并不把金钱和物质占有进行直接关联。如果孩子看到一个很贵的东西想买,父母不会很生硬地拒绝:“那么贵,没钱买。”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有一个弊端就是孩子很小就会认为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完全是钱的原因,这样的心态对以后的生活态度很不利。
而荷兰父母更多地是和孩子探讨对这件东西(如玩具,衣服)拥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们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啊?”“你给我三个想拥有它的理由。”
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分析交流中,孩子会更理性地对待这个事物,对购买它的必要性也会有更明确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审视,分析和考量,对日后做任何决定都有帮助。
以谈判契约的方式来获取、分配和管理金钱是荷兰人的强项,也影响着荷兰人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维习惯和对孩子的教育。荷兰人看重钱,但不滥用钱,不夸大钱的力量,对金钱的态度是平和的,那么孩子对钱的态度自然就会是理性的。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再给你42欧元?对不起,我做不到。”
在荷兰,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受挫折,也少有父母会用钱来帮孩子摆平问题。
我一个荷兰朋友的女儿读大学一年级。荷兰大学的教科书不强制购买,学生可以选择向图书馆借阅。女孩为了复习方便,还是花了42欧元买了这本书,可在考试前一周她把书弄丢了,于是她决定向图书馆借书应付考试。
她预约在第二天上午十点前去图书馆拿书。考试季需要借书的人很多,图书馆规定如果谁没有在约定时间取书,那么书会马上顺延给后一个预订者。而她偏偏在取书的前一晚参加了一个派对,结果第二天睡过头,误了取书的时间,等她赶去图书馆时,馆存的书已经全部被别人借走了。
于是她回家向爸爸再要42欧元,否则她没书复习,考试肯定过不了。她爸爸在听完事情的经过之后,斩钉截铁地拒绝了,理由是:“你把自己的书弄丢了,已经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该去借书的时间你又错过了,再一次不负责任,不遵守承诺。发生了两次这样的行为,你应该接受教训,承担后果。你还想指望别人帮你清理现场?”
当时我在边上为孩子说话:“可孩子没书考试就过不了,她已经知道错了,就给她买书吧。”结果他对我也对着他女儿大声表明态度:“她这次最坏的结果只是过不了一次考试,可是她如果没有承担这个后果并且消化它,以后就会过不了很多人生的关口。看起来只是一本42元的书,可背后是比42元的书严重得多的责任感和规划性问题。如果我们帮她,她今后可能因为缺乏责任感自律性,要承担‘4.2亿元’的问题时,谁来管她?”
结果当然是没有给女孩买书。女孩当晚哭了一场,很快就振作起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她和另外一个有书的同学谈好,一起复习功课,当同学不用此书而复习其他功课时,每天借给她看两个小时。每天两个小时的阅读,无法让她考到一个好成绩,但是她至少考试及格了。我想她应该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次经历。
孩子出生后就给办银行卡
和中国人一样,荷兰人喜欢存钱理财。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事情,荷兰父母就是给孩子办张银行卡并制定一些长期理财的基金计划。一般到孩子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的计划。因此在荷兰的家庭,不难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探讨理财储蓄方案的情景。
当然在这个阶段,孩子最关心的是自己的零用钱该如何处理,是全部存起来,还是分成几部分做不同用途?那么父母会和他们一起分析利弊。有时,父母也会带孩子一起去银行咨询理财计划。
荷兰的银行,有很多约见客户的小会议室,里面都放着很多让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财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类存钱罐、卡通图解的理财玩具等,孩子可以像下棋一样做一些排列组合,然后得到理财得失的答案。
等孩子12-14岁,这张卡基本上就能交给孩子了。因为荷兰的银行卡都是一卡两用,活期帐户和理财账户捆绑在一起,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账户提款或刷卡,可是理财账户的钱是无法擅自动用的,这样既保护了理财的延续性,又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钱。
总之,和钱有关的事情,孩子很早就参与规划。而有了这些锻炼,他们总会从似懂非懂逐渐形成一些理财观念并学会对钱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荷兰家庭的交流里,父母不时把慈善理念灌输给孩子。孩子们都很有同情心,在他们账户的每个月花费里,总有一部分是他们自愿定期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的,比如每个月1欧元捐给非洲教育机构,让女孩子也可以读书;或50欧分捐给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让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驴不负重劳动等等。孩子们也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捐献给宗教组织,用来帮助穷困家庭的孩子。
让孩子自己做活动预算表
荷兰孩子对钱的态度是务实和精细的。我主要是指荷兰小孩并没有把从家人处取得经济支持当成理所应当。
比如,从小学开始,校庆活动都是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自己组织,一般模式是家长和孩子互动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的经费预算都是孩子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自己制定。
老师一般会指定3个小组来做预算,一个小组两三个孩子,然后PK性价比最高的预算计划来执行。为了被选上,孩子会严格根据活动流程制定一个最划算的详尽计划。活动如果需要请人编排舞蹈、搬运东西,孩子一般会找亲友帮忙,并对亲友投入的时间、车马费等都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有一次,因为我任职的营养公司有很多展会留下的饮料,我就赞助了老公侄儿校庆活动的所有饮品。后来我看到孩子在预算上清楚注明“所有饮品为某某某赞助,市值多少欧元,请明年作预算的同学把这笔费用考虑在内”。
这种做法很理智,很现实,从孩子们做预算的态度来看,就是专业和明晰的。如果把亲人的投入完全当成无偿,在经费预算上就会有偏颇,这种习惯和思维在成年后的职场上非常不利于实际项目的策划和执行。
先自问拥有这件东西的三个理由
荷兰父母并不把金钱和物质占有进行直接关联。如果孩子看到一个很贵的东西想买,父母不会很生硬地拒绝:“那么贵,没钱买。”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有一个弊端就是孩子很小就会认为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完全是钱的原因,这样的心态对以后的生活态度很不利。
而荷兰父母更多地是和孩子探讨对这件东西(如玩具,衣服)拥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们会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啊?”“你给我三个想拥有它的理由。”
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分析交流中,孩子会更理性地对待这个事物,对购买它的必要性也会有更明确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和审视,分析和考量,对日后做任何决定都有帮助。
以谈判契约的方式来获取、分配和管理金钱是荷兰人的强项,也影响着荷兰人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维习惯和对孩子的教育。荷兰人看重钱,但不滥用钱,不夸大钱的力量,对金钱的态度是平和的,那么孩子对钱的态度自然就会是理性的。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