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话岢岚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u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岢 岚
  十五年前,我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一个叫“岢岚”的地方。
  对岢岚的最初印象来自安塘火车站。一路颠簸,当我跟同行人确定这里就是终点站时,我粗略打量了一下这个小站,小站真小,小到连个招牌都没有,确切地说,只是一个土坡。即使如我这般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见过世面的青涩少年也忍不住对这个小站嗤之以鼻。放眼望去,四面环山,目及之处,沟沟壑壑,从小在平原长大的我第一次见到黄土高原,竟有些发蒙,一股冷风恰好吹来,我感到周身充满寒意。
  说实话,初来乍到的我,除了对“岢岚”这个名字略感兴趣之外,对这里的一切都置若罔闻。直到十年前的夏天,我跟好友徒步登上了芦芽山上的荷叶坪,登高望远,胸襟开阔,清风徐来,沁人心脾。朋友指着不远处说道,我手指的地方就是六郎点将台,我们站的这个地方说不定杨六郎也站过。这句话让我很受震动,甚至有种穿越回千年以前的错觉。
  回到单位后,我翻阅史料才知道:岢岚是保卫太原的屏障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抵御外来入侵,战国时赵武灵王修筑了长城,隋文帝沿用北齐长城旧迹筑长城,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北齐和隋的基础上又修筑了现在岢岚境内的长城。岢岚从汉代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现在的岢岚县城是后汉刘知远建筑的一座军城。城“周围5里”,建有一整套防御体系,格调与西安古城相仿,是古代岢岚标志性建筑。明清时期也皆派人镇戍于此。岢岚因其县境呈不规则椭圆形,俯瞰全城轮廓貌似一舟,故又名“舟城”。欧阳修、黄庭坚等古代众多文人墨客都曾游经此地,李白、杜审言、黄庭坚都在此留下千古诗篇。著名战斗三井大捷发生于此,1938年3月10日,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师长贺龙和旅长王震的指挥率领下,经过三天三夜激战,将千余名日军从三井击退,共毙敌300余人,生俘28人,缴获步枪百余支及一门山炮。缴获的山炮后被贺龙师长命名为“功臣炮”,现陈列于中国军事博物馆。1948年4月4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西柏坡途中路居岢岚,并留下“岢岚是个好地方”的赞誉……
  这片土地竟如此多姿多彩!想到刚来时对此地的不屑,我忽然有些自惭形秽。
  五十多年前,这片热土又增添了一份彪炳史册的伟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批创业者顾不上歇歇脚,一到岢岚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问天之旅。至此,岢岚形成了它独有的“风花雪月”——这风是“千年雄风”,这花是“向日葵花”,这雪是“沁园春·雪”,这月是“众星拱月”。岢岚的航天人用“风花雪月”谱写了新时代的“岢岚谣”。
  岢岚的风
  岢岚的风是“千年雄风”。
  我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岢岚的风/是千年雄风/这千年雄风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一路吹来/吹過绵延的土长城/吹过杨家将的点将台/吹过抗日烽火的硝烟/吹过伟人毛泽东深情凝视的地方/吹过高高耸立又捷报频传的塔架……”
  岢岚风多。春天的风温柔,夏天的风爽快,秋天的风调皮,冬天的风蔫坏。
  我刚来此地时正值冬天,冬天的风十分猖狂,目中无人,无孔不入,即使穿着棉袄、大衣,你也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凛冽。它会张牙舞爪地钻进你的袖口、脖子,甚至骨头缝儿。
  忽然想到,中心的第一批创业者正是冒着这刺骨寒风,跋山涉水,来此聚集。“天是罗帐地当床,安家山沟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土豆白菜下干粮。”这段流传至今的顺口溜,是建场初期艰苦生活的生动写照。据老一辈创业者回忆,“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水喝,只能在冬天刨冰化雪;没有办公场所,他们就坐在木箱上,趴在炕沿旁,借着蜡烛和煤油灯微弱的光亮读书学习;没有蔬菜,他们就用咸菜疙瘩和盐水下饭。至于房屋,他们钻的是地窖、住的则是我们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说过的荆笆棚。冬季的夜晚,凛冽的寒风和漫天的飞雪不时钻进简易的住所。为了御寒,创业者们只好和衣而睡。条件稍微改善后他们才住上了窑洞……”正是凭借与冬风共舞的精气神,创业者们很快在这里扎根,一座崭新的航天城拔地而起。
  春天的风就温柔多了,估计是怒吼了一个冬天,累了,该歇歇了。春风拂地,万物复苏,坚冰开始融化,枯木开始发芽,一切都开始变得生机勃勃。但在以前,春风带来的不止有生机,还有漫天黄沙。我记得很清楚,十几年前的一个清晨,刚刚起床的我惊讶地发现楼道里、窗户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黄土,连窗外都是雾蒙蒙的感觉。一位老高工告诉我,春天一到,沙尘暴就会到,有时候真不知道该盼着春天来还是惧怕春天来。他说这句话时的纠结表情至今让我感到心酸。后来,中心开始植树绿化,经过不断奋斗,终于有了如今的绿意盎然、流水潺潺。一到傍晚,上了一天班的航天人会漫步在西山森林公园、航天公园,空气中再也不见沙尘的影子,有时还会有性情温和的野生动物前来光顾。中心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夏天的风来得极为爽快。说出来很多人不信,这里几乎用不到空调,因为大自然就是空调,夏天午休时是要盖被子的。没错,这里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可以和承德避暑山庄媲美。航天人的家属也大多选择这个时候抱着孩子、拖着行李来看望已经半年没见的配偶。这个时候,“沟里”是极热闹的,环山公路上、灯光球场上、多功能体训馆里,到处可见“沟里人”的身影。不知何时,“沟里”成了中心的亲切代号,“沟里人”成为一种光荣的身份象征。
  秋天的风就比较调皮了。它忽而大,忽而小,让你完全琢磨不透它。你刚觉得天气有点热,马上换了单薄的衣服吧,第二天的一场秋风就把天气吹凉了,你又把厚衣服穿上了,再一场秋风又把天气吹热了。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常常让“沟里人”哭笑不得,跟天气斗智斗勇也成为一种乐趣。
  漫步在岢岚,你会感觉这里的风是有灵魂的,沐浴岢岚的风总有被历史文化浸润的感觉。不信,你来感受一下。
  岢岚的花
  岢岚的花是“向日葵花”。
  向日葵又叫“朝阳花”“转日莲”“向阳花”“望日莲”“太阳花”,总之,离不开太阳。
  当然,这里还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干枝梅”。干枝梅特别漂亮,朵朵小花像满天星斗。干枝梅很容易种植,这一点倒很像这里的航天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还有一种花叫“剑花”,此“剑花”并非真实的植物“剑花”,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的“剑花”。千年以前,李白在岢岚留下诗作《送友之岚州》:“将军飞虎符,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严霜拂剑花。”这里的“剑花”指的是“剑刃表面的冰裂纹”,但我更喜欢自己玩味出的延伸义——刚与柔,阳与阴,血色与浪漫。矛盾的词组反而产生出无穷的美感。不得不感叹,李白真是天才,居然能想出“剑花”这个词!
  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把这里的航天人形容为向日葵花,朵朵葵花向太阳,象征着这里的航天人坚贞忠诚,充满朝气。
  这里有知名的“花”。“最美航天人”淳靜、“一号指挥员”崔利军、“定海神针”李成等等,哪一个提起来都是传奇,哪一个提起来都让人交口称赞。
  这里更多的是不知名的“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高工,加班加点、勤奋好学的年轻科技人员,激情四射、准备大干一番的刚毕业大学生,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大地,事业家庭两担当,迎难而上不言败,真正做到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提到花,也会让我想起八九月份的岢岚。也许是因为高原的花粉浓度特别高,在这里待久了,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患上了“过敏性鼻炎”,症状是常常不停地打喷嚏,一次打五六个,鼻子堵塞后只能用嘴呼吸,眼睛也会布满血丝,奇痒无比,严重的还会发展为“过敏性哮喘”。这是一个季节性、地域性很强的病症,除了用一些带有副作用的药物控制外,只有在离开高原后才会好转。可是“沟里人”为了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没有一个提出脱离岗位,也没有因此而抱怨和产生离开的念头。
  他们像极了岢岚的向日葵花,心向太阳,扎根于此,不断成长,默默奉献,开放热烈,从不邀功,惯于沉默,从不言苦。
  岢岚的雪
  岢岚的雪很像伟人笔下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因为气候原因,岢岚的雪来得早,走得晚。早在千年以前,杜审言就在此留下诗作《岚州作》,诗中详细描述了此地的气候特征:“此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建场初期还流行过这样一首顺口溜:“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五月树发芽,九月雪花飘。”看,那时“九月”就“雪花飘”了,当时的气候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即使这样,创业者们依然战漫天黄沙,斗刺骨寒风,刨冰化雪取水,土窝窑洞办公,愣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创建了一座崭新的航天城。《星光满天》这首歌里写得好:“你知道五月春来晚,你知道九月霜雪寒,登高望远山外山,追星的队伍绵绵不断……”五十多年沧海变桑田,如今,荒山上长满绿树,风也吹不跑石头了,唯独气候没有变,还是一如既往的冷。
  岢岚冬天长,且多雪。这里的雪来得早,走得晚。也许是雪花喜欢岢岚,它们经常十月份便前来光顾,先是熟悉熟悉环境,下的是“小雨夹小雪”,四处溜达溜达,后来一看没人赶它走,是个好地方,便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开始纷纷扬扬地正式登场。以前只在书本里见过“鹅毛大雪”这个比喻,来到岢岚后,我切身实地感受到了这个词语的魅力,这里的雪花真的像“鹅毛”,它们从空中倾泻而下,像喝醉了般飘飘摇摇,不一会儿便覆盖了北川河,覆盖了芦芽山,覆盖了岢岚的角角落落,天地间莽莽苍苍,银装素裹。
  不待雪化,“沟里人”便带上推板和扫把,三五成群,结伴扫雪,扫雪间隙,堆个雪人,打个雪仗,欢声笑语不断,也算是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
  雪再大,也从未阻挡住“沟里人”跋涉的步伐,雪再猛,也从未熄灭“沟里人”追梦九天的梦想之火。
  仔细品味,这里的航天人很像这里的雪,自然纯粹,洁白无瑕,晶莹剔透,大爱无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沁园春·雪》里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岢岚的月
  岢岚的月是“众星拱月”。
  “颗颗螺丝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句在航天人中间广为流传的口号早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内心、融入他们的血液。岗位不分大小,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大事业,正因为航天人集智攻关,精诚合作,拧成一股绳,才稳稳地托举起航天事业这个“月”。
  也正是凭借这种“众星拱月”的精神,他们把一枚枚火箭送上天空,创造了许多第一: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第一颗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第一颗海洋资源勘察卫星、第一颗微小通信卫星、第一颗遥感卫星、第一次“一箭二十星”等都是从这里奔赴太空的。
  仰头看天,沟里人经常脱口而出一句口头禅:“岢岚的天可蓝可蓝了哇,岢岚的月可亮可亮了哇。”这句话必须要用岢岚话说出来才好玩,显得“一波三折”,调皮有趣,别有一番滋味。
  岢岚的空气质量好,纯净的天空如同洗过一般,但凡有月亮挂在天边,哪怕是月牙,也十分明亮皎洁。为了完成发射任务,沟里人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从办公室出来,抬头看着皓月当空,月亮仿佛通人性,虽高悬在空中,但依然能与万物生灵遥遥对话,它仿佛在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次任务一定会像十五的我一样圆满。早点休息吧。”加班人的紧张心情自然会舒缓很多。
  忽然想到三年前我跟同事一起现场观看发射的场景。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以前都是白天看发射,唯独这次,是在晚上,而且是在冬天的晚上。
  那天天很冷,西北风呼啸不止,枯草上尽是冰霜,下车不到十分钟,直感觉鼻子和耳朵被冻得像是打了麻药,即使这样,观看台上依然是人山人海。在等待发射时,我忽然看到了天上的月牙,它像是害羞一般,一会儿钻进云层,一会儿又露出头来,这给冬日的萧瑟带来了几分温馨。
  “一分钟准备”,指挥员的声音把我从月亮拉回现实。在即将发射的最后十秒钟,现场所有人情不自禁跟着指挥员一起倒数计时,伴随着一声“点火”,火箭稳稳地向天空飞去。火箭腾空而起的天光地火和月亮的皎洁明亮交相辉映,真是人间一大美景!
  那一刻,我忽然有些感动。
  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吸引着这么多人忍受着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聚精会神地观看发射?又是什么让他们在火箭刺破苍穹后欢呼雀跃?
  应该是爱。是对祖国的爱,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爱。
  应该是自豪。是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是对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自豪。
  也应该是赞许,是对这片热土的赞许,是对这片热土上不断攀登的航天人的赞许。
  那一夜,寒风呼啸,我的心却是滚烫的。
  那一夜,月亮周围有淡淡的光晕,并不比往常亮,但在我心里,那晚的月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亮。
  这就是岢岚的“风花雪月”,这就是航天人用忠诚、大爱、智慧和汗水谱写出的新时代的“岢岚谣”。岢岚这片热土因为航天事业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因为一群可爱的人而拥有了灵魂。
  现在你应该理解我为什么由刚开始对岢岚的不屑和不解变为现在对岢岚的留恋和敬仰了。“真水无香,大爱无言”,在岢岚工作生活了十五年,对这里的感情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我知道的是,这片热土早已成为我亲爱的第二故乡,这片热土造就的精神早已溶于我的血脉、浸入我的骨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爱岢岚,爱岢岚的“风花雪月”。
其他文献
文晓东跟往常一样,一大早就走出家属院,向院子外面临街的“老兵饭馆”方向走去。院子里起早赶路上班的和晨练的熟人,碰见他都会打一声招呼:  晓东啊,饭馆的生意最近怎样呀?  马马虎虎吧。  晓东,这两天咋没有见到你那个吹号的班长呢?  他病了几天,没事。  晓东,听说你的小饭馆要搬走,我们以后想去吃饭都不方便了。  呃呃……他不知该怎么回答。  大家向他打招呼时,并没有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更不会知道他
期刊
其实这只是静卧着的一块普通小石,我拿在手上,却固执地当作大都的,妥欢帖睦尔的。我在依稀可知的大元消亡了几百年的某一天,得以坐着穿行于地下的列车从地洞一样的站点出来,从幽深处走到了万物生发的地上,地上叫土城,废墟建成的公园,曾经的大都一角。此刻,哪有什么大都?只有鸣笛的车流,如我等行色匆匆的陌路行人。那个时候,匆匆撤离的妥欢帖睦尔,一定没有好好回头看他的已是一派狼藉的都城,匆忙间绊了脚的小石,后来的
期刊
认真端详的沧桑  在浪漫之地,脸庞救赎自己  奔涌执着潋滟,天空之外展开  经历暗示,穿越徜徉闪烁幽径相遇  海誓山盟或圆或缺  深处,呼啸缓慢身形铺成暗影  坐在往事里恣肆地相安无事  雅韵跌落  彩虹托起畅快,心尖之上凌波微步  千山万水,绵延横置低落瞳孔  印证照亮意象,绝美笑而不语  终点相互证明,清洗浓厚的时光简史  道路颠簸过无忧无虑,阐述诗意  构想一回,点点涟漪抬头仰望  质地之音
期刊
给我一段文中路的时间,让我从头去细细思念。  ——题记  在阅读兰波狂热迷醉疯癫拉扯的诗歌后,重新开启我对世界纤细的感知之力。出门阳光如金,慷慨铺洒于夏日草木之上,万物能量张狂,令我从温吞的亚热带瞬时重回张狂的热带,重回北纬19.61度,重回那个静谧而喧嚷的海边小城——文昌。  在文昌的文中路附近,有一家名叫乌托邦的西餐厅,兜售各种甜美小食。而于我心中,文昌本身正是一座名叫乌托邦的博物馆,存放著人
期刊
疫情宅家,日子宁静,想找件宽松衣服穿穿。打开衣柜,昔日军装与近期春秋夏服叠在一起,翻动间,一塑料小包滑落出来,打开一看,内有浅灰色夹克一件,茶褐色和尚衣一件。上面有张纸条,上写“王晓棠厂长,陈建功主席赠衣”。  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王晓棠将军送我夹克的事以后再讲。先说一下建功老师送我的这件和尚衣。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应所在单位的邀请,时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的陈建功来为我们讲课。下车
期刊
庚子年初夏时光,  雨过天晴更丽质爽朗。  新冠防控凯歌高唱,  九域复苏,苍生心气高昂。  天眼开处,仙姿秀色难挡,  都只为北斗天际组网惊破天荒。  没有精神,就没有力量。  当世界航天俱乐部不吸纳我之时,  航天人顶天立地起步铿锵,  将空间站送上了太空翱翔!  没有梦想,就没有辉煌,  当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攻坚之时,  第五十五颗卫星已精准入轨,  中国的北斗全球组网!  点火,升腾,入轨
期刊
虚构的时光在绽放,有人忽略,有人追寻,“一朵花不紧不慢地开完一生 /写满字的纸隐藏了另一些秘密/月亮反复消灭着自己/时间总有新的目标,布满每个角落 ”(《容易被忽略的 》)。诗人的任务是发现,发现时间的流动,发现万物隐藏的秘密,但发现有时是幸福的,有时是痛苦的。因为有时我们发现了令我们惭愧甚至羞辱的事物,面对此,我们表现出了对世界的无力感。“我低头,却看见/蚂蚁的脚下泛起了微尘”。冷冰的发现,在生
期刊
小区的大门紧闭着,  不似往日的人群出出进进;  面部的口罩緊绷着,  看不清是忧郁还是紧张的眼神。  眼见着封了城,  封了镇,  封了村,  封了喧嚣,  封了充满生机的早晨,  也封了夕阳泛红的黄昏。  寂静的早晨,  连雀鸟都自觉地多睡几个时辰,  日头冲开薄雾缓缓升起,  却不能为清冷的晨光增添几丝热忱。  大地失去生机,  失去韵律,  怯怯地望着远方猖獗的“新冠”瘟神。  寂静的黄昏
期刊
2018年年末,徐怀中历时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牵风记》问世。他努力挣脱旧有创作观念的束缚,大胆荡开一笔,不仅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首长齐竞、警卫员曹水儿等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生活不为人知的一面,更以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笔调为女主角汪可逾、战马“滩枣”涂抹了一层“玄幻”的色彩,使这部小说除了具有可感可触的“真味儿”之外,又带有一种扑朔迷离的“玄味儿”。而徐怀中正是借这亦真亦幻的情境将自己对过往九
期刊
手捧《哈尔滨印象》画册,我看到家乡的沧桑巨变,心情激荡,浮想联翩。无论用多么心动与生动的语言描述家乡,都不为过。  富有代表性的精致风情,浓缩在画册间,叙述着家乡的往昔,让记忆的闸门和心底的话语,如数家珍般的倾诉衷肠。  70岁的年纪及其父辈,不会忘记昔日低矮的栖身之地,狭小的茅舍委身了一辈又一辈,看今朝高楼伟岸壮观,绿树成荫,护庇着青少年。曲径通幽,道路通达,市民笑意洋溢。  歌曲《太阳岛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