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加索的悲剧就是,在艺术中崇尚毁灭的同时,在生活中也进行无情的毁灭。毕加索恐惧死亡,相信世间本恶,他拿艺术当武器,把一腔怒火和仇恨都发泄在旁人以及油画上面。毕加索说:“一幅好油画,就得有个锋利的刃。”一段好姻缘也是如此。
惟一能够侥幸逃脱这利刃,并且还能延续自己的艺术生涯与人生的人,就是弗朗索瓦丝?吉洛。我一开始写作这本书,就要求采访弗朗索瓦丝。她答复我说,并不想再回忆起与毕加索的那一段生活,于是她拒绝了我的采访。两年以后,弗朗索瓦丝和丈夫琼纳斯?索尔克博士一起来我洛杉矶的家里共度周末。这个周末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之旅。弗朗索瓦丝忽然答应服从“内心的召唤”,给我透露了很多当年的事情和想法,这些都是她当年自己的书中没有提到的。当年弗朗索瓦丝自己写毕加索的那本书出版时,毕加索还在世,并且她当时觉得孩子们太小,不便透露过多的真相。第二年,我与弗朗索瓦丝在洛杉矶、拉卓拉、纽约和巴黎又畅谈过许多个日夜。弗朗索瓦丝不仅毫无隔阂地给我再现了当年她与毕加索当年的生活,而且还给我看了相关的信件、法院卷宗和照片,这些资料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见识和理解。弗朗索瓦丝让我不要把毕加索给写死了,不要写象征和传奇意义上的毕加索。她让我直接去审视那个作为男人和艺术家的毕加索:“你可不能站在方丈之外给毕加索写传,雅瑞安娜,你得把毕加索写得活灵活现。”
在毕加索的生活中有些关键人物与他关系密切,毕加索和特蕾丝的女儿玛雅?毕加索就是其中之一。在伏尔泰站的一所公寓里,玛雅指着刚刚走进客厅的一双儿女说:“这是毕加索家族中我最重视的两个人。”毕加索从来就不愿意见他的孙儿孙女辈。我看着这个场景,不禁感慨万千,毕加索竟然把自己关在这样一个年轻活跃的生活圈子之外,宁愿晚年过着孤寂而绝望的生活。
在离毕加索逝世之地不远的穆更,毕加索生前的女仆、管家和心腹伊内丝就住在这里,她在超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服侍着毕加索。之前不管是写信也好,还是打电话也好,伊内丝都没有给我回音。后来我亲自到了她家门口,伊内丝才最终答应给我讲讲那个每年生日给她画像、让她死心塌地的毕加索。听伊内丝沉浸在回忆中讲述着与毕加索的生活,我俩都深深的伤感不已。最后一次见面时,那天晚上伊内丝一直送我到车旁,然后把自己披着的手织披肩披在了我的肩头,她说:“这个时节正是冷的时候,你得披着它抵御夜寒。我自己倒还无所谓。”就从这一举动中,我体验到了她对毕加索的拳拳之心,也理解了毕加索曾经说“我这辈子都欠她”的含义。
当我们上了车,伊内丝说:“你就拿着这披肩好了。”我没有跟她客气什么。我拿出之前她啧啧称赞的耳环,对她说:“你也拿着我的耳环。”这个交换举动中包含的情谊把过去的隔阂一扫而空。
还有很多人一度或长期与毕加索关系密切,他们也向我提供了很多个人见解以及交往细节。这些材料都有助于我把一个象征性的毕加索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毕加索。这些给与我帮助的人包括:毕加索的律师梅特尔?萨里亚克,他参与了毕加索的很多重要事件,比如说弗朗索瓦丝出版《与毕加索在一起的生活》之后与她对质公堂,以及弗朗索瓦丝为一双儿女克劳德和帕洛玛的合法地位而诉讼的案子等;热内维耶芙?拉波儿,直到老了她仍然声称自己是毕加索惟一的真爱;拉泽美公爵夫人,她曾经将佩尔皮农的古堡给毕加索借住;希腊存在主义哲学家科斯塔斯?雅克罗斯,曾经在弗朗索瓦丝离开毕加索时与她坠入爱河;毕加索青年时代的好友莫利奇?托拉?贝拉利,后来跟晚年毕加索时常有来往;赫莲娜?帕梅林是毕加索最后20年的少数密友之一;毕加索惟一信赖的理发师,毕加索迷信要是让别人来剪头发会被人利用来诅咒自己;毕加索的花匠,他住在法国南部,贫寒的家里摆满了毕加索的作品--正是这些朋友以及很多其他的朋友给我提供了真实的材料和想法,让我能够写出这本书。
我越是发掘毕加索的生活,就越是深入到毕加索的艺术中来,也就越是发现两者的契合之处。毕加索曾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个人。”然而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是如此富有自传色彩,他的作品就是他这个人。毕加索的宿命就是超越个人的幸运得失。描述毕加索的一生不仅仅是与他的感情际遇,还是一段跨越了91年生活的创作和毁灭的非凡之旅。
车从西湖边南山路经过,偶而瞥见“中国美术学院”招牌式大门与爬满青藤的黑砖墙。一群年轻学子正笑语喧哗地乘坐大轿车从转塘象山分院赶来,观看旅法华裔艺术大师朱德群先生的画展。蓦地,我不由得回忆起28年前采访同在巴黎的蜚声世界画坛的著名画家赵无极先生的一幕。
那是1984年秋天,正是杭州桂子飘香的中秋节。赵无极回到杭州,是为了拜访阔别36年的母校,来西子湖畔故地重游。虽然母校已从孤山东麓迁到柳浪闻莺南首;但西子湖畔仍能寻觅到不少青春的记忆,如梦,似烟,犹如桂花散发出的淡淡幽香,历久而弥新。
36年,岁月飘逝得多快呵,恍如一个飘忽的梦境。赵无极已是头发花白,但依然是西子湖边画家的翩翩风度,穿一袭淡红衬衣、赭色西裤,豪爽、豁达。
当年西湖艺专的老校友都赶来了,大家一见面,握手,拥抱,即使一点头、一寒暄,也寄托着无尽的思念与关切。
一枚“浙江美术学院”(后改为“中国美术学院”)校徽,由当年老同学、80年代副院长黎冰鸿先生挂到赵无极胸前。校徽在心中不住晃动,赵无极激动地说:“这比荣膺一枚美术奖章还珍贵呵!我没什么了不起,比起诸位来,稍为幸运的是我50年来一直在画。一天到晚想的是画,画的是画,离开画我什么都不安宁。难怪我太太说我:您心目中只有画,连我都是次要的……”
赵无极侃侃而谈,那样坦诚,那样自如,谈西子湖畔的往事、谈世界画坛的现状、谈他对艺术的见解、他的抱负。是的,他今天已列为当代世界十大画家之一,作品被世界不少艺术馆收藏;但他脸上并没有一丝大艺术家的骄狂,而谦和地仍全身心倾注在线条和色彩之中。
50年,赵无极不是在一条鲜花盛开的道路上徜徉;而是在一条崎岖小径上求索。他在探求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溶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奇优美的艺术境界。绚丽、多姿、抒情、空灵;虽有些扑朔迷离,却把人引入一个神秘、宁谧的境界。你仿佛可感到他幻想的奔放,脉脉含情的心灵柔波,在氤氲的气氛中,你会感到大千世界的变幻无穷。谁能不惊叹慑服呢,艺术竟有这样魅力、这样美。
难怪法国人这样评价:“赵画的不是具象,是大自然,是心灵。”
他画的不是大自然的实体,而是升腾的美之旋律、美之舞蹈。
最后,当师生希望赵无极对师生作品提点要求时,他含蓄地笑笑说:
“希望大家画画时,多想想画,不要重复自己,更不能在做手部运动。”
说得多好啊!这真是艺术大师的金玉良言。可惜当今画坛,很多搞艺术的,想的并不在画上,功夫在画外;甚至自称“大师”的人,也不断地在重复地做手部运动,而忘记了画是升腾的美之旋律、美之舞蹈。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悲哀,阿门!
2012.5.10
惟一能够侥幸逃脱这利刃,并且还能延续自己的艺术生涯与人生的人,就是弗朗索瓦丝?吉洛。我一开始写作这本书,就要求采访弗朗索瓦丝。她答复我说,并不想再回忆起与毕加索的那一段生活,于是她拒绝了我的采访。两年以后,弗朗索瓦丝和丈夫琼纳斯?索尔克博士一起来我洛杉矶的家里共度周末。这个周末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之旅。弗朗索瓦丝忽然答应服从“内心的召唤”,给我透露了很多当年的事情和想法,这些都是她当年自己的书中没有提到的。当年弗朗索瓦丝自己写毕加索的那本书出版时,毕加索还在世,并且她当时觉得孩子们太小,不便透露过多的真相。第二年,我与弗朗索瓦丝在洛杉矶、拉卓拉、纽约和巴黎又畅谈过许多个日夜。弗朗索瓦丝不仅毫无隔阂地给我再现了当年她与毕加索当年的生活,而且还给我看了相关的信件、法院卷宗和照片,这些资料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见识和理解。弗朗索瓦丝让我不要把毕加索给写死了,不要写象征和传奇意义上的毕加索。她让我直接去审视那个作为男人和艺术家的毕加索:“你可不能站在方丈之外给毕加索写传,雅瑞安娜,你得把毕加索写得活灵活现。”
在毕加索的生活中有些关键人物与他关系密切,毕加索和特蕾丝的女儿玛雅?毕加索就是其中之一。在伏尔泰站的一所公寓里,玛雅指着刚刚走进客厅的一双儿女说:“这是毕加索家族中我最重视的两个人。”毕加索从来就不愿意见他的孙儿孙女辈。我看着这个场景,不禁感慨万千,毕加索竟然把自己关在这样一个年轻活跃的生活圈子之外,宁愿晚年过着孤寂而绝望的生活。
在离毕加索逝世之地不远的穆更,毕加索生前的女仆、管家和心腹伊内丝就住在这里,她在超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服侍着毕加索。之前不管是写信也好,还是打电话也好,伊内丝都没有给我回音。后来我亲自到了她家门口,伊内丝才最终答应给我讲讲那个每年生日给她画像、让她死心塌地的毕加索。听伊内丝沉浸在回忆中讲述着与毕加索的生活,我俩都深深的伤感不已。最后一次见面时,那天晚上伊内丝一直送我到车旁,然后把自己披着的手织披肩披在了我的肩头,她说:“这个时节正是冷的时候,你得披着它抵御夜寒。我自己倒还无所谓。”就从这一举动中,我体验到了她对毕加索的拳拳之心,也理解了毕加索曾经说“我这辈子都欠她”的含义。
当我们上了车,伊内丝说:“你就拿着这披肩好了。”我没有跟她客气什么。我拿出之前她啧啧称赞的耳环,对她说:“你也拿着我的耳环。”这个交换举动中包含的情谊把过去的隔阂一扫而空。
还有很多人一度或长期与毕加索关系密切,他们也向我提供了很多个人见解以及交往细节。这些材料都有助于我把一个象征性的毕加索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毕加索。这些给与我帮助的人包括:毕加索的律师梅特尔?萨里亚克,他参与了毕加索的很多重要事件,比如说弗朗索瓦丝出版《与毕加索在一起的生活》之后与她对质公堂,以及弗朗索瓦丝为一双儿女克劳德和帕洛玛的合法地位而诉讼的案子等;热内维耶芙?拉波儿,直到老了她仍然声称自己是毕加索惟一的真爱;拉泽美公爵夫人,她曾经将佩尔皮农的古堡给毕加索借住;希腊存在主义哲学家科斯塔斯?雅克罗斯,曾经在弗朗索瓦丝离开毕加索时与她坠入爱河;毕加索青年时代的好友莫利奇?托拉?贝拉利,后来跟晚年毕加索时常有来往;赫莲娜?帕梅林是毕加索最后20年的少数密友之一;毕加索惟一信赖的理发师,毕加索迷信要是让别人来剪头发会被人利用来诅咒自己;毕加索的花匠,他住在法国南部,贫寒的家里摆满了毕加索的作品--正是这些朋友以及很多其他的朋友给我提供了真实的材料和想法,让我能够写出这本书。
我越是发掘毕加索的生活,就越是深入到毕加索的艺术中来,也就越是发现两者的契合之处。毕加索曾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个人。”然而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是如此富有自传色彩,他的作品就是他这个人。毕加索的宿命就是超越个人的幸运得失。描述毕加索的一生不仅仅是与他的感情际遇,还是一段跨越了91年生活的创作和毁灭的非凡之旅。
车从西湖边南山路经过,偶而瞥见“中国美术学院”招牌式大门与爬满青藤的黑砖墙。一群年轻学子正笑语喧哗地乘坐大轿车从转塘象山分院赶来,观看旅法华裔艺术大师朱德群先生的画展。蓦地,我不由得回忆起28年前采访同在巴黎的蜚声世界画坛的著名画家赵无极先生的一幕。
那是1984年秋天,正是杭州桂子飘香的中秋节。赵无极回到杭州,是为了拜访阔别36年的母校,来西子湖畔故地重游。虽然母校已从孤山东麓迁到柳浪闻莺南首;但西子湖畔仍能寻觅到不少青春的记忆,如梦,似烟,犹如桂花散发出的淡淡幽香,历久而弥新。
36年,岁月飘逝得多快呵,恍如一个飘忽的梦境。赵无极已是头发花白,但依然是西子湖边画家的翩翩风度,穿一袭淡红衬衣、赭色西裤,豪爽、豁达。
当年西湖艺专的老校友都赶来了,大家一见面,握手,拥抱,即使一点头、一寒暄,也寄托着无尽的思念与关切。
一枚“浙江美术学院”(后改为“中国美术学院”)校徽,由当年老同学、80年代副院长黎冰鸿先生挂到赵无极胸前。校徽在心中不住晃动,赵无极激动地说:“这比荣膺一枚美术奖章还珍贵呵!我没什么了不起,比起诸位来,稍为幸运的是我50年来一直在画。一天到晚想的是画,画的是画,离开画我什么都不安宁。难怪我太太说我:您心目中只有画,连我都是次要的……”
赵无极侃侃而谈,那样坦诚,那样自如,谈西子湖畔的往事、谈世界画坛的现状、谈他对艺术的见解、他的抱负。是的,他今天已列为当代世界十大画家之一,作品被世界不少艺术馆收藏;但他脸上并没有一丝大艺术家的骄狂,而谦和地仍全身心倾注在线条和色彩之中。
50年,赵无极不是在一条鲜花盛开的道路上徜徉;而是在一条崎岖小径上求索。他在探求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溶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奇优美的艺术境界。绚丽、多姿、抒情、空灵;虽有些扑朔迷离,却把人引入一个神秘、宁谧的境界。你仿佛可感到他幻想的奔放,脉脉含情的心灵柔波,在氤氲的气氛中,你会感到大千世界的变幻无穷。谁能不惊叹慑服呢,艺术竟有这样魅力、这样美。
难怪法国人这样评价:“赵画的不是具象,是大自然,是心灵。”
他画的不是大自然的实体,而是升腾的美之旋律、美之舞蹈。
最后,当师生希望赵无极对师生作品提点要求时,他含蓄地笑笑说:
“希望大家画画时,多想想画,不要重复自己,更不能在做手部运动。”
说得多好啊!这真是艺术大师的金玉良言。可惜当今画坛,很多搞艺术的,想的并不在画上,功夫在画外;甚至自称“大师”的人,也不断地在重复地做手部运动,而忘记了画是升腾的美之旋律、美之舞蹈。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悲哀,阿门!
20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