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苇海刀客”的生活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拍摄这个故事,自由摄影师田卫涛跟随这些“刀客”,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棒。我喜欢他对细节的关注以及留心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了向观众呈现揭示性瞬间所做的努力。
  要想拍摄一个群体的人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包含的是一大群人,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寻找所有元素都恰到好处的瞬间。虽然跟着这些人拍摄构成了一条故事线,并且假设你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拍到了你讲述故事所需要的照片,但有时也并不足以继续支持这个主题。一个摄影师可以花一天的时间拍到一个图片故事所需的90%的图片,而要花四到五天时间去发现那些不仅能提供信息、也让观者得以深入感受群体中某些个人的特殊情感时刻,这并不容易。有时,你找不到那样的瞬间,但那是我们要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寻找内容、艺术和情感结合的瞬间,也就是布列松所说的决定性瞬间。
  就像我在前面说的,这是一个比较难拍的故事,我的评论可能不是完全恰当,因为有些地方我不是很理解摄影师试图要去传达什么。不过关于这个故事,我基本上明白它是讲什么的。跟上一期一样,我将给出对于每张片子的意见,就像是我的报纸要刊登这组故事那样,在摄影师所提交的36张照片中,我将选出7张或者更少的图片,组成最终的图片故事。
  1.入选。我喜欢这张片子,四周张望,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事情在发生着。照片中,这个群体的感觉表现得非常好,而丈夫和妻子通过挂起帘子享有了稍微多一点的私人空间。
  2.这张片子有很好的信息量,但同样内容的还有很多更好的片子。
  3.这是一张很好的照片,但是拍摄食物的照片还有更好的。关于饮食的照片,我觉得一张就够了,没必要更多。
  4.这是一张正在割芦苇的照片,还不错,不过并没额外交代出更多的信息。同样内容的照片我觉得还有更好的。
  5. 这是一张好照片,讲述了刀客生活的另一个方面,不过最后我没有选择它。因为作为图片,它还不是很特别,而片中的信息又把我带离了关于刀客故事的最核心内容。
  6.从艺术角度看,剪影照片的确很漂亮,不过我并不迷恋,因为它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因此,我们面对一张这样的照片时需要非常小心,必须确信它对于我们要讲的故事真正有用才选。
  7.入选。这是整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照片,它给了我关于这个地方的感觉,让我得以了解人们在这种艰苦、寒冷的环境中工作,以及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都是一张很棒的照片。
  8.入选。这种拍摄方式很好地展示了刀客工作的艰辛,是一张不错的讲述故事的照片。
  9.这张照片有一点内容,但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并不是非要不可的。
  10.不错,不过同样内容的照片有更好的。内容重复的照片价值就不会太大,一个组照里内容重复的照片太多,同样也会削弱整组故事的质量。
  11.一张非常戏剧性的照片,是图片编辑可能会选作收尾的那类图片,看上去像是人们已经干完活儿走了。但是,把这张和其他的照片放在一起,我觉得它没有增加什么信息量。没有入选,是因为它的漂亮。图7也给了我们这张照片里全部甚至更多的信息。
  12.最初我选择了这张照片,但后来我认为图1也描绘了类似的场景,需要在两者间做一个选择。如果有人想用这张照片取代图1,我并不反对。但在同一个故事中,我不会两张都用。
  13.又一张同样的照片,在我看来图1更好,这组图片故事中太多重复的内容了。
  14.你可能会说这张照片的信息是其他照片没有的,但我不觉得拍得好,内容也不是那么有趣。
  15.这张照片像是讲述另一个坐在地里的人,与这个主题无关。
  16.这张照片还行,表现的是刀客工作的另一部分,但是并没有真正有助于推动故事的发展。没有新的内容,瞬间也不够精彩。
  17.还是如此,不错的图片,但同样内容的图片还有更好的。
  18.照片很好,但缺乏决定性瞬间,没有为进一步讲述这个故事提供更多内容。
  19.这是那种好看但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东西的照片。没有必要选择。
  20.入选。我喜欢这张照片,因为它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拍摄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群体的自然状态,他们做什么,甚至是他们在地里吃午餐。如果你想了解这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工作,这就是那种百年一遇的照片。我会选用这张照片。
  21.关于手的细节,已经有更好的照片了,没有必要再来一张。
  22.我觉得吃饭的照片已经有更好的了。不需要别的了。
  23.入选。 我喜欢这张片子的感觉。烟雾缭绕,水汽蒸腾,那些笼屉上的馒头,女人包裹着头巾……这是一张好照片,为故事增加了信息量。我会选用。
  24.没必要,不够特别。
  25.这是一个困难的选择。我第一次编辑时选了这张片子,看得越多就觉得还有更好的片子。这张片子拍得不错,但有点老套,似曾相识。我不认为它为故事增添了什么,所以不打算选它。
  26.如果选了这张片子,整组照片就会减弱。它具有工人们在地里干活的同样的基本信息,但是又不够好,没有决定性瞬间,也没有好的表情。
  27.入选。我要留下这张照片。拍得不错,有在地里干活的工人和他收割的芦苇,可以看到工作中刀客的脸和他的表情。
  28.同样信息的照片有更好的。
  29.这张照片很好,我第一次编辑时选了它。后来看到太多类似的了,觉得没有必要再选了。
  30.照片不是很好,也没有增加太多信息。
  31.入选。这是一张脸部特写,让我们在情感上能真正接近一个人,在这组片子里是不多见的。我会选用这张照片。
  32.不是一张好照片,我也不喜欢让被摄者直视镜头。
  33. 类似照片已经有更好的了。
  34.没有必要的照片。
  35.差一点就是一个好的瞬间,但仍不足以让我放到图片故事中。
  36.我不喜欢从拍摄主体的背后去拍照片。这张照片还可以,但不足以入选。
  结论:在我看来,选出的7张作为一个图片故事就好多了。如果我是一个在看摄影师作品样册的编辑,看到的是这7张而不是36张,那么对这个摄影师的正面印象就会更多一些。摄影师应该看到,在没有入选的照片中,有不少是跟入选照片重复而又不够好的。作为摄影师,在真正拍摄一个主题或要用图片讲一个故事时,都会拍摄大量的图片,但在最后展示时,应该只选择最好的。
   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图片,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快速读图,目光在一张照片上停留几秒就转向下一张。看照片的人正被告知,没有什么好照片,转到下一张吧。谁会在意一张照片是专业摄影师拍摄或是谁随手用手机拍摄的?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希望把经过编辑的好照片呈现给世界。如果5张照片就可以讲一个故事,我不会抛出50多张照片。我相信少即是多。
  
   1.大通铺上的“夫妻间”成为刀客驻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割灌机时代,刀客们六个人一组齐头并进用割灌机收割芦苇。
   3.刀客驻地,午餐是白菜加土豆、冻豆腐,刀客们俗称大餐“乱炖”。
   4.刀客使用割灌机收割芦苇。在割灌机时代每个苇场的分厂都有150多台割灌机,而现在只有不到10台,用来收割大型收割机不能到达的沟坡位置。
   5.闲暇时,刀客破冰用渔网挂鱼,改善伙食。
   6.清晨,刀客迎着朝阳走进芦苇塘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7.方圆百余公里的辽河三角洲茫茫苇海,每到冬季都会有大批刀客来这里收割芦苇。
   8.刀客们的手掌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裂出道道血口。
   9.夜晚,刀客在打磨锯片。锯片锋利的话可多收割一些芦苇,多一些收入。
   10.风雪无阻,刀客们冒雪收割芦苇。
   11.黄昏时分,刀客们收起工具走回驻地。
   12.晚饭后,回到驻地的刀客们来了精神跳起了家乡的舞蹈。
   13.几十人睡的大通铺上,夫妻“单间”成为“刀客”驻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14.天刚蒙蒙亮,刀客开着收割机向苇塘驶去。
   15.芦苇垛场,疲惫的刀客坐在芦苇上面休息。
   16.芦苇垛场,刀客们利用传输带将芦苇堆积起来。
   17.芦苇垛场,每天数吨装卸量对于刀客们来说并不轻松。
   18.芦苇垛场,小火车源源不断地将芦苇运往造纸厂。
   19.58岁的刀客周长文挑着装有午餐的水桶向10公里外的苇塘走去。
   20.零下十几摄氏度野外环境下,刀客们在苇塘内吃午餐。
   21.因陋就简,刀客用芦苇杆做午餐的筷子。
   22.馒头、米粥、白菜拌咸菜就是他们的午餐。
   23.负责伙食的女刀客起锅刚刚蒸好的大馒头。
   24.苇塘,来自辽宁省建昌县32岁的女刀客田玉红和大家一起吃午餐,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享受不到什么优待。
   25.为了多挣些钱,负责运输的刀客每次都尽可能多地往车上捆绑芦苇。
   26.苇塘,一对夫妻在将芦苇打捆。
   27.熟练的刀客一天可以捆绑2吨芦苇,获得100元酬劳。
   28.47岁的老刀客王继斌19岁开始每年冬季都来收割芦苇,从最初的镰刀、割灌机,到现在的收割机,见证了苇塘收割方式的变迁。
   29.劳累的刀客,倒在芦苇上小憩一会儿。
   30.没有暖瓶,刀客将“热得快”放进塑料桶内烧热水。
   31.回家前,刀客刮去长长的胡须。
   32.刀客躺在被窝里收听广播。艰苦的条件下,看电视是件不敢想的奢侈事儿。
   33.早晨6点17分,刀客们开始吃早餐。
   34.辽河三角洲140万亩的苇塘,每年冬季有万余名农民工来这里收割芦苇。
   35.没有酒杯,饮料瓶做的酒杯照样让刀客们喝得很开心。
   36.如今,机械化收割大大缩短了工期。过去70天的工作量,现在40天就已经完成。
  
  《苇海刀客》田卫涛/图文
  在绵延百余里的辽宁盘锦苇海中,每年冬季都会出现一批“刀客”。他们是来自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等地的冬闲农民。之所以被称为“刀客”,是因为他们以前使用镰刀、割灌机割芦苇。即使现在用上了收割机,这个古朴而诗意的名字还是被留了下来……
  “刀客”们多是同村同族乡亲结伴而来,关系主要以夫妻、父子、兄弟为主。每天清晨,繁星闪烁,他们就得钻出温暖的被窝,在凛冽的寒风中步行数公里来到自己的收割区。他们的工作要持续一个月,之后每人大概能拿到近3000元左右的工钱。收割芦苇让这些“刀客”尝到了甜头,不过超强的劳动也使他们的手掌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裂出道道血口。
  他们的一日三餐非常简单,每天都是馒头、白菜、冻豆腐这老三样,刀客们早已习以为常。“吃得差点无所谓,来这里就是挣钱来了,要会过日子,多带点钱回家。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我19岁时来这里收割芦苇,那时候用镰刀割、用马车运,那才叫辛苦呢。现在用上了收割机,那时候想都没想过。”47岁的老刀客王继斌知足地说。
  夜幕降临,是刀客们在一起“切磋”的时候。不过切磋的不再是收割芦苇的技巧,而是家乡的歌舞……
其他文献
2011年,通过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我国拉开空间站建设的大幕,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宇宙探索神秘而富于魅力,无论是国际的还是中国的航天活动,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都是气势恢弘、撼人心魄、让人无法忘记的活动。因此,航天作为新闻摄影的一大题材,为摄影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但面对这些独具特色的机会,摄影工作者不仅要完成记录历史的使命
期刊
随着摄影器材的进步和普及,随着人们职业生涯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把摄影当作自己的爱好和乐趣。他们不以此为生,但以此为乐。正因如此,他们可以在摄影中进行更为大胆无羁的尝试,可以将各自基于不同经历和学科背景的视野、思考融会进作品中,为摄影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为此,本刊今年特开设“跨界”栏目,请这些跨界人士与我们分享他们的佳作和故事,期待读者从中可以获取灵感和启示——从摄影,到职场,甚至到人生。  
期刊
军人鲁继祯,是颇有名气的军中文人,军旅摄影师;不仅写一手好字,更擅长风光摄影。他的照片不愣,不柔,既不张扬,也不无题自赋,雅俗有度,做足了韵味,有着军人的风骨,兼具文人的气质,很见功底。他是个军阶较高的职业军人,但同时也是个文化人,是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以及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属“双料”文人;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往来于北京和山西朔州之间,所以他的摄影足迹主要以北国风光为主,特别是别具一格的内蒙古、
期刊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主题照片(图1)的时候,心中受到很大的震撼!这是一张多么具有深厚历史内蕴与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啊。照片左前侧的视觉中心是一个肃立的老兵,头顶白发苍苍,脸上岁月沧桑,胸前挂的两枚纪念章表明他是一个从异国归来的远征军老兵。在异国流落飘泊数十年的辛酸生涯,使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士兵,他双臂垂直双掌贴在裤缝上立正。这个老兵立正姿势是为谁做的,有谁在向他发号施令吗?没有,当然没有。照片右后侧画
期刊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是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
期刊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与森林、海洋共同构成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鸟类的乐园”。中国最大的沼泽性湿地三江平原湿地核心部分位于黑龙江的双鸭山,因湿地资源富集,双鸭山被誉为“湿地之都”。  双鸭山共有湿地30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6%。属典型的内陆湿地及水域生态系统。全市共有5处保护区,分别为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挠力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
期刊
著名影像经纪人Mark George说:“任何优秀的人都是充满热情的,这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在摄影师的个人作品集中,你能够看出他拥有多少热情。 ”诚然,一个成功的广告摄影师,他们对摄影的热情比他们的成就更多,这一点可以从日本广告摄影师马场道浩的个人作品中看出。马场道浩的个人作品风格简洁,但视觉冲击力很强。影如其人,作品体现了他精灵而又严谨的个性,创意的火花四现。他的个人作品很符合图片库的需要
期刊
摄影不仅仅是用光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弱光摄影就充分体现了时间在画面上的创造力。由于特殊的拍摄技巧和曝光方式,弱光条件下拍摄出的画面往往与众不同。本期《实用摄影》杂志就为读者讲述了几点创造性的弱光拍摄技巧,提示一些创作的灵感。此外,本期杂志还为喜爱黑白摄影的读者讲解了哪些场景适合以黑白的手法表现。    弱光拍摄灵感  巧用噪点  打开闪光灯不是弱光摄影的唯一选择。高感光度拍摄也许会增加照片的噪
期刊
上期,我们简单介绍了大容量胶片相机的产生历史,及柯达一号和徕卡250的故事,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整机制成,系固定片盒的专用相机。本期将介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德国产的罗伯特(Robot)、普拉蒂娜(Praktina)、潘泰康(Pantacon)及七八十年代日本产的佳能(Canon)、奥林巴斯(Olympus)、尼康(Nikon)等相机。这些相机生产的年代跨度将近半个世纪,它们的共同点都不是整机制成,而是可
期刊
小川胜久(Ogawa Katsuhisa)是一名广告摄影师,1945年出生于东京,1967年师从摄影家今村昌昭。小川从1995年接触数码相机之后,就不断利用摄影探索多种表达方式。    请谈一谈你广告摄影之外的创作吧,好像是跟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有关?  我从1995年开始接触数码相机。这里看到的四张方片,是我2001年在北海道拍摄的。那时还没有一体的数码照相机,用的是哈苏机身,接柯达的DCS数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