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一到,父母在田地里就弯成了一张弓,不停地挖着草。
  玉米已经没过人的大腿,于是那把锄头便像是满蓄着力量、随时准备射向深蓝色天空的利箭。我总怀疑泥土是聚宝盆,上面可以生生不息地孕育着庄稼和野草。在肥沃的土地上,野草和庄稼几乎像是在进行一场生命的争夺战,你拥我挤,疯狂蔓延。马蜂菜、苋菜、灰灰菜,是野草中的蚂蚁,以数量庞大占据田间地头,多少锄头都锄不干净。好在它们是牛羊猪们的最爱,就是人,也喜欢吃马蜂菜饺子,喝苋菜糊豆粥,嚼灰灰菜窝窝头,所以它们也还算有用,人在锄地的时候,并不会因为它们抢占了庄稼的肥料,而心生怨恨。但是像牛筋草之类的顽固狗皮膏药,人就会除之而后快了。牛筋草的根基極其牢固,即便在没有营养的沙土路上,它们也能牢牢地将根基朝地下扎去,什么都不能阻碍它们无穷的力量。若想彻底拔掉它们,单用手需要耗费很大力气,它们长得五短身材,怕是你拽着草茎,一屁股累倒在地上,也损伤不了它们丝毫。所以必须用锄头朝地下深挖狠刨,才能真正斩草除根。
  但牛筋草是除不净的,它们即便在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也能强劲地生长。如果无人管理,庄稼和牛筋草之间爆发大战,牛筋草肯定是赢定了的。不等庄稼从泥土里吸取养分,牛筋草就用发达的根系,抢先一步将肥料掠夺干净。沙石路上什么肥料也没有,人还推着板车轧来轧去,但照例不影响牛筋草在其上横行霸道。我看到它们短而粗的茎叶铺展在大地上,总想起千万个短腿的巨人。
  不过牛筋草终究没有苍耳和蒺藜更惹人烦。它们完全无用也就罢了,还时不时给人手脚带来伤痕。某些爱恶作剧的小男孩,最喜欢摘下一把苍耳来,哗一下甩到女孩子头上去。于是,等到所有的苍耳从头上小心翼翼地摘下来,可怜的女孩也基本变成了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疯子。蒺藜也暗藏杀机,拔草的时候一不小心抓了下去,手上定会伤痕累累。羊在沟里钻来钻去,出来的时候,满身都是苍耳。秋天里,苍耳就靠着人和牲畜,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后落地生根,传宗接代。一枚苍耳或许行过的路途,比一个村庄里老死的人都更遥远。一株蒺藜的内心世界,一定比人类还要脆弱,所以才需要浑身长满了针刺,借此保护自己。
  我不喜欢这些外表坚硬的野草,我在拔灰灰菜的间隙,更愿意摘下一朵又一朵的蒲公英,借着风的方向,将它们吹出去。蒲公英会跟着风,飞得很远很远,一直到我不能想象的远方。我想,那一定是世界的尽头。
其他文献
狗自己独处时绝对不会玩耍——我已经充分注意到这件事情,几乎百分之百可以确信,也能这样断定。  狗如果被单独弃置在一旁,就会显出动物式的一本正经来。要是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就东看看西望望,或是坠入沉思中,或是睡觉,或是抓跳蚤,或是咬什么东西——比如刷子或是你的鞋子——但是不会玩耍。  只要是独处,狗就不会追自己的尾巴,也不会在草地上兜圈子跑来跑去,不会嘴里衔着小树枝,也不会用鼻头去推小石子。这些事情
黄亚洲老师是写作的多面手,剧本、长篇小说、诗歌、散文均有涉猎,且创作颇丰。他擅长主题宏大的作品,他最挚爱的却是诗歌,散文则是他偶尔为之的“边角余料”。正是这些“边角余料”,却让我们看到作家对生活的灵敏触角和无处不在的思索。这篇《孩子长大要像谁》,写的是他与一个柬埔寨少妇在美国短暂的交往,以及东西方在对待孩子成长问题上的差异。他在文中没有一句说教,而是将眼见、耳听和所思真实地记录下来,把东西方两种观
把笔墨浸透  第一句写前半生  草长山叠鹰衔兔走  第二句写一半话  是收回手  第三句寫平生怨  想是千百杯烈酒  第四句写来时路  不动声色得未曾有  第五句写青丝白发  江南冬雪不够  第六句写朝与暮  莫与人言事事休  第七句写过  晃晃悠悠的轮渡口  第八句写再回首  你是我提笔不敢写下的念头
我们离开了家,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日子像一个个部落,远远近近,很快就留在了身后,留下了考验的滋味和痕迹,人们给它起名“社会”。  它曾很新鲜也很古老地召唤我们,吹着希冀的风,下着未知的雨,起伏着诱惑的群山和灾难的河流。每一个部落都没有边界,或圆或直,扑朔迷离,不安、适应、回首、思索、躁动、落寞、得意、調正、转向……不知是社会在推着我们走,还是我们拽着它走,一年年折腾,我们有知有觉地木已成舟。  于是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承担着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青少年培养和教育中,食育的促进作用逐渐得到认识。日本利用多种食育方式来促进青少年对和食文化的理解,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后代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饮食文化闻名于世,在悠久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重视青少年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亲近感,通过潜移默化的食育方式来培养青少年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自觉性
不知霆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余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 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料浅雪、黄昏驿路,飞香遗冻草。  ——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六花时时飘,集我车上毡。  ——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收尽盈盈舞絮飘,点点轻鸥咒。  —
那时我看夜空,  不知流云亦是时光;  看星挪辰移,  不知山河瞬间消逝。  今日晨光覆地,  于我心却如夕阳沙漏;  即便晚霞臨窗,  身体又如风吹稻米谷壳。  我羡慕你,  你在清澈露水里,  在旭日朝花中,  在万顷彩云下。
伦敦风  有些城市永远不乏新意,比如伦敦,奥运会的举办让它更加耀眼。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信仰的人聚于一个城市,穿着或国际化、或民族风的衣服站于同一个街头,像是受到了女神的祝福,“不同”却依然和谐。  他们的身影,竟与背后的古堡融于一体。那古堡,最年轻的也有两三百岁。伦敦的建筑可谓刚柔并济,哥特式的尖顶与拜占庭式的穹顶巧妙地结合,内部又是实在的伦敦风――维多利亚风格。英国人注重历史保护,强调人与自
欧阳应霁,香港资深跨媒体创作人,饮食文化策展人。长期从事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察和研究,活跃于平面及电子媒体,撰写和出版专著二十多本,主持各种生活文化艺术广播及电视节目。近十多年把工作聚焦在全球及本土饮食及旅游文化内容的整理和探索上,出版私家食谱、城市饮食文化指南。策划饮食实体空间如香港元创方“味道图书馆”、北京“应霁半饱厨房”,积极促成新一代对本地和国际的当代生活方式、态度的觉悟与追求。  去
尽管时间是稳定之物,已经可靠地流淌了亿万年,度量时间却一直是个难题。  每天早晨,尖厉的闹钟铃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们从暖和的枕头上抬起头,湿乎乎的口水淤积在枕头褶子里。费劲地睁开双眼,眼皮还粘在一起,眯着眼看了看时间,满心希望是闹钟出了什么问题,那就至少还能再睡上两小时。我们瞄了一眼手机想验证一下,令人难过的是,真的该起床了。  為什么时钟的证明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不能回过身去倒头就睡直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