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堕落”少年的成人礼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ongxu2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十六岁少年正在经历人生的转变——成人礼,在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他仍然保持着善良与纯真,立志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关键词: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成人礼 纯真 守望者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面世以来,保持了长达50年之久的长盛不衰的地位。小说描写20世纪50年代一个沮丧而犹豫的美国中产阶级子弟,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苦闷、彷徨的一段心理历程。
  霍尔顿处在一个由幼稚到成熟、未成年到成年转变的特殊时期,即青春期。处在青春期的霍尔顿,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敏感少年,有着充满矛盾的行事特点和幻想冲动的心理特质。他憎恶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留恋纯真美好的儿童世界。本文试图从成人礼的角度,来分析处在人生转变时期的霍尔顿是如何转变的。
  成人礼又称“成丁礼”,原始的成年礼仪包括体力考验、性的允诺与身体的变形装饰等内容,以肉体的变化使个人自觉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变化,以确立其进入“成人”阶段的社会责任感。成人礼标志着受礼者在人生旅途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年阶段。成人礼源远流长,它祭奠着民族的古风遗俗,伴随着民族从远古走来。一般的成人礼包括标志型、教导型、考验型、象征型,多是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或某种生理特征来决定是否进行成人礼,然后通过某种外在的形式来标志着一个人走向成熟。各个国家的成人礼也不尽相同。中国古代是行“冠礼”和“礼”,男子冠礼含加冠、易服、饮酒、受命等程序。而礼,是女子到了十五六岁,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成年。在秘鲁,成人礼是从约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在刚果,少男在成人礼上由族长用锉刀将门牙锉成尖刀状。
  以上的成人礼多是通过在身体上作某种记号或举行仪式来标志着成年,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然而,一个人的成熟,不仅仅是通过这些仪式来达到的,生理上成熟了,可心理上不一定就成熟。因此,我认为还存在一种心理上的成人礼,这个成人礼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事以后,变得成熟、稳重,不再愤世嫉俗、厌恶社会,能够平静地接受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现象。他所遇到的这些事,以及对他的影响、他的反应,也是一种“成人礼”。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便是在经过一天两夜的流浪生活后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逐步走向成熟。
  十六岁的霍尔顿,在经历几次转学后,又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开除。他戴一顶红色的鸭舌帽,戴的时候,把帽檐转到后边,满口脏话、谎话,花钱大手大脚,小小年纪就开始抽烟酗酒。他感到周围到处都是假模假式的人、伪君子。“假模假式”这个词是霍尔顿使用得最多的,全书中不下40次。他对一切丑恶现象都十分反感:“我受不了这类事情,它会逼得我发疯,会让我烦恼得神经错乱”(杰罗姆·大卫·塞林格,2001:13)。正因为他厌恶周围的一切,以至于与正统的行为规范格格不入,对教育和学校生活既反感又厌倦。他讨厌老师、同学,甚至讨厌自己。他什么都看不惯,看不顺眼。他讨厌电影,讨厌广告,讨厌明星、社会名流、作家,就连好人他也讨厌,“不一定是坏人才让人心烦——你可以是个好人,却同样让人心烦”[P95]。为了躲避父母的责备,他不敢回家,流落街头。在那短短的一天两夜里,他像是过了一年一样,发生了许多事,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霍尔顿。
  在文中,霍尔顿满口脏话,抽烟酗酒,乱花钱,可是他并没有丧失人性,反而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他在浪荡了一个晚上,回到住处时,竟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在两性问题上,霍尔顿有自己不同于庸俗成人的见解,他向往真挚的感情,厌恶那种无聊的男欢女爱。当看到那个妓女和他的年纪一般大时,他对她产生了同情心,并不想和她发生关系,只想和她聊天,但仍然付钱。可是这个妓女却并不领情,也许她不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好人,还敲诈了霍尔顿一笔。第二天,他去吃早饭时,见到两个修女在为受难者募捐,就主动慷慨解囊。他和修女们聊天,看到她们只以烤面包片和咖啡当早点,就感到非常沮丧。他最讨厌自己吃着咸肉和鸡蛋什么的,别人却只有烤面包片和咖啡,恨不得把所有的钱都给她们,以至于他都后悔自己只捐了十元钱。
  青春期的霍尔顿喜欢幻想,常常过于冲动、想入非非。小说第十七章写道,霍尔顿十分兴奋地要萨莉跟他到“林中小屋”去生活,或住在溪边,在那找个工作,冬天自己打柴,过美好的生活。可是萨莉却很生气,认为他在胡说八道。因为和萨莉谈不拢,无法与她沟通,他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将这个想法保留在心中。在第二十五章里,他又一时心血来潮,打算远离尘嚣,到西部过一种“又聋又哑”的人的生活去,就非常冲动地写信向菲比道别,后来因为菲比的阻挡,才放弃了。他的哥哥D.B.是普通作家的时候,他很喜欢哥哥的作品,对其小说《秘密金鱼》给予很高的评价,后来哥哥进了好莱坞,彻底融入了世俗社会,成了成人世界里的宠儿,霍尔顿给的却是否定性的评价,“他进了好莱坞,当了婊子”。[P1]霍尔顿如此地想要逃离城市,只是因为他讨厌城市里假模假式、寻欢作乐的男男女女,在物欲横流、矫揉造作的世界里,没有真诚,污浊的世界令他窒息,他想要过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活。当他心情沮丧、想逃避现实时,时常想起中央公园浅水湖里的野鸭子如何过冬,他问司机了好几遍,可是司机却说他怎么知道那样的傻事。司机无法理解霍尔顿的话,他恐怕永远也想不起去思考这个问题,还因为这个生气了。霍尔顿也因为司机的生气,而不再追问。
  作为一名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成人世界,而另一只脚还滞留在儿童的世界里。霍尔顿自己也喜欢孩子,因为孩子有自然、质朴的天性,他常常怀念死去的弟弟艾里,甚至在过马路时还要呼唤艾里别离开自己。在经历痛苦和人生的坎坷时,霍尔顿不是向父母师长寻求理解与信任,而是向比他更年幼的儿童——他的妹妹发出了求救信号。年仅十岁的妹妹菲比成了他心目中的“女神”、纯洁与智慧的象征。霍尔顿说菲比“有时说起话来很像个混账老师,而她还只是个很小的孩子”。[P118]在她面前,霍尔顿没有秘密可言,因为他不可能欺骗她。他像向医生陈述病情一样向她倾诉他的苦恼,而菲比也能给他指出治病良策。霍尔顿潜回家的那个晚上,看到了菲比的睡态,“成年人要是睡着了把嘴张得挺大,那简直难看死了。可孩子不一样,孩子张大嘴看上去仍然挺好”。[P113]他的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菲比兴奋地给他讲她要演的戏,高兴地接受霍尔顿给她的碎的唱片,菲比童稚无比的思维方式和纯洁美好都感染着他。他们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使霍尔顿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抚慰。也正是在和菲比的这次谈话中,霍尔顿说到他想要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他就把他捉住。当霍尔顿再次决定出走,与妹妹见最后一面时,小菲比也拿了一个箱子,要和他一起走,还天真地告诉他她都带了什么。当他拒绝菲比时,菲比哭了。看着妹妹如此的真诚,竟然放弃了自己的演出,霍尔顿决定改变注意,不走了。他想要守望着妹妹,同时妹妹的纯真也感染着他。当他去妹妹学校时,看到有人在墙上写了“Fuck You”两个大字时,他非常气愤,真希望亲手把写这两个字的人杀掉。他不是第一个看到这两个字的人,可只有他有如此的愤怒、如此的热情去保护纯真的儿童世界。
  在这短短的一天两夜里,主人公霍尔顿经历、看到了人世间的百态:旅馆里变态的有身份的老人,无聊的下流的男女,无药可救的妓女,酒吧里假模假式、寻欢作乐的男男女女,浅薄的女友,纯真的妹妹,等等。然而在经历了这些考验、洗礼之后,霍尔顿变得成熟起来,他仍然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内心保持着一分纯真,但他不再是一个只愤世嫉俗的人了,他志向要成为一个守望者,保护儿童,保护孩子的纯真天性。因为他知道,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虚伪的成人世界里,真诚、纯真无处可寻,那么孩子的天真自然就显得十分可贵。他要让孩子们自由玩耍,自由成长,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不掉下悬崖,他要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小说的结尾,霍尔顿在大雨中看着妹妹快乐地旋转,心中不禁升起一股由衷的欣慰,这正是他所想要做的——对纯真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曹小兵.古今成人礼漫谈[J].兰州学刊,1999,(6).
  [2]高扬.麦田里的三个“守望者”——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主要人物解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6).
  [3]耿霞.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失乐园心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
  [4]黄川.《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叛逆性格的转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3).
  [5]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6]李娟.成人礼文化传承及变迁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7]王宗涛.人生困境与自我救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新探[J].黄山学院学报,2006,(4).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打破高考作文的思想禁区、呼唤高考作文的理性回归、重振高考作文的时代雄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高考作文针砭时弊的写作策略,以期对高中议论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考作文 议论文 针砭时弊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兵家必争之地”。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结束时,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提到的“学生的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举例四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情况,深刻而全面地诠释了自己在研究生培养上所坚持的两条理念:引导专业兴趣,培养研究能力。  关键词: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 研究生 培养理念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于1976年7月,三十多年来,本专业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为宗旨,坚持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出400多名考古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  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现为河南
摘 要: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对生命的这种定义,缘于自身对生命的感悟与总结,作为读者来看,也算是张爱玲一生的写照。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所虚构的世界,是作家们往往逃脱不了的陈式,其实这也是一个必然规律,很少有作家能够成功地塑造出超越自己观念判断的人物。无疑,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们的生存环境大多是她所熟悉的,这些人物与张爱玲关于生命的看法也是基本一致的。  关键词: 张爱玲
摘 要: 普希金有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驿站长》是其中尤为著名的一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因此,对作品的主题仍有必要重新解读,对作品描写的情节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解读,我们能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用更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用美好的色调勾勒自己人生的画卷。  关键词: 普希金 《驿站长》 人情味    
摘 要: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电教手段 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天安门诗歌”运动和“地震诗歌”运动在自发性、民间性、主题和诗歌成就上的相同点,说明诗歌在表现社会人生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诗歌运动 天安门诗歌 地震诗歌 社会现实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因而是人内心情绪的集中反映和激情表达,相对于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诗歌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了诗人的内心体验上,抒写的是诗人脑中丰富的想象、心中沉淀的情绪和胸中澎湃的感受。诗人通
摘 要: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的三种错误教育思想对于衡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这三个标准对儿童读经运动进行分析,指出儿童读经运动违背了现代教育——儿童本位、教育生活在当下的理念,同时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抹杀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是逆势之为,阻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 杜威 儿童读经运动 现代教育思想 启示    一、前言  杜威在其《民
摘 要: 《红河》,是章家瑞镜头中的《边城》。影片以中越两种文化的交融地带为背景,选择一个越南的智障少女、黑帮老大,以及中国云南瑶族的世俗男子为主人公,展开了一段悲情的感情角逐:两段纠葛的亲情长跑和一段凄美的爱情之约。在这个100分钟的故事进行中,章家瑞打造了一个胶片中的诗性世界,而且完成了关于“情”的阐释、对失落的亲情的追寻、对纯美爱情的思考。  关键词: 电影《红河》 散文世界 平行叙事 感情
张哲洙是继朴赞郁、金基德之后,将暴力美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韩国新生代导演。这位出生于1974年,曾就读弘益大学美术专业的年轻导演,艺术创作深受金基德的影响。张哲洙的电影创作之路,始于他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金基德的电影《漂流欲室》,回国后张哲洙选择留在金基德身边成为他的助手,并协助金基德拍摄了《海岸线》《春夏秋冬又一春》《撒玛利亚女孩》等。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以下简称《金福南》)是张哲洙于201
摘 要: 作者在中学历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八次想象,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原因、过程、结果,以及性质进行了分析。结合此案例,作者谈谈想象在历史学习中的特别意义和要求。  关键词: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想象 历史学习 意义 要求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学习中的八次想象  (一)二月革命为什么像雪崩一样展开了?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