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忻旸:两地花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近一年,每天早晨在上班路上,都能在翁忻旸的朋友圈中看到他晨起拍摄的插花之作——在这么忙乱的日常生活中,竟然还有人这么专注。
  日子久了,春之粉棠,夏之绿荷,秋之黄榆,冬之翠松,都出现在翁忻旸的镜头里,植物静默地传递着话语,万物有灵且美。
  将照片一张张铺开来看,似乎还有一丝禅意连贯其中。就像有人用一个场景形容日本审美意识中的Wabi-sabi禅意美学:清晨初露,一所寺庙的门口,一位老和尚拖着长长的扫把一下下扫清昨夜悄然落满庭院的黄叶,在清扫干净后,老和尚回首轻轻摇了摇树干,三两片黄叶又悄然盘旋而下,寺庙鸦雀无声。
  这种静默而克制的美,看似简单却好似讲述了自然的意趣,也是观看这组照片时,让人心思一动的。
  翁忻旸自述:
  家在江南,工作在北京,往返穿梭中,有了这一组影像。
  开始喜欢插花,并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源自对儿时江南田畴和山丘的记忆,在来到北方之后变得强烈;而曾经短暂的国外生活经历,又引发了对东方意境的乡愁。老电影和戏剧片中的室内陈设令人着迷,尤其是费穆《小城之春》中戴礼言的书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文化中的清雅、节制、中正,即便只是残绪,仍然充满召唤力。
  古时的花,用来献给神佛。在诸多的壁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手捧花瓶的供养人。在今日印度,以鲜花敬神的传统依然延续。在逐渐世俗化的过程中,插花进入了厅堂书斋,成为几案清供。在日本,插花又与壁龛和挂轴结合,形成颇富舞台感的艺术。
  对我而言,也是在开始插花之后,才逐渐了解其中的点滴。日本花道的文献保存得较好,很多流派都有作品的构建法和手绘的图式传世。中式插花的著作留存的比较少,而且作者们往往对规则着墨不多,更多的是谈论花器、花品、以及实用的护花技巧。从古画中看,瓶花的形貌似乎并不复杂,而更多天然随性。这为我卸去了很多压力——那就放开手脚,在跟草木的对话中,慢慢生发出一种语言吧。
  于是就开始最美好的部分:手持刀剪,寻找花材。在曚曚晨光中的寻找和相遇,最令人着迷。身边惯常所见的植物模糊的印象,开始具体起来,似乎是开启了对那些草木的重新理解。在古代,士大夫有自己的园圃,隐者有成片的山林。曾经在首都博物馆看见一个青花瓷瓶,上绘《踏雪寻梅》图,童子几乎是扛了整棵梅树得意而归。高濂在《瓶花三说》中也说,“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这种豪迈,对现在的城市人是不可求了。在北京,我基本都是有了构想,才偷偷地将枝条剪下。在老家草木更丰沛些,邻近还有山丘,便可略略放宽,但也从不敢浪费花材。
  现在看最初的实践,经常为那时的莽撞而笑翻。而其实,在某一个阶段,念头萌发时的线索又会被捡起,激发新的实践。从毫无章法,到规矩形成,再经过乏味的重复,直到新的力量再冲出,大概是所有创作都会经历和反复的阶段吧。
  现在包括插花在内的传统艺术正在复兴,周围有许多学习插花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也经常看到至善至美的作品。我常常叹服于他们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无论从色彩还是构图上都觉得十分完美。而自己却总只有处理一两种花材的能力,做出来的东西也总是色彩寡淡。这也跟工作方式有关,总是因为独特的个性才去剪取枝条,选取花器、创造场景时也依然是以它们的个性为中心。在这方面,川濑敏郎去年那本《一日一花》给我很多鼓励,他也没有去用标准的花材,而让植物天然的形态去讲故事。
  江南草木,对我来说是一种直觉的美。浸润于雨露雾气之中,有一种清秀温雅的气质,置于室内,令人想起满山的鸟鸣、江河的水气。京城草木,因气候影响,通常到夏秋就再难觅到完整舒展的枝叶,它们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常能引发复杂的思绪。
  一开始的时候,经常用不同角度、局部、倒映、影子、其他器物来拍摄,后来觉得更想简洁无碍地展示这些作品,所以将摄影的干预降到最低,布光也只是用自然光。希望最后的呈现,让人觉得不紧张,好像能感到与它们最初相遇时的喜悦。
  两地花,应该代表了人生的不同状态,我们在面对自己时的寥寥心绪。
  插花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应该是对花材的组合。组合一般有单枝、同种多枝和异种多枝,第三种觉得最难。气质不同的花材,在碰撞中希望形成和谐。这里面,每枝花以不同的角度、高度呈现,又会有不同的表情,而不同的观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次搭配,都只是它们很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我最享受寻找的过程,但带着一把花材回到家的时候,会立刻陷入焦躁中。一方面,花材需要尽快使用,才展现出它们最饱满的光彩;一方面,找瓶、线、剑山、清理工作台、擦水渍这些琐事又始终在牵扯精力。直到最后把花摆好在那儿,脚架已架起,才好像终于可以深吸一口气,说:“好了,开始吧。”
  所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美?
  在家里,插花会放在两种地方,一是在案头,适合小型、简洁的作品,一是厅堂的几架,或索性放在地上,适合较大、较复杂的作品。现阶段,我所追求的仍是表现草木的个性为主,实际上是将草木以拟人的形态,安置在一个情境中。这种方式的本质是戏剧性,虽然总是在避免夸张,依然有自己的计算和经营。我希望将来也能做出一些更自然主义的作品,用松散冲淡的方式唤起乡野的感受。
  你一般怎么选择拍摄对象?
  四季变化,南北两地,有不同的应景之花,同一种植物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古人将花分出品第,明人屠本畯甚至专列一表,依月份排出主、客、使花。对我而言,对草木还未达到那种细微的感知,觉得什么都可以拿来用。一般认为斜倚曲折的较好表现,而实际上直挺的枝条也会有独特的美感。我也会留心从植株底部萌发的枝条,常有意想不到的姿态。很实用的一点是,横出和倒垂的枝条,插入瓶中会有完全不同的表情,应有提前的考量。
  所拍的花器呢?
  有些中国陶艺家的陶瓷器,一些日本、尼泊尔的铜器,有些在拜访工作室时买来,有些从店铺里买,有些从淘宝和国外陶作家网站买来。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在印度旅行,在古董店看见一个马蹄形的黑色石器,是古代金匠的用品,虽然很多磨损,但想到插上花的样子,就马上买了下来。正如花一样,每个器皿也有自己的个性,它们的线条、颜色、质地都构成新的叙述。搭配的时候,其实靠直觉就能选出最合适的。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需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我觉得很有道理。
  每天坚持拍摄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没有每天,只是断断续续地做了大半年吧。长期伏案,早上起来走走,很有好处。瓶花放在家里也很好看。每次插完一瓶,在朋友圈里展示,好像每一天都可以有一个清朗的开始。说来奇怪,它虽然短暂,但让人想到的是永恒。
其他文献
露西(Lucie de Barbuat)和西蒙(Simon Lindbergh),既是一对影像艺术家搭档,也是一对情侣。近年来,他们的作品经常在世界各地展出,并赢得不少国际奖项。33岁的露西来自法国,毕业于巴黎高等工艺美术学院;28岁的西蒙来自德国,给不少摄影师当过助手。两人在巴黎相识,从2004年开始共同用影像观察自然风景、城市景观和家庭生活,创作穿梭于虚实世界之间,以摄影、视频和装置来探讨时间
期刊
走进李舸《初心》展厅,有三点与其他摄影展不同:一是这里没有灯,展场依赖烛光和作品两边安放的马灯照明;二是走进展场的观众每人会收到一支蜡烛,用来照亮作品细细端详;三是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和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的李舸在展览现场同时表演行为艺术,认真用毛笔书写作品。  目前,《初心》作品包含李舸在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三次前往台湾佛光山拍摄的成果。这次展览让摄影界看到李舸正努力在报道摄影外寻
期刊
3月25日,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2014)在成都举行,由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欧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位新闻摄影界专家担任比赛评委。本次华赛共收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闻摄影工作者提交的3万多幅作品。最终,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师获得本届比赛8个大项、16个类别的68个奖项。盖蒂图片社美国摄影师约翰·摩尔的组照作品《埃博拉席卷利比里亚首都》中的一张单幅照片《蓝色房间》最
期刊
劳拉和黛米安,这一对新人的私人婚礼定在苏格兰云雾岛上。  婚礼那一天清晨,劳拉发动自己的老爷赛车AustinHealey  3000,载上他的新娘,沿着荒野上的公路开到码头。一艘小游船带着一对新人,在雾蒙蒙的雨中击破劲浪驶向对岸的小岛。从他们起床,吃饭,熨衣服,写贺卡开始,这一切所有的微小细节,都成为故事的片段被随行的摄影师迪伦和乔安娜(Dylan and Joanna)收入镜头。  水汽弥漫,白
期刊
遥远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几乎是世界的尽头。巴塔哥尼亚地区主要位于阿根廷境内,小部分属于智利,西抵安第斯山脉,北滨科罗拉多河,东临大西洋,南濒麦哲伦海峡;海峡南面的火地岛分别隶属于阿根廷和智利,通常也划入巴塔哥尼亚的范围内。这片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草原、沙漠、湖泊、冰川组成,它的边界直抵南纬51度,大地上常年刮着时速超过110公里的狂风。  在一天之内,我由阿根廷北部热带雨
期刊
在空中,摄影人面临两大影响拍摄的问题:一是与地心引力对抗所带来的身心考验,其二是与地面不同的自然条件。空中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殊性?该如何合理利用空中的自然条件?作者在这期专栏中为大家介绍了大气透视、高空视变和由此带来的视觉差异、光轴映区等概念和特点,并以实例说明高空拍摄如何运用好线条来构图。朋友们可以结合我们在第三期文章中提到的光线变化、波光饰性、天地线的运用等航空摄影技法对照理解。  如何认知大
期刊
做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就容易左右摇摆,机会主义弄不好就立刻变成投机主义。  有时候,我觉得摄影是我的工具,是观看世界的好借口,有时候又会突然沮丧地发现,自己只是摄影的工具,一个活动的人肉三脚架。对摄影的忠诚与不敬,对它未来的信心与疑虑也这样随时随地交替占据内心。  比如,那些我所崇敬的摄影大师,我时常非常地气愤——“你,你,你们太不像话了”。不像话是因为他们凭什么早生百十年。在那个黄金时代,摄
期刊
这是一对荷兰夫妇,卷发的莫里斯·舍尔滕(Maurice Scheltens)和金发爱系领带的丽斯贝特·阿伯纳斯(Liesbeth Abbenes)。2002年,两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把符号“&”放在彼此的姓氏之间,从此以Scheltens&Abbenes的组合进行创作。这对喜欢离群索居的摄影师伴侣,不仅成为荷兰静物摄影领域的独特标杆,更是被各路时尚大牌青睐的红人。  艺术家混搭时尚红人  1972年
期刊
相比种类繁多的变焦镜头,定焦镜头更受职业摄影师和高阶摄影爱好者欢迎。3月4日,索尼正式推出FE系列的“镜皇”——索尼全画幅微单TM镜头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这是目前光圈最大的全画幅E卡口自动镜头,配备了9叶片圆形光圈,能够营造出更加柔和的背景虚化效果;8组12片光学结构,含3片非球面镜片,其中包含1枚高精度“AA”(高级非球面镜片)镜片,最近对焦距离0.3米;T
期刊
在很多神话传说中,乌龟被形容为背负大地的神兽,它们支撑着世界,拥有智慧,有耐心、耐力,而且长寿。这是金龟大赛(Golden Turtle)得名的原因。金龟大赛是在俄罗斯举办的旨在展现自然魅力和生态环境和谐之美的国际艺术赛事,评选包括摄影、电影、设计和美术四个类别。其中,金龟摄影比赛开始于2006年,是该系列赛事中最早开展的类别,起初主要针对俄罗斯国内摄影师,2010年成为国际性赛事。同时,金龟大赛
期刊